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学习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解决一些问题,这样所学的知识才更加扎实,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意识等也能得到相应的锻炼。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展开了研究,并从教学引导、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小学科学涉及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多个专业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科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思维能力。但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单纯依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小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践来巩固知识,培养科学意识。
一、阻碍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老师忽视引导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老师也不能忽视其“引导者”的作用。一些老师对自身的定位出现了偏差,虽然不再是课堂上的“霸权者”,也不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但是不对学生展开有效的引导,全凭学生自己学习与摸索,也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
(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老师普遍采用的是课上理论 实验教学,课下查找资料、实地调查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方式之一,也是小学生探索自然与科学、锻炼其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的良好方式。但是无论何种教学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应当有一个合适的度,长期采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同样的套路,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了对科学学习的激情,进而也会对其动手能力产生影响。
(三)教学评价不当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最后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教学评价,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也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是一个师生交互的过程,通过及时科学的评價能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对于科学这一门学科而言,实验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实验动手的过程、学习探究意识与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则更加重要。老师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实验过程以及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削减了学生动手实验的热情。
二、科学课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一)科学引导,提升教学有效性
学习的过程不能缺少老师的引导,科学有效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才能提升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
以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用纸造一座桥》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来开展该课的教学。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实验,但是选材、设计、制作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并且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所以,老师要在学生动手操作时,给予必要的指导,要时刻关注学生纸桥的制作情况,帮助学生攻克制作时的困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要及时渗透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教育,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关系,良好的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但是老师也应当意识到,教学方法要及时更新或交替使用,给学生一个新鲜的感受,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在进行《生物的多样性——原来是相关联的》的教学时,老师可以采用探讨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思考与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生物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以此调动学生科学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其次,鼓励学生用日常生活用品组建一个生物圈,观察与分析生物的多样性。某位学生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准备了两个鱼缸,其中一个鱼缸中放入金鱼,加入水草、鹅卵石,并定期清理鱼缸内杂物,而另外一个鱼缸中只放入金鱼,且甚少清理鱼缸。然后再对比两个鱼缸中金鱼的生存状态。经过一周的观察,学生就会知道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生物的生存。这一动手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锻炼了动手能力。
(三)注重过程评价,树立学生动手实践信心
老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不仅仅要进行结果性评价,更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在实践动手的过程中,给学生评价与指导,使得学生可以及时地调整实践方案,以正确的方式顺利地完成实验。这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良好方式。
例如:在进行《物质的变化——铁生锈了》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来观察并记录铁生锈的过程。老师要打破课堂限制,对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给予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实践的信心。
三、结论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其所学知识与内容,老师应当在其实验动手的过程中给予科学的引导。老师还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有效评价的方式,助力学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涉及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多个专业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科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思维能力。但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单纯依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小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践来巩固知识,培养科学意识。
一、阻碍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老师忽视引导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老师也不能忽视其“引导者”的作用。一些老师对自身的定位出现了偏差,虽然不再是课堂上的“霸权者”,也不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但是不对学生展开有效的引导,全凭学生自己学习与摸索,也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
(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老师普遍采用的是课上理论 实验教学,课下查找资料、实地调查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方式之一,也是小学生探索自然与科学、锻炼其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的良好方式。但是无论何种教学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应当有一个合适的度,长期采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同样的套路,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了对科学学习的激情,进而也会对其动手能力产生影响。
(三)教学评价不当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最后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教学评价,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也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是一个师生交互的过程,通过及时科学的评價能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对于科学这一门学科而言,实验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实验动手的过程、学习探究意识与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则更加重要。老师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实验过程以及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削减了学生动手实验的热情。
二、科学课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一)科学引导,提升教学有效性
学习的过程不能缺少老师的引导,科学有效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才能提升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
以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用纸造一座桥》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来开展该课的教学。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实验,但是选材、设计、制作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并且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所以,老师要在学生动手操作时,给予必要的指导,要时刻关注学生纸桥的制作情况,帮助学生攻克制作时的困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要及时渗透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教育,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关系,良好的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但是老师也应当意识到,教学方法要及时更新或交替使用,给学生一个新鲜的感受,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在进行《生物的多样性——原来是相关联的》的教学时,老师可以采用探讨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思考与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生物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以此调动学生科学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其次,鼓励学生用日常生活用品组建一个生物圈,观察与分析生物的多样性。某位学生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准备了两个鱼缸,其中一个鱼缸中放入金鱼,加入水草、鹅卵石,并定期清理鱼缸内杂物,而另外一个鱼缸中只放入金鱼,且甚少清理鱼缸。然后再对比两个鱼缸中金鱼的生存状态。经过一周的观察,学生就会知道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生物的生存。这一动手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锻炼了动手能力。
(三)注重过程评价,树立学生动手实践信心
老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不仅仅要进行结果性评价,更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在实践动手的过程中,给学生评价与指导,使得学生可以及时地调整实践方案,以正确的方式顺利地完成实验。这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良好方式。
例如:在进行《物质的变化——铁生锈了》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来观察并记录铁生锈的过程。老师要打破课堂限制,对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给予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实践的信心。
三、结论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其所学知识与内容,老师应当在其实验动手的过程中给予科学的引导。老师还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有效评价的方式,助力学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