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着眼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本文从时代要求、现实价值和培养途径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文化;适应能力
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有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人才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包含了三层含义: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能力,对企业文化的学习能力,对企业文化的调整能力。本文围绕提出高职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时代要求和现实价值,讨论如何设计和实施高职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培养企业文化适应能力是时代要求
(一)高职学生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是创建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2010年,在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强调,创建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是今后10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主要内涵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据统计,目前,95%的地级市都有高职院校,这种布局和高职本身的特性,使得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教的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高等职业教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举足轻重。所以,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以主动适应创建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
(二)高职学生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是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岗位动态发展需求的需要。
职业是社会发展和分工的产物,一成不变的终身职业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几率大为降低,职业领域的不断变换或同一职业领域对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一个具体的社会人而言将会是一个频繁面对的问题。良好的应对心态、理性的思辨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坚韧的奋斗精神等综合人文素养将为高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现实价值
(一)现代产业的国际化,需要高职学生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
现代产业的国际化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办学理念的国际化、人才标准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技能实训国际化、职业素养国际化、学生交流国际化。高职学生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表现在职业技术教育服从了产业需要,是既具有国际观念和国际意识、熟悉掌握国际规则与惯例、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
(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需要高职学生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
现代职教体系该如何促进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 校企合作是很多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重点。但也有研究表明,校企合作存在形式化、浅层次等问题。成功的校企合作必须拥有这样一个前提:学校与企业及行业之间是双赢的。因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没有利益,绝对不会支持学校。只有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能满足它的人才和技术需求,是有利可图的,它才会配合。所以,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
高职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着眼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是摆在职教工作者面前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走向成功的职业生涯。研究表明,一些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并非不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缺乏对企业管理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才导致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被淘汰。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的成果。创造条件,让学生融入企业文化、促进文化互动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项要务。培养高职学生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就是引进企业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多维影响,实现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互补。教育者有责任设计、培植高职大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规范、协调、激励企业型新型人才的成长,促使他们实现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三、培养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前提条件
(一)政府需发挥宏观协调投资的作用。
培养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首先需要政府的宏观协调投资。在高职教育领域,学校要与企业合作达成共识。然而,学校和企业如何合作,在学校里如何融入企业元素,成了限制学校发展的瓶颈。在校企融合的过程中,政府应扮演怎样的角色?仅当牵红线的“媒婆”,提供开发区做“洞房”?还是要做“高堂”,指点一下“新婚夫妇”呢?
笔者以为,政府最好能参与校企合作的统筹和主导工作,构建一个政府主导,学校、企业主动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共同体。建议在全省建立一个职业教育的统一管理机构,为职业教育的运行提供行政保障。政府可以推出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对违法违规的办学现象进行惩处。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普通教育和艺术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需要更大投入的教育。职业教育不能只在黑板上种田、投影仪下开机器,钱少,学生的动手机会就少,学生的培养质量就难以提高。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欠缺的现实环境下,政府必须加大投入。
(二)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需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建立全省“网状辐射”式现代职教基地的框架,各县、市成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以行业性质为主线,成立专业与行业对接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这两个机构能构成一个平台,有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参与,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深入、稳定、有效地开展。
