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名焦点人物小档案:
傅根友,男,1964年3月出生,汉族,浙江衢县人,中共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委书记。1982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衢州市林业局副局长,衢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中共江山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长。
近年来,在傅根友的带领下,江山绿色事业发展迅速,不仅成功申报浙江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而且新型电光源、消防器材、竹木加工等新兴产业不断加速培育壮大,成为衢州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经有关部门推荐,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委会审议,傅根友获得2010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提名。
2010年8月2日,在巴西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江郎山等六处景观为代表的中国丹霞项目,克服重重困难顺利通过申遗的“最后一关”——世界遗产大会的表决程序,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8个、浙江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四年终圆申遗梦,消息傳出,现场一片欢呼,相互拥抱,有的人高呼祖国万岁,还有的则喜极而泣,说不出话来。而此时,现场有一个人百感交集,心中思量着要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传回浙江江山。他就是江山市委书记傅根友。
艰难的申遗过程
“那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我的心情随着表决的推进,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最先是揪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提交意见是‘无限期通过’,并有个别国家的代表对‘中国丹霞’提出质疑,这意味着江郎山申遗极有可能被无限期搁置。会场辩论的40多分钟,在场的中国代表都十分焦急,堪称度日如年。后来是惊喜。经过现场中国代表的精彩答辩,最终中国丹霞以压倒性的票数获得通过。作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我感到无比高兴、激动和自豪,第一时间即北京时间凌晨5点就把这个喜讯传回了江山。”傅根友说起在巴西的那一段日子,心绪依然难以平静。
江郎山申遗光荣而又艰辛,成功来之不易,是多方面心血和汗水的结晶。这其中,与傅根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不管是担任江山市长,还是担任市委书记期间,他都一贯坚决支持江郎山的申遗工作。
江郎山是我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多得的典型丹霞地貌自然景观,是我国丹霞景观演化到老年期并进一步继承演化的最后环节——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由于江郎山在中国丹霞地貌中的独特价值,2006年12月,江郎山与其它几个丹霞地貌景区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申遗门槛很高,难度极大,竞争十分激烈。回顾江郎山申遗之路,是一段非常值得铭记的历程。
自江郎山开始申遗,以傅根友为首的江山市委市政府就把握机遇,克难攻坚,全力以赴做好申报工作。一是研究论证价值。他们组织国际国内专家对江郎山地质地貌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先后编写完成江郎山丹霞地貌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文本等研究报告,全面挖掘江郎山丹霞地貌的突出普遍价值,进一步提高了认可度。二是科学规划提升。他们相继编制了江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保护管理办法和江郎山丹霞地貌的保护与管理规划。同时,多渠道投入1.72亿元,抢时间推进景区及周边、考察路线沿线环境整治,整体提升景区生态环境。三是强化对接争取。他们先后邀请一批国际专家到江郎山实地指导申遗工作;赴国家有关部委争取对江郎山申遗的支持。经过四年的艰辛历程,江郎山申遗先后闯过国家提名申报、世界遗产中心技术审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论证提名项目等“四关”,才最终在世界自然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
现在江山把江郎山申遗成功日作为江山市的“城市旅游日”,将每年举办申遗成功纪念活动;并与不同媒体进行合作,开展不同的活动宣传江郎山,不断提升江郎山世界遗产地品牌影响力。
“江郎山申遗成功,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意味着江郎山不仅是江山的江郎山,更是浙江的江郎山、世界的江郎山,意味着后续保护与管理的责任更大,发挥世遗品牌、科学合理开发造福江山人民的责任更重。”傅根友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江山的木业奇迹
江山市森林生态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江山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312”城乡绿化活动,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但每年木材采伐量不到5%,只占江山木业产业可用资源的3%左右,而江山木业却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长。现在,江山木业年加工原木190万立方米,但99%的原木是从外面进来的。可以说,江三木业创造了“借力发展”的奇迹。
江山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浙赣线电气化铁路、黄衢南高速和205国道横贯境内,历来就是福建、江西木材进入浙沪苏等地的主要通道。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就在江山设立了福建贮木场和江山市木材公司两家国营企业,负责处理华东地区的木材资源,为江山木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山木业产业的发展是在傅根友担任市长期间开始启动的,先后经历原木交易、粗加工、一次提升、二次提升、巩固提升等五个发展阶段,逐步走上规范、有序、科学的快速发展轨迹。傅根友告诉记者,江山木业企业大都是内生性的,企业主具备江山人刚正诚信、敢创业、实干勇争先的优秀品质,这也是江山木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证。
在木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江山市把提高木材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全面系统的研究论证,将木业产业定位确立为以松、衫、竹等南方材为主,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之路;将产品定位为以中低端市场为重点,逐步向高端市场延伸,不断完善木业产业链,并逐步形成了基础稳固、配套齐全、产品丰富、市场广阔、资源利用充分的产业发展态势。目前,江山全市木材的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这也成了江山木业产业的重要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傅根友告诉记者,江山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木业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顺势而为,积极引导扶持。从2004年开始,江山市就把木业产业列入重点培育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出台了相关政策意见,成立了产业领导小组、产业协会和产业分会,促进产业规范有序发展。他们既制定了15年的中长期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也制定了三年提升行业纲要,对近期产业发展进行了明确和部署。
