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天子渡口”的本意,使其注定成为北京的一个影子。距京城不到150公里,即便身为直辖市,也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附属感。除了马三立的相声、狗不理包子、十三街麻花,还有那口抑扬顿挫的天津话,这座城市似乎缺乏明显的标记。
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近代史上众多名流巨子、富商政客、文人大豪在京城遇挫后,或大隐于斯,或蛰居于此,留下很多历史痕迹。而数目庞大的名人故居,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宏大叙事,发生在饮冰室里
每一个向往大时代和大成就的年轻人都喜欢把自己所处的时代视为转折年代,他们都喜欢引用查尔斯·狄更斯描写大革命之后法国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他们用混乱来形容自己的年代,渴望为这“混乱年代”理出脉络或者做记录。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社会始终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和矛盾,而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思想,为国家寻找一条能够有效沟通历史和未来的发展道路。仅从梁启超的文章标题中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新中国建设问题》《中国立国大方针》……都是不折不扣的“宏大叙事”,其中包含着转型期社会,一个忧国忧民的学人对于未来民族国家的想象和期待。即使是在五四之后,他的国民思想,与他早年呼唤新民的努力也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一意义上,他在思想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所提出的问题,代表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最有价值的思考,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强。
作为中国近代很有影响力的人物,梁先生后期就在今河北区民族路46号的饮冰室从事著述。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种作品集行世,而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以148卷、1000余万字的宏大叙事较为完备地囊括了先生的成就,成为少数知识分子研究先生思想的善本。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充斥了太多物欲横流的是是非非,尽管已经很少有人再去做什么“宏大叙事”了,但是每个人却都不曾忘记那份扛在自己肩上的责任。历史会证明一切。
此宅为梁启超故居。他于民国初年在天津意租借西马路(今河北区民族路)购得一块地皮,面积约4市亩,1914年建成一所住宅,此后又建一所书斋——饮冰室,住宅为二层西式楼房,前后共有两幢。前楼为主楼,带地下室。一、二层各有9间居室。整体建筑分为两部分,东半部为梁氏专用,有小书房、客厅、起居室等;西半部是家属住房。后楼为附属建筑,有厨房、锅炉房、贮藏室、佣人住房等。
此楼为曹禺故居。曹禺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所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多幕剧,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广的历史内容,久演不衰。此楼分为前后两部分,均为意式风格。
人性思考,流连在曹禺故居
走进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23号、25号的曹禺故居,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他的爱美剧,更会想到那部经久不衰的《雷雨》。
一个70年前写就的老故事,靠什么来抓住今天观众飘忽的思绪?
今天,也许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什么都可以的时代。社会的宽容与开放程度加大,外界因素的限制减弱,而人心的困惑却在增多,这迫使我们必须去思索什么是“不可以”,什么是人类核心价值的存在意义。在《〈雷雨〉序》里,曹禺先生曾多次提到宇宙人生的残酷性:“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他还说过《雷雨》所显示的,正是“宇宙里斗争的‘残忍’与‘冷酷’”。当人被放置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的时候,意志和性格的较量,蒸腾出一片狞厉可怖的气息,两性之间的战争、被动选择与自我承担的矛盾、反抗动机与毁灭前提的逆转,这种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悲剧情节,也触及到了哲学性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必将引领新的观众做出新的思考。
其实,《雷雨》通过那样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告诉了我们很多“不可以”,比如在情感欲望上,追求是不可以随心所欲的,在爱情的自主选择上,是不可以悖逆人伦的,在悲剧责任的问题上,是不可以放弃承担的等等。
尽管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当我们置身于先生曾经生活创作的地方,就不得不陷入这样的思考。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不是绝对孤立的,这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现实。
