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尝试运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深入剖析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强调探讨比生产要素更为基础的因素,如制度、文化、地理等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图为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关键词:中西部 农村经济 政策因素 难题 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差异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就地域和区域来看,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在社会经济道路的选择上经历了两个发展历程,即城市向农村推进和由东向西推移。这两种战略——“经济赶超”战略和“改革开放”战略,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状态,地区差异较大,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发展角度,指出了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之间的关系,小康社会的建设基础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关键在农民。因此,我党必须将农业农村发展问题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尽可能地缩短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在人均收入上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短板,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 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1.1 环境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质量。
从自然环境来看,我国中西部省份多数地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民居住与生存环境恶劣,尤其是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主要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大面积的沙漠,自然灾害频繁,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同时,中西部地區普遍在光、热、气、土、水、气上配比失衡,严重影响了本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西部地区虽然光照充足,但水资源匮乏,导致其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从社会环境来看,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信息相对闭塞,地区交通条件有待完善。同时,中西部地区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健全,内外运输成本较高,不利于内部经济能量的良好释放,直接制约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1.2 人口因素分析
与东地区相比,中西部农村人口的素质较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短,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比例较高。而在思想观念上,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具有很强的小农意识,在思维态势和行为习惯上仍然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同时,西部地区在发展模式上偏向于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内部循环。此外,受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地区人民普遍坚持 “守上”和“守常”的观念,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缺乏持续发展动力。同时,由于农村科技人员不足,农村科技推广和科技传播的渠道也很有限,农民获取科技致富的知识和信息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这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3 政策因素
从开放政策上来看,中西部地区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明显慢于东部地区。早在80年代初期,国家就确定了东部沿海开放政策,并建立起了一批改革开放试验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后,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实验区数量逐年增长,最终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有效地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壮大。而中西部地区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才陆续批准开放,其发展速度较慢,经济与国际的融合深度和结合广度不足,对外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从矿产资源统配价格政策来看,中西部地区在政策的执行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我国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但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一直以来,国家凭借其所有者身份对矿产资源和有色金属等进行无偿开采,或者采取低价调拨政策,将大量矿产资源转移到东部地区,加剧了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损害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利益。与此同时,在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地破坏,增加了发展难度。
从工业布局来看,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家给予战略大后方建设考虑,曾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了一部分新建的工业和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部地区落后的发展面貌。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我国的产业政策明显向东部地区倾斜,且西部地区的工业企业多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企业,与农业生产联系不紧密,无法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一直是中西部发展的薄弱环节,其原材料需要运往东部地区,加大了其运输成本负担,导致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1.4 经济因素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垂直分工特征的产业结构,同时还逐步形成了自我循环式地域分工体系,即由中西部提供原料和原材料,东部地区负责生产和销售。东部地区不仅负责上游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还直接控制着产品的销售。而中西部则处在整个加工流通体系的最底层,存在严重的利益不配不均问题,其产业结构水平不高。
农业生产经营化水平较低,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模式仍以小农经济为主, 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存在巨大的工农业价格剪刀差。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造成本区农业发展劳动力资源不足,直接影响了本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进一步推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2.1 积极调整农业经济发展结构,推进中西部农业产业化进程
针对当前中西部农村经济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技术水平低下问题,国家应该积极调整该区农业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生产链。同时,政府部门还应积极承担起沟通桥梁作用,增进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使农户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市场发展形势,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经营策略,提升其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此外,建立农业经济信息交流平台,使农户及时掌握市场需求结构,将农业生产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选择开发优势资源产业
在经济开发中,选择何种产业进行开发,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在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开发的模式中,这个问题尤为重要。根据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产业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奶业、旅游。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2.3 加强农村村长培养,结合经济改革谈破解
村长是最接近农民的人,较为了解本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此,中西部地区应该加大农村村长培养力度,不断提升村长的农业科技水平,使其更好地指导当前的农业生产活动,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积极发挥其政策指导和经济管理职能,定期开展“科技下乡”和“文化下乡”活动,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其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树立新型农业经济发展观,积极调整其经营发展战略,从而有效地提升其农业经营质量,推动地区经济的高效稳定发展。
2.4 加大立法力度,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国家应该逐步加大立法力度,建立健全中西部农业经济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推进、该区农业经济发展进程。此外,当地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等,保障农业生产活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5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农业教育和科技事业
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为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的发展面貌,国家应该积极支持当地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农业生产和科技人才,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国家还应该积极鼓励当地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流通合作,积极發挥本区资源优势,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提升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3 总结
诚然,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落后除了地区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或者技术水平要低于发达地区之外,更重要影响因子是经济生产制度、文化教育、地理因素。因此,国家必须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尽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璟,熊从见,雷海章.中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撑问题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2]郭少华,张梅龙.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05).
[3]鲁春霞,谢高地,成升魁.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差异及其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06).