作为江山市委书记,傅根友十分关心木业发展,不仅经常到木业企业进行调研,而且从政府层面积极推介,提升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他的领导下,江山先后成功举办了浙江(江山)木材交易洽谈会、江山林产品北京推介会、两届中国(江山)木业科技洽谈会、两届中国(江山)木门行业高峰论坛等大型木业节会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义博会等各类博览会和展销会,帮助企业对接大市场,展示产业形象,提高产业知名度。
木门行业是江山木业产业中异军突起的行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形成了显著的优势。2008年江山被中国木材流通委员会命名为至今唯一的“中国木门之都”。
傅根友在谈起木门行业时,如数家珍:“江山木门行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江山木门产业年产木门500多万套,有免漆门、烤漆门等各类高中档10多个品种。产品档次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产品占据长江以南50%的市场,50%以上木门出口国外。二是培育了一批领军企业。拥有木门企业1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木门企业29家,欧派、金凯等企业成为中国室内免漆套装门的龙头。三是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近年来,江山市木门产业呈现一条快速扩张的发展轨迹。产业产值以翻番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从2005年的0.25亿元迅速扩张到2009年的20多亿元,三年内有望突破100亿元,在国内室内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绿色江山是发展的基石
绿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近年来江山城乡绿化工作成效明显,使江山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
说起城乡绿化,这位曾担任过衢州市林业局副局长的市委书记就更有精神了。傅根友告诉记者,江山市绿化主要得益于大力推进实施的“312”城乡绿化运动。
“在开展城乡绿化工作过程中,我们有两点具体体会特别深:1、‘绿化’必须与‘美化’相协调;我们始终强调城乡绿化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而是提升城乡建设品味和档次的重要途径。2、‘绿化’必须与‘富民’相结合。主要是把城乡绿化工作与发展林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让广大居民从绿化工作中真正得到实惠。”
近年来,针对农村工作急需“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江山创造性地启动实施了“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大力实施产业增收、公共服务、农民素质、环境整治、基层基础等五大提升工程,实行“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等“五村联创”。在整个“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中,“富裕”是前提基础,“美丽”是重要保障,而大力开展城乡绿化就是对这些工作的重要推进。
傅根友的设想成为了现实,随着城乡绿化的推进,有效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居住环境,从而使群众的素质得到提升,幸福感得到了增强。
“不是说抓好绿化就不用抓其他工作,而是抓好了绿化就抓住了环境美化的关键。更为关键的是,在环境压力日益严峻、生态问题日益引起关注的全球背景下,通过抓好绿化等工作形成的生态資源优势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区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傅根友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
生态是一个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文化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缺一不可。而且崇尚绿色、弘扬生态文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和意识也是广义文化中的应有之义。近来年,江山市立足自身深厚的特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在深入挖掘、整合、提炼的基础上,借助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诸多的文化和生态两点对外集中展示,重点打造“两地两古”文化旅游品牌。“两地”:一是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清漾村。另一个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两古”:一是千年历史、军事、商贸的要道、海上丝绸之路的路上延伸通道——江山仙霞古道。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江南山乡风情古镇——廿八都古镇。廿八都是“百姓古镇”,一万多人口的古镇有142种姓氏;廿八都也是“方言王国”,在古镇内生活的4000多村民,除了江山话和普通话以外,还交流着13种方言;廿八都是“古建筑展览馆”,规模庞大且相对完整的保存有明清古建筑群,建筑风格融浙、徽、赣和闽北客家式、西洋式于一体。
在林业系统多年的工作经历,使傅根友对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并贯穿于每一个工作阶段。
他告诉记者,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人类文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人类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更大进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了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等丰富内涵。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在“十二五”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在推进江山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过程中,将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扎实推进市域科学发展。进一步强化“生态资源是江山最重要的资源,生态优势是江山最显著的优势”的认识,大力发展生态、科技、节能节约的新型工业,集聚高效的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全力打造富裕的生态屏障。二是以十大工程为抓手,继续深入推进城乡国土绿化工作。三是以各项重点工作为突破,努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短暂的采访结束了,傅根友在记者心中留下了一个兢兢业业、勤勉睿智的形象。由于对绿色发展的认同我们相谈甚欢,我知道在这样一个市委书记的带领下,江山人民的生活环境一定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傅根友,男,1964年3月出生,汉族,浙江衢县人,中共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委书记。1982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衢州市林业局副局长,衢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中共江山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长。