相关链接
天津著名的五大道,集合了重庆道、成都道、马场道等5条马路,是天津名人故居最集中的一个区域,也是国内少见的具备欧美风情的建筑区。
吉鸿昌故居
吉鸿昌故居坐落在法租界40号路(今和平区花园路5号),是一座三层小洋楼。初建于1917年,由沙得利工程司设计,共有楼房11间,平房2间,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红机砖清水墙。
吉鸿昌于1930年以有余堂名义买下法租界40号路这座楼房。1933年抗日同盟军在蒋介石与日本侵略军的夹击下战败,吉鸿昌返回天津住在这里,继续进行抗日活动。他在这所住宅楼内筹措经费,搜集武器,进行秘密革命活动。为了适应地下工作需要,将这所楼房进行改造,将二楼的3个门改成7个门,使楼内门门相通,间间相连。楼上南侧做客厅,墙壁上悬挂吉氏亲笔所书条幅:松间明月长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三楼是地下党秘密印刷室,楼下为接待地下党员住房。院墙爬满藤萝,使这座红楼熠熠生辉。
霍元甲故居陵园
精武元祖霍元甲,以其精湛的武术技艺、强烈的爱国精神享誉中外。天津西青区小南河村的一座农舍便是霍元甲的故居。这是一座青瓦土坯墙普通农舍式的院落,内有一明两暗的三间土坯房,房屋内陈设着当年的生活用具,标记着当时情况的简介,堂屋内霍元甲的遗像是19O9年在津拍摄的,两侧的唁联“一生侠义,盖世英雄”是他的次子霍东阁所写,东属为霍元甲生前的卧室。
张学良故居
张学良故居坐落于法租界32号路(今和平区赤峰道78号),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楼房。张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津时常住此处。
张氏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两幢共有楼房42间,面积1270.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5市亩。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备俱全,院内广植草坪。
该楼以张寿懿(张作霖五夫人)名义购自法国领事馆。1949年后张寿懿去香港,由其子张学铨管理出租。1956年进行私房改造后由国家经营,1960年改按公产掌管。
徐世昌故居
徐氏在津置有多处房产,其中在英租界牛津道(今和平区新华南路与睦南道、马场道交口)购得空地15.3市亩,修建了9所楼房共计181间,建筑面积4347平方米。这9座楼房虽然建在一块宅基上,但自成体系,徐氏自住一所,其余为眷属分住。
此外,徐世昌还有一所住宅,在英租界咪哆士道(今和平区泰安道),是他在1927年化名徐弢乔购买汉森洋行宅地9市亩,修建成西式砖瓦三层楼房一座。这所建筑是花园住宅,造型美观,庭院内有假山、亭子、鱼池、花窖等。
张自忠故居
张自忠故居先后有两处。一处在河北大经路天津市政府内后院(现河北区金钢桥医院);另一处在英租界伦敦道(今和平区成都道60号)。
张氏在任天津市长期间,于1936年8月以庆安堂名义购得英租界伦敦道厚德堂川记空地一块,计4.356市亩,建成楼房一所(成都道60号)。主楼三层,后楼二层,共16间,院内另有平房14间,建筑总面积1400余平方米。主楼一楼有会议室;二楼设两座平台;三楼有屋顶平台;后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书房。进大门右侧平房也设有会议室,左侧平房为佣人住房及门房。这所住宅现为天津市民政局办公用房。
1.此楼为曹锟故居,其为直系军阀首领、北洋政府陆军上将。1916年任直隶督军,后兼属直隶省省长。1923年被选为“大总统”。
2.此楼为高树勋故居。高树勋,著名爱国将领。1945年10月率所部在邯郸起义,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及河北省副省长等职。该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庭院式楼房,红瓦披顶,硫缸砖清水墙面。建筑外形精巧别致,简洁大方。
3.此楼位于天津五大道欧式风情区,为我国华北地区著名实业家李勉之故居。
4.张园建于1916年,为清末湖北提督张彪的邸宅,孙中山先生,末代皇帝溥仪曾下榻于此。该建筑为混合结构二层楼房,现为天津歌剧院,位于天津鞍山道上。
天津海河意式风情区坐落在天津河北区南端,曾是天津近代史上意大利租借地的中心区,已有近百年历史。原有街区及建筑基本保持原貌,是至今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意大利文化集中地,几乎包含了意大利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
天津静园
静园位于和平区鞍山道70号,建于1921年。主要建筑为前后两幢砖木结构二层西式小楼,占地336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2平方米。其内部装修为日式住宅。园内曲径长廊,怪石清泉,设有地灯。周围庄墙环绕,装饰讲究,显示出一个“静”字。该建筑原名乾园,是民国时期参议院议员、驻日公使陆宗舆的住宅。1929年7月,清帝溥仪携婉容、文秀由张园迁此居住。因溥仪的“静观变化、静待时机”,故得名静园。静园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叔同故居
李叔同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人,出身富商世家兼书香门第。自幼酷爱文学艺术,以擅长书法、绘画、音乐、篆刻而闻名中外。后来他目睹北洋军阀祸国殃民,心灰意冷,出家为僧,法号弘一,世人尊称“弘一法师”。李叔同故居位于海河岸边的河北区粮店后街60号院内。这座呈“田”字形的清代建筑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纪念这位生长在天津的中国近代文化大师,1990年10月23日李叔同书法碑林在河北区宙纬路揭幕。碑林系古典园林式建筑,镌刻着大师中晚期书法作品80多件,一座1.2米高的大师铜塑像矗立其间。碑林中还刻有众多著名书法家的咏怀之作。