[4]曹跃群,孙小玥,张卫国.省际农业资本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2).
关键词:中西部 农村经济 政策因素 难题 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差异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就地域和区域来看,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在社会经济道路的选择上经历了两个发展历程,即城市向农村推进和由东向西推移。这两种战略——“经济赶超”战略和“改革开放”战略,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状态,地区差异较大,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发展角度,指出了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之间的关系,小康社会的建设基础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关键在农民。因此,我党必须将农业农村发展问题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尽可能地缩短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在人均收入上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短板,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 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1.1 环境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质量。
从自然环境来看,我国中西部省份多数地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民居住与生存环境恶劣,尤其是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主要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大面积的沙漠,自然灾害频繁,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同时,中西部地區普遍在光、热、气、土、水、气上配比失衡,严重影响了本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西部地区虽然光照充足,但水资源匮乏,导致其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从社会环境来看,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信息相对闭塞,地区交通条件有待完善。同时,中西部地区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健全,内外运输成本较高,不利于内部经济能量的良好释放,直接制约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1.2 人口因素分析
与东地区相比,中西部农村人口的素质较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短,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比例较高。而在思想观念上,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具有很强的小农意识,在思维态势和行为习惯上仍然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同时,西部地区在发展模式上偏向于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内部循环。此外,受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地区人民普遍坚持 “守上”和“守常”的观念,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缺乏持续发展动力。同时,由于农村科技人员不足,农村科技推广和科技传播的渠道也很有限,农民获取科技致富的知识和信息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这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3 政策因素
从开放政策上来看,中西部地区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明显慢于东部地区。早在80年代初期,国家就确定了东部沿海开放政策,并建立起了一批改革开放试验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后,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实验区数量逐年增长,最终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有效地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壮大。而中西部地区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才陆续批准开放,其发展速度较慢,经济与国际的融合深度和结合广度不足,对外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从矿产资源统配价格政策来看,中西部地区在政策的执行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我国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但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一直以来,国家凭借其所有者身份对矿产资源和有色金属等进行无偿开采,或者采取低价调拨政策,将大量矿产资源转移到东部地区,加剧了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损害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利益。与此同时,在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地破坏,增加了发展难度。
从工业布局来看,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家给予战略大后方建设考虑,曾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了一部分新建的工业和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部地区落后的发展面貌。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我国的产业政策明显向东部地区倾斜,且西部地区的工业企业多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企业,与农业生产联系不紧密,无法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一直是中西部发展的薄弱环节,其原材料需要运往东部地区,加大了其运输成本负担,导致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1.4 经济因素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垂直分工特征的产业结构,同时还逐步形成了自我循环式地域分工体系,即由中西部提供原料和原材料,东部地区负责生产和销售。东部地区不仅负责上游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还直接控制着产品的销售。而中西部则处在整个加工流通体系的最底层,存在严重的利益不配不均问题,其产业结构水平不高。
农业生产经营化水平较低,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模式仍以小农经济为主, 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存在巨大的工农业价格剪刀差。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造成本区农业发展劳动力资源不足,直接影响了本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进一步推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2.1 积极调整农业经济发展结构,推进中西部农业产业化进程
针对当前中西部农村经济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技术水平低下问题,国家应该积极调整该区农业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生产链。同时,政府部门还应积极承担起沟通桥梁作用,增进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使农户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市场发展形势,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经营策略,提升其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此外,建立农业经济信息交流平台,使农户及时掌握市场需求结构,将农业生产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选择开发优势资源产业
在经济开发中,选择何种产业进行开发,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在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开发的模式中,这个问题尤为重要。根据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产业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奶业、旅游。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2.3 加强农村村长培养,结合经济改革谈破解
村长是最接近农民的人,较为了解本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此,中西部地区应该加大农村村长培养力度,不断提升村长的农业科技水平,使其更好地指导当前的农业生产活动,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积极发挥其政策指导和经济管理职能,定期开展“科技下乡”和“文化下乡”活动,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其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树立新型农业经济发展观,积极调整其经营发展战略,从而有效地提升其农业经营质量,推动地区经济的高效稳定发展。
2.4 加大立法力度,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国家应该逐步加大立法力度,建立健全中西部农业经济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推进、该区农业经济发展进程。此外,当地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等,保障农业生产活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5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农业教育和科技事业
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为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的发展面貌,国家应该积极支持当地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农业生产和科技人才,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国家还应该积极鼓励当地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流通合作,积极發挥本区资源优势,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提升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3 总结
诚然,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落后除了地区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或者技术水平要低于发达地区之外,更重要影响因子是经济生产制度、文化教育、地理因素。因此,国家必须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尽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璟,熊从见,雷海章.中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撑问题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2]郭少华,张梅龙.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05).
[3]鲁春霞,谢高地,成升魁.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差异及其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06).
[4]曹跃群,孙小玥,张卫国.省际农业资本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