其次,建立一个区别于普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类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源于职业岗位的层次,划分职教体系各层次。同样是数控专业,有中职、高职和本科。中职上什么?高职讲什么?本科又讲什么?要有明确的教学指导。只有课程的层次衔接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教学内容的衔接。通常,中职毕业生对应熟练技术工人,高职毕业生对应一线的技术员。同时,岗位是成长性的,包括了从操作工到工艺员再到编程员,甚至到管理人员几个层次。可根据相应的岗位层次把培养目标细化,解决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重合的问题。在建立起职教体系的基础上,高职教师还需要花时间研究,如何依照本专业在职教体系中所处的层次,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素质分析出来,开发相应的课程模块,建立相应课程标准。
四、培养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改革思想及培养途径
(一)改革思想。
培养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就是突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人适应职业岗位不断变换的基本知识、能力或专长和技能的总和,它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外知名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世界名校的教育实践表明:母语与外语沟通能力、数学运用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与创新能力、人际交往及跨文化交往能力、道德领悟与自我管理能力、创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是经济社会和社会生活最需要的核心能力。
(二)培养途径。
笔者认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培养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高职学院的教育使命不仅仅局限于实现学生就业的目标,不只是盯着某个具体企业或生产线上的单一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人所应具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要培养学生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对自己将来的职业、人生做出长远打算,使自己具备不断适应社会环境、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具体地说,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离不开如下四个重要的途径: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企业文化适应能力。
高职教学要与企业需求同步。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既要关注当前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更要考虑未来学生如何适应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可能面临的新的需求;既要考虑当下企业岗位对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的要求,更要运用动态的观念,培养学生具备未来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其次,高职教育应该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这是一种探索和实施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学生直接在实训场所上课,基于工作任务把课程化解为工作项目,在项目的引领下完成教学。除了基础课,专业课都采取先做后学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进行操作,当碰到问题后,再安排他们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子就能引发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兴趣。学生通过“做—学—做”的循环,实现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2.利用 “2 1”实践学年,缩短学生的后熟期。
“2 1”时间学年教学模式,即在校学习实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训一年。笔者认为,只要实践学年因材施教,企业实践师生共参与,就会达到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效果。
实践学年的磨炼,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大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让学生认识了社会、了解了行业、熟悉了岗位;积累各种实战经验,强化了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学年使学生通过岗位实践,转变角色,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身份去解决企业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缩短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后熟期”。
3.组织职业技能大赛,让高职学生在现场“赛马” 。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直观、感性的方式,展示企业文化的魅力,让高职学生在技能大赛实践过程中迅速领悟企业文化的内涵,引导高职学生以大赛为坐标,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经济建设发展趋势,重视技能训练,提高技能水平,迅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参赛过程也培养了选手们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他们经过层层选拔才能参加总决赛,普遍具备了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过硬的操作动手能力。同时,全开放的赛场还锻炼了选手们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还可以增设招聘环节,让企业挑选自己满意的参赛技能选手。赛后现场签约技能大赛的佼佼者,这一机会又锻炼了他们参加企业面试的应对能力。
4.依靠校友会,在“传、帮、带”中培养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经过近几年的锐意改革,已进入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的时期,各校之间的生存竞争更为激烈。优质的校友会,可以改善单一的政府对高职院校投入不足的问题,提供充足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贡献大量来自岗位一线的骨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高职学院应抓住不同时期的事业发展机遇,争取校友会给予学院大力支持。不断完善、健全校友会组织,以校友为纽带,汇聚资源、网聚力量、凝聚人心。
校与友共生,共同育人。校友总会可以定期组织活动,因地制宜地成为学院深化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的重要纽带。积极调动校友力量,参与学院的专业调整、教学管理。为母校提供智力、技术支持,为师生开展科研、实习调研创造便利条件。为学院师生实习、实训及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使现有学生的毕业实习都能在对口单位进行,促进学生优质就业。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昭庆,刘合群,姜慧等.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广东职教专家学习《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话录之二[J].广东教育·职教,2009,(4).
[2]赵峰,屠立峰.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探析[J].职业时空,2010,(12).
[3]时晓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四个合作”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9).
[4]张黎宁.职业教育要教给学生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9,(10).
[5]徐建平.融入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6]胡洪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杜绝“泛职业化” 现象出现[N].中国教育报,2010,(8).
[7]李笑冰.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实践,老师学生一起深入企业—黑龙江生物科技职院实践学期促校企无缝对接[N].中国教育报,2008,(5).
[8]高原,张建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启示[N].新华网,2009,(7).