近年来,在傅根友的带领下,江山绿色事业发展迅速,不仅成功申报浙江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而且新型电光源、消防器材、竹木加工等新兴产业不断加速培育壮大,成为衢州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经有关部门推荐,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委会审议,傅根友获得2010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提名。
2010年8月2日,在巴西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江郎山等六处景观为代表的中国丹霞项目,克服重重困难顺利通过申遗的“最后一关”——世界遗产大会的表决程序,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8个、浙江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四年终圆申遗梦,消息傳出,现场一片欢呼,相互拥抱,有的人高呼祖国万岁,还有的则喜极而泣,说不出话来。而此时,现场有一个人百感交集,心中思量着要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传回浙江江山。他就是江山市委书记傅根友。
艰难的申遗过程
“那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我的心情随着表决的推进,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最先是揪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提交意见是‘无限期通过’,并有个别国家的代表对‘中国丹霞’提出质疑,这意味着江郎山申遗极有可能被无限期搁置。会场辩论的40多分钟,在场的中国代表都十分焦急,堪称度日如年。后来是惊喜。经过现场中国代表的精彩答辩,最终中国丹霞以压倒性的票数获得通过。作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我感到无比高兴、激动和自豪,第一时间即北京时间凌晨5点就把这个喜讯传回了江山。”傅根友说起在巴西的那一段日子,心绪依然难以平静。
江郎山申遗光荣而又艰辛,成功来之不易,是多方面心血和汗水的结晶。这其中,与傅根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不管是担任江山市长,还是担任市委书记期间,他都一贯坚决支持江郎山的申遗工作。
江郎山是我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多得的典型丹霞地貌自然景观,是我国丹霞景观演化到老年期并进一步继承演化的最后环节——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由于江郎山在中国丹霞地貌中的独特价值,2006年12月,江郎山与其它几个丹霞地貌景区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申遗门槛很高,难度极大,竞争十分激烈。回顾江郎山申遗之路,是一段非常值得铭记的历程。
自江郎山开始申遗,以傅根友为首的江山市委市政府就把握机遇,克难攻坚,全力以赴做好申报工作。一是研究论证价值。他们组织国际国内专家对江郎山地质地貌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先后编写完成江郎山丹霞地貌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文本等研究报告,全面挖掘江郎山丹霞地貌的突出普遍价值,进一步提高了认可度。二是科学规划提升。他们相继编制了江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保护管理办法和江郎山丹霞地貌的保护与管理规划。同时,多渠道投入1.72亿元,抢时间推进景区及周边、考察路线沿线环境整治,整体提升景区生态环境。三是强化对接争取。他们先后邀请一批国际专家到江郎山实地指导申遗工作;赴国家有关部委争取对江郎山申遗的支持。经过四年的艰辛历程,江郎山申遗先后闯过国家提名申报、世界遗产中心技术审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论证提名项目等“四关”,才最终在世界自然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
现在江山把江郎山申遗成功日作为江山市的“城市旅游日”,将每年举办申遗成功纪念活动;并与不同媒体进行合作,开展不同的活动宣传江郎山,不断提升江郎山世界遗产地品牌影响力。
“江郎山申遗成功,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意味着江郎山不仅是江山的江郎山,更是浙江的江郎山、世界的江郎山,意味着后续保护与管理的责任更大,发挥世遗品牌、科学合理开发造福江山人民的责任更重。”傅根友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江山的木业奇迹
江山市森林生态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江山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312”城乡绿化活动,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但每年木材采伐量不到5%,只占江山木业产业可用资源的3%左右,而江山木业却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长。现在,江山木业年加工原木190万立方米,但99%的原木是从外面进来的。可以说,江三木业创造了“借力发展”的奇迹。
江山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浙赣线电气化铁路、黄衢南高速和205国道横贯境内,历来就是福建、江西木材进入浙沪苏等地的主要通道。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就在江山设立了福建贮木场和江山市木材公司两家国营企业,负责处理华东地区的木材资源,为江山木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山木业产业的发展是在傅根友担任市长期间开始启动的,先后经历原木交易、粗加工、一次提升、二次提升、巩固提升等五个发展阶段,逐步走上规范、有序、科学的快速发展轨迹。傅根友告诉记者,江山木业企业大都是内生性的,企业主具备江山人刚正诚信、敢创业、实干勇争先的优秀品质,这也是江山木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证。
在木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江山市把提高木材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全面系统的研究论证,将木业产业定位确立为以松、衫、竹等南方材为主,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之路;将产品定位为以中低端市场为重点,逐步向高端市场延伸,不断完善木业产业链,并逐步形成了基础稳固、配套齐全、产品丰富、市场广阔、资源利用充分的产业发展态势。目前,江山全市木材的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这也成了江山木业产业的重要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傅根友告诉记者,江山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木业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顺势而为,积极引导扶持。从2004年开始,江山市就把木业产业列入重点培育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出台了相关政策意见,成立了产业领导小组、产业协会和产业分会,促进产业规范有序发展。他们既制定了15年的中长期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也制定了三年提升行业纲要,对近期产业发展进行了明确和部署。
