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存在着抽象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需要坚持反复的思考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和消化。而与理解常常联系在一起的是反思,反思是一种心理,是一种行动,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整理归类,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经验教训,掌握一定的认知规律,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助推学生的和谐发展。
激发内需,让学生反思有动力:创设情境,激发热情。反思过程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要有智力加工,而且要有情感因素的支持。有积极的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充满民主氛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敢于质疑,使学生有良好的反思热情,为主体反思打下情感基础。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和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试练后,我没有就错误作出讲评,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反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错误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而且感受到畫图的学习策略,同时也体验到反思的效果和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反思的意识和热情。
体验成功,增强反思意识。在探究、交流和评价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反思的成功和快乐,让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反思热情,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如教“三角形的认识”,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摆、反思得出结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反思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反思意识会更强烈。
搭建平台,让学生反思有方法:在设疑激趣中反思。“疑者,觉悟之机也。”怀疑是探究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让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是激发他们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的最佳时机。在分析归因中反思。学生的思维有时是零散的、不全面的,表达有时也是不完整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错误,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判断,而应"将错就错",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问学生:想一想,你为什么没有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主要原因在哪里?怎样修改就可以了?在我的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很多孩子在改正判断对错的题时,总是不加思考,把错号直接改成对号。鉴于这种情况,我总是苦口婆心的告诉孩子:看到错题不能盲目地把错号直接改成对号,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反思到底错在了哪里?出错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另外找到原因后再把原因标注在问题的后面,这样做你对这道题的印象就会更深刻,以后就可能最大限度的少出错。
课外延伸,让学生反思成习惯: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紧紧靠课堂教学的落实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向课外拓展,课外延伸。当学生有了反思的动力、反思的方法和反思的意识,教师要及时的跟进,要求学生写写课后反思,题后反思,坚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及时反思,随时记录,以记促思,以思促悟,以悟促学。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对学生而言,每次的学习仅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培养反思的意识,对学生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习惯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也同样如此,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所以需要我们教师要将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对新知的反思延伸到练习的反思,从对知识的反思到对生活及人生的反思等等,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在不断的反思、实践、再认识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个性思维,促进学生和谐的成长。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是学会学习和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教师要精心设置反思问题情境,有意创造反思条件,将反思意识和能力培养渗透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让反思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自觉活动,突出学生的自主体验,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真正使学习因反思而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漳县新寺中心小学)
激发内需,让学生反思有动力:创设情境,激发热情。反思过程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要有智力加工,而且要有情感因素的支持。有积极的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充满民主氛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敢于质疑,使学生有良好的反思热情,为主体反思打下情感基础。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和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试练后,我没有就错误作出讲评,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反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错误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而且感受到畫图的学习策略,同时也体验到反思的效果和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反思的意识和热情。
体验成功,增强反思意识。在探究、交流和评价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反思的成功和快乐,让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反思热情,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如教“三角形的认识”,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摆、反思得出结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反思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反思意识会更强烈。
搭建平台,让学生反思有方法:在设疑激趣中反思。“疑者,觉悟之机也。”怀疑是探究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让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是激发他们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的最佳时机。在分析归因中反思。学生的思维有时是零散的、不全面的,表达有时也是不完整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错误,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判断,而应"将错就错",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问学生:想一想,你为什么没有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主要原因在哪里?怎样修改就可以了?在我的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很多孩子在改正判断对错的题时,总是不加思考,把错号直接改成对号。鉴于这种情况,我总是苦口婆心的告诉孩子:看到错题不能盲目地把错号直接改成对号,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反思到底错在了哪里?出错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另外找到原因后再把原因标注在问题的后面,这样做你对这道题的印象就会更深刻,以后就可能最大限度的少出错。
课外延伸,让学生反思成习惯: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紧紧靠课堂教学的落实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向课外拓展,课外延伸。当学生有了反思的动力、反思的方法和反思的意识,教师要及时的跟进,要求学生写写课后反思,题后反思,坚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及时反思,随时记录,以记促思,以思促悟,以悟促学。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对学生而言,每次的学习仅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培养反思的意识,对学生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习惯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也同样如此,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所以需要我们教师要将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对新知的反思延伸到练习的反思,从对知识的反思到对生活及人生的反思等等,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在不断的反思、实践、再认识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个性思维,促进学生和谐的成长。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是学会学习和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教师要精心设置反思问题情境,有意创造反思条件,将反思意识和能力培养渗透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让反思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自觉活动,突出学生的自主体验,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真正使学习因反思而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漳县新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