[9]周建松,谢峰.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责任编辑赖俊辰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文化;适应能力
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有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人才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包含了三层含义: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能力,对企业文化的学习能力,对企业文化的调整能力。本文围绕提出高职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时代要求和现实价值,讨论如何设计和实施高职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培养企业文化适应能力是时代要求
(一)高职学生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是创建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2010年,在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强调,创建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是今后10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主要内涵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据统计,目前,95%的地级市都有高职院校,这种布局和高职本身的特性,使得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教的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高等职业教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举足轻重。所以,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以主动适应创建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
(二)高职学生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是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岗位动态发展需求的需要。
职业是社会发展和分工的产物,一成不变的终身职业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几率大为降低,职业领域的不断变换或同一职业领域对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一个具体的社会人而言将会是一个频繁面对的问题。良好的应对心态、理性的思辨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坚韧的奋斗精神等综合人文素养将为高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现实价值
(一)现代产业的国际化,需要高职学生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
现代产业的国际化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办学理念的国际化、人才标准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技能实训国际化、职业素养国际化、学生交流国际化。高职学生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表现在职业技术教育服从了产业需要,是既具有国际观念和国际意识、熟悉掌握国际规则与惯例、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
(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需要高职学生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
现代职教体系该如何促进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 校企合作是很多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重点。但也有研究表明,校企合作存在形式化、浅层次等问题。成功的校企合作必须拥有这样一个前提:学校与企业及行业之间是双赢的。因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没有利益,绝对不会支持学校。只有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能满足它的人才和技术需求,是有利可图的,它才会配合。所以,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
高职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着眼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是摆在职教工作者面前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走向成功的职业生涯。研究表明,一些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并非不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缺乏对企业管理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才导致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被淘汰。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的成果。创造条件,让学生融入企业文化、促进文化互动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项要务。培养高职学生具备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就是引进企业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多维影响,实现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互补。教育者有责任设计、培植高职大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规范、协调、激励企业型新型人才的成长,促使他们实现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三、培养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前提条件
(一)政府需发挥宏观协调投资的作用。
培养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首先需要政府的宏观协调投资。在高职教育领域,学校要与企业合作达成共识。然而,学校和企业如何合作,在学校里如何融入企业元素,成了限制学校发展的瓶颈。在校企融合的过程中,政府应扮演怎样的角色?仅当牵红线的“媒婆”,提供开发区做“洞房”?还是要做“高堂”,指点一下“新婚夫妇”呢?
笔者以为,政府最好能参与校企合作的统筹和主导工作,构建一个政府主导,学校、企业主动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共同体。建议在全省建立一个职业教育的统一管理机构,为职业教育的运行提供行政保障。政府可以推出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对违法违规的办学现象进行惩处。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普通教育和艺术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需要更大投入的教育。职业教育不能只在黑板上种田、投影仪下开机器,钱少,学生的动手机会就少,学生的培养质量就难以提高。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欠缺的现实环境下,政府必须加大投入。
(二)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需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建立全省“网状辐射”式现代职教基地的框架,各县、市成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以行业性质为主线,成立专业与行业对接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这两个机构能构成一个平台,有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参与,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深入、稳定、有效地开展。