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近代史上众多名流巨子、富商政客、文人大豪在京城遇挫后,或大隐于斯,或蛰居于此,留下很多历史痕迹。而数目庞大的名人故居,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宏大叙事,发生在饮冰室里
每一个向往大时代和大成就的年轻人都喜欢把自己所处的时代视为转折年代,他们都喜欢引用查尔斯·狄更斯描写大革命之后法国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他们用混乱来形容自己的年代,渴望为这“混乱年代”理出脉络或者做记录。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社会始终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和矛盾,而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思想,为国家寻找一条能够有效沟通历史和未来的发展道路。仅从梁启超的文章标题中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新中国建设问题》《中国立国大方针》……都是不折不扣的“宏大叙事”,其中包含着转型期社会,一个忧国忧民的学人对于未来民族国家的想象和期待。即使是在五四之后,他的国民思想,与他早年呼唤新民的努力也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一意义上,他在思想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所提出的问题,代表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最有价值的思考,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强。
作为中国近代很有影响力的人物,梁先生后期就在今河北区民族路46号的饮冰室从事著述。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种作品集行世,而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以148卷、1000余万字的宏大叙事较为完备地囊括了先生的成就,成为少数知识分子研究先生思想的善本。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充斥了太多物欲横流的是是非非,尽管已经很少有人再去做什么“宏大叙事”了,但是每个人却都不曾忘记那份扛在自己肩上的责任。历史会证明一切。
此宅为梁启超故居。他于民国初年在天津意租借西马路(今河北区民族路)购得一块地皮,面积约4市亩,1914年建成一所住宅,此后又建一所书斋——饮冰室,住宅为二层西式楼房,前后共有两幢。前楼为主楼,带地下室。一、二层各有9间居室。整体建筑分为两部分,东半部为梁氏专用,有小书房、客厅、起居室等;西半部是家属住房。后楼为附属建筑,有厨房、锅炉房、贮藏室、佣人住房等。
此楼为曹禺故居。曹禺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所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多幕剧,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广的历史内容,久演不衰。此楼分为前后两部分,均为意式风格。
人性思考,流连在曹禺故居
走进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23号、25号的曹禺故居,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他的爱美剧,更会想到那部经久不衰的《雷雨》。
一个70年前写就的老故事,靠什么来抓住今天观众飘忽的思绪?
今天,也许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什么都可以的时代。社会的宽容与开放程度加大,外界因素的限制减弱,而人心的困惑却在增多,这迫使我们必须去思索什么是“不可以”,什么是人类核心价值的存在意义。在《〈雷雨〉序》里,曹禺先生曾多次提到宇宙人生的残酷性:“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他还说过《雷雨》所显示的,正是“宇宙里斗争的‘残忍’与‘冷酷’”。当人被放置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的时候,意志和性格的较量,蒸腾出一片狞厉可怖的气息,两性之间的战争、被动选择与自我承担的矛盾、反抗动机与毁灭前提的逆转,这种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悲剧情节,也触及到了哲学性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必将引领新的观众做出新的思考。
其实,《雷雨》通过那样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告诉了我们很多“不可以”,比如在情感欲望上,追求是不可以随心所欲的,在爱情的自主选择上,是不可以悖逆人伦的,在悲剧责任的问题上,是不可以放弃承担的等等。
尽管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当我们置身于先生曾经生活创作的地方,就不得不陷入这样的思考。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不是绝对孤立的,这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现实。
相关链接
天津著名的五大道,集合了重庆道、成都道、马场道等5条马路,是天津名人故居最集中的一个区域,也是国内少见的具备欧美风情的建筑区。