作为江山市委书记,傅根友十分关心木业发展,不仅经常到木业企业进行调研,而且从政府层面积极推介,提升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他的领导下,江山先后成功举办了浙江(江山)木材交易洽谈会、江山林产品北京推介会、两届中国(江山)木业科技洽谈会、两届中国(江山)木门行业高峰论坛等大型木业节会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义博会等各类博览会和展销会,帮助企业对接大市场,展示产业形象,提高产业知名度。
木门行业是江山木业产业中异军突起的行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形成了显著的优势。2008年江山被中国木材流通委员会命名为至今唯一的“中国木门之都”。
傅根友在谈起木门行业时,如数家珍:“江山木门行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江山木门产业年产木门500多万套,有免漆门、烤漆门等各类高中档10多个品种。产品档次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产品占据长江以南50%的市场,50%以上木门出口国外。二是培育了一批领军企业。拥有木门企业1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木门企业29家,欧派、金凯等企业成为中国室内免漆套装门的龙头。三是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近年来,江山市木门产业呈现一条快速扩张的发展轨迹。产业产值以翻番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从2005年的0.25亿元迅速扩张到2009年的20多亿元,三年内有望突破100亿元,在国内室内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绿色江山是发展的基石
绿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近年来江山城乡绿化工作成效明显,使江山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
说起城乡绿化,这位曾担任过衢州市林业局副局长的市委书记就更有精神了。傅根友告诉记者,江山市绿化主要得益于大力推进实施的“312”城乡绿化运动。
“在开展城乡绿化工作过程中,我们有两点具体体会特别深:1、‘绿化’必须与‘美化’相协调;我们始终强调城乡绿化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而是提升城乡建设品味和档次的重要途径。2、‘绿化’必须与‘富民’相结合。主要是把城乡绿化工作与发展林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让广大居民从绿化工作中真正得到实惠。”
近年来,针对农村工作急需“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江山创造性地启动实施了“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大力实施产业增收、公共服务、农民素质、环境整治、基层基础等五大提升工程,实行“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等“五村联创”。在整个“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中,“富裕”是前提基础,“美丽”是重要保障,而大力开展城乡绿化就是对这些工作的重要推进。
傅根友的设想成为了现实,随着城乡绿化的推进,有效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居住环境,从而使群众的素质得到提升,幸福感得到了增强。
“不是说抓好绿化就不用抓其他工作,而是抓好了绿化就抓住了环境美化的关键。更为关键的是,在环境压力日益严峻、生态问题日益引起关注的全球背景下,通过抓好绿化等工作形成的生态資源优势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区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傅根友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
生态是一个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文化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缺一不可。而且崇尚绿色、弘扬生态文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和意识也是广义文化中的应有之义。近来年,江山市立足自身深厚的特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在深入挖掘、整合、提炼的基础上,借助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诸多的文化和生态两点对外集中展示,重点打造“两地两古”文化旅游品牌。“两地”:一是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清漾村。另一个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两古”:一是千年历史、军事、商贸的要道、海上丝绸之路的路上延伸通道——江山仙霞古道。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江南山乡风情古镇——廿八都古镇。廿八都是“百姓古镇”,一万多人口的古镇有142种姓氏;廿八都也是“方言王国”,在古镇内生活的4000多村民,除了江山话和普通话以外,还交流着13种方言;廿八都是“古建筑展览馆”,规模庞大且相对完整的保存有明清古建筑群,建筑风格融浙、徽、赣和闽北客家式、西洋式于一体。
在林业系统多年的工作经历,使傅根友对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并贯穿于每一个工作阶段。
他告诉记者,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人类文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人类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更大进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了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等丰富内涵。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在“十二五”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在推进江山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过程中,将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扎实推进市域科学发展。进一步强化“生态资源是江山最重要的资源,生态优势是江山最显著的优势”的认识,大力发展生态、科技、节能节约的新型工业,集聚高效的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全力打造富裕的生态屏障。二是以十大工程为抓手,继续深入推进城乡国土绿化工作。三是以各项重点工作为突破,努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短暂的采访结束了,傅根友在记者心中留下了一个兢兢业业、勤勉睿智的形象。由于对绿色发展的认同我们相谈甚欢,我知道在这样一个市委书记的带领下,江山人民的生活环境一定会一天比一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