其次,建立一个区别于普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类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源于职业岗位的层次,划分职教体系各层次。同样是数控专业,有中职、高职和本科。中职上什么?高职讲什么?本科又讲什么?要有明确的教学指导。只有课程的层次衔接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教学内容的衔接。通常,中职毕业生对应熟练技术工人,高职毕业生对应一线的技术员。同时,岗位是成长性的,包括了从操作工到工艺员再到编程员,甚至到管理人员几个层次。可根据相应的岗位层次把培养目标细化,解决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重合的问题。在建立起职教体系的基础上,高职教师还需要花时间研究,如何依照本专业在职教体系中所处的层次,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素质分析出来,开发相应的课程模块,建立相应课程标准。
四、培养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改革思想及培养途径
(一)改革思想。
培养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就是突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人适应职业岗位不断变换的基本知识、能力或专长和技能的总和,它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外知名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世界名校的教育实践表明:母语与外语沟通能力、数学运用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与创新能力、人际交往及跨文化交往能力、道德领悟与自我管理能力、创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是经济社会和社会生活最需要的核心能力。
(二)培养途径。
笔者认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培养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高职学院的教育使命不仅仅局限于实现学生就业的目标,不只是盯着某个具体企业或生产线上的单一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人所应具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要培养学生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对自己将来的职业、人生做出长远打算,使自己具备不断适应社会环境、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具体地说,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离不开如下四个重要的途径: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企业文化适应能力。
高职教学要与企业需求同步。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既要关注当前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更要考虑未来学生如何适应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可能面临的新的需求;既要考虑当下企业岗位对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的要求,更要运用动态的观念,培养学生具备未来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其次,高职教育应该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这是一种探索和实施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学生直接在实训场所上课,基于工作任务把课程化解为工作项目,在项目的引领下完成教学。除了基础课,专业课都采取先做后学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进行操作,当碰到问题后,再安排他们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子就能引发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兴趣。学生通过“做—学—做”的循环,实现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2.利用 “2 1”实践学年,缩短学生的后熟期。
“2 1”时间学年教学模式,即在校学习实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训一年。笔者认为,只要实践学年因材施教,企业实践师生共参与,就会达到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效果。
实践学年的磨炼,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大学生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让学生认识了社会、了解了行业、熟悉了岗位;积累各种实战经验,强化了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学年使学生通过岗位实践,转变角色,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身份去解决企业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缩短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后熟期”。
3.组织职业技能大赛,让高职学生在现场“赛马” 。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直观、感性的方式,展示企业文化的魅力,让高职学生在技能大赛实践过程中迅速领悟企业文化的内涵,引导高职学生以大赛为坐标,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经济建设发展趋势,重视技能训练,提高技能水平,迅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参赛过程也培养了选手们的企业文化适应能力。他们经过层层选拔才能参加总决赛,普遍具备了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过硬的操作动手能力。同时,全开放的赛场还锻炼了选手们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还可以增设招聘环节,让企业挑选自己满意的参赛技能选手。赛后现场签约技能大赛的佼佼者,这一机会又锻炼了他们参加企业面试的应对能力。
4.依靠校友会,在“传、帮、带”中培养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经过近几年的锐意改革,已进入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的时期,各校之间的生存竞争更为激烈。优质的校友会,可以改善单一的政府对高职院校投入不足的问题,提供充足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贡献大量来自岗位一线的骨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高职学院应抓住不同时期的事业发展机遇,争取校友会给予学院大力支持。不断完善、健全校友会组织,以校友为纽带,汇聚资源、网聚力量、凝聚人心。
校与友共生,共同育人。校友总会可以定期组织活动,因地制宜地成为学院深化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的重要纽带。积极调动校友力量,参与学院的专业调整、教学管理。为母校提供智力、技术支持,为师生开展科研、实习调研创造便利条件。为学院师生实习、实训及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使现有学生的毕业实习都能在对口单位进行,促进学生优质就业。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昭庆,刘合群,姜慧等.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广东职教专家学习《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话录之二[J].广东教育·职教,2009,(4).
[2]赵峰,屠立峰.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探析[J].职业时空,2010,(12).
[3]时晓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四个合作”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9).
[4]张黎宁.职业教育要教给学生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9,(10).
[5]徐建平.融入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6]胡洪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杜绝“泛职业化” 现象出现[N].中国教育报,2010,(8).
[7]李笑冰.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实践,老师学生一起深入企业—黑龙江生物科技职院实践学期促校企无缝对接[N].中国教育报,2008,(5).
[8]高原,张建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启示[N].新华网,2009,(7).
[9]周建松,谢峰.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责任编辑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