吉鸿昌故居
吉鸿昌故居坐落在法租界40号路(今和平区花园路5号),是一座三层小洋楼。初建于1917年,由沙得利工程司设计,共有楼房11间,平房2间,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红机砖清水墙。
吉鸿昌于1930年以有余堂名义买下法租界40号路这座楼房。1933年抗日同盟军在蒋介石与日本侵略军的夹击下战败,吉鸿昌返回天津住在这里,继续进行抗日活动。他在这所住宅楼内筹措经费,搜集武器,进行秘密革命活动。为了适应地下工作需要,将这所楼房进行改造,将二楼的3个门改成7个门,使楼内门门相通,间间相连。楼上南侧做客厅,墙壁上悬挂吉氏亲笔所书条幅:松间明月长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三楼是地下党秘密印刷室,楼下为接待地下党员住房。院墙爬满藤萝,使这座红楼熠熠生辉。
霍元甲故居陵园
精武元祖霍元甲,以其精湛的武术技艺、强烈的爱国精神享誉中外。天津西青区小南河村的一座农舍便是霍元甲的故居。这是一座青瓦土坯墙普通农舍式的院落,内有一明两暗的三间土坯房,房屋内陈设着当年的生活用具,标记着当时情况的简介,堂屋内霍元甲的遗像是19O9年在津拍摄的,两侧的唁联“一生侠义,盖世英雄”是他的次子霍东阁所写,东属为霍元甲生前的卧室。
张学良故居
张学良故居坐落于法租界32号路(今和平区赤峰道78号),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楼房。张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津时常住此处。
张氏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两幢共有楼房42间,面积1270.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5市亩。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备俱全,院内广植草坪。
该楼以张寿懿(张作霖五夫人)名义购自法国领事馆。1949年后张寿懿去香港,由其子张学铨管理出租。1956年进行私房改造后由国家经营,1960年改按公产掌管。
徐世昌故居
徐氏在津置有多处房产,其中在英租界牛津道(今和平区新华南路与睦南道、马场道交口)购得空地15.3市亩,修建了9所楼房共计181间,建筑面积4347平方米。这9座楼房虽然建在一块宅基上,但自成体系,徐氏自住一所,其余为眷属分住。
此外,徐世昌还有一所住宅,在英租界咪哆士道(今和平区泰安道),是他在1927年化名徐弢乔购买汉森洋行宅地9市亩,修建成西式砖瓦三层楼房一座。这所建筑是花园住宅,造型美观,庭院内有假山、亭子、鱼池、花窖等。
张自忠故居
张自忠故居先后有两处。一处在河北大经路天津市政府内后院(现河北区金钢桥医院);另一处在英租界伦敦道(今和平区成都道60号)。
张氏在任天津市长期间,于1936年8月以庆安堂名义购得英租界伦敦道厚德堂川记空地一块,计4.356市亩,建成楼房一所(成都道60号)。主楼三层,后楼二层,共16间,院内另有平房14间,建筑总面积1400余平方米。主楼一楼有会议室;二楼设两座平台;三楼有屋顶平台;后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书房。进大门右侧平房也设有会议室,左侧平房为佣人住房及门房。这所住宅现为天津市民政局办公用房。
1.此楼为曹锟故居,其为直系军阀首领、北洋政府陆军上将。1916年任直隶督军,后兼属直隶省省长。1923年被选为“大总统”。
2.此楼为高树勋故居。高树勋,著名爱国将领。1945年10月率所部在邯郸起义,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及河北省副省长等职。该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庭院式楼房,红瓦披顶,硫缸砖清水墙面。建筑外形精巧别致,简洁大方。
3.此楼位于天津五大道欧式风情区,为我国华北地区著名实业家李勉之故居。
4.张园建于1916年,为清末湖北提督张彪的邸宅,孙中山先生,末代皇帝溥仪曾下榻于此。该建筑为混合结构二层楼房,现为天津歌剧院,位于天津鞍山道上。
天津海河意式风情区坐落在天津河北区南端,曾是天津近代史上意大利租借地的中心区,已有近百年历史。原有街区及建筑基本保持原貌,是至今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意大利文化集中地,几乎包含了意大利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
天津静园
静园位于和平区鞍山道70号,建于1921年。主要建筑为前后两幢砖木结构二层西式小楼,占地336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2平方米。其内部装修为日式住宅。园内曲径长廊,怪石清泉,设有地灯。周围庄墙环绕,装饰讲究,显示出一个“静”字。该建筑原名乾园,是民国时期参议院议员、驻日公使陆宗舆的住宅。1929年7月,清帝溥仪携婉容、文秀由张园迁此居住。因溥仪的“静观变化、静待时机”,故得名静园。静园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叔同故居
李叔同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人,出身富商世家兼书香门第。自幼酷爱文学艺术,以擅长书法、绘画、音乐、篆刻而闻名中外。后来他目睹北洋军阀祸国殃民,心灰意冷,出家为僧,法号弘一,世人尊称“弘一法师”。李叔同故居位于海河岸边的河北区粮店后街60号院内。这座呈“田”字形的清代建筑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纪念这位生长在天津的中国近代文化大师,1990年10月23日李叔同书法碑林在河北区宙纬路揭幕。碑林系古典园林式建筑,镌刻着大师中晚期书法作品80多件,一座1.2米高的大师铜塑像矗立其间。碑林中还刻有众多著名书法家的咏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