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心理素质培养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提出了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223-01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及与心理学相关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心理辅导或咨询,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的一类教育活动[1]。近几年我国各地高校相继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如何有效解决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是目前高校迫于解决的问题。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在实践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智力正常,二是情绪健康,三是意志健全,四是人格完整,五是自我评价正确,六是人际关系和谐,七是社会适应正常,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3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2010年5月7日晚9时10分左右,北京大学理科二号楼一男子从九层的天台坠楼,落在楼底天井的西北角。而在15天前,北大一女生从同一座楼上跳楼身亡……从上面的极端行为事件,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大学生确实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亟待解决。
3.1 新时期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3.1.1 生活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或是因独立自主生活差,面对新生活出现迷茫与困惑,甚至会自暴自弃,出现种种不适应行为。那些心理素质弱、适应能力差、对自己和新的环境有过高期望值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症。
3.1.2 人际关系问题
进入大学后,远离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缺乏人际交往经验,面对新的人际关系群体,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和勇气,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对自己没有信心,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
3.1.3 爱情、友情方面的情感问题
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人文环境催化着学生各种情感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异性相吸的阶段,对性问题特别敏感,他们喜欢与异性交往。由于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容易冲动,易陷入感情困惑与挫折,出现单恋、失恋等心理问题。友情是人生路上的重要财富,但他们分不清友谊与爱情的区别,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
3.1.4 就业压力增大产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及自我期望值过高等特点,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与复杂的就业环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自负、自卑、怯懦、依赖、冷漠等心理矛盾。
3.1.5 学业压力大引发的心理障碍
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学习成绩上不去,造成退学、休学比例成上升趋势。由于大学生活与自己预期的目标有很大差距,因而产生自暴自弃、自卑等心理,有些索性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世界中。有些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引发其他心理障碍和精神问题。
3.2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3.2.1 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大脑的器质性病变等
大量研究表明,在精神疾病中,尤其是在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的发病因素中,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2]。另外,根据临床观察和专家研究,脑器质性病变,会导致各种心理异常表现。
3.2.2 教育因素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心理素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真正重视,许多学生从小到大很少得到心理素质的教育,因此到了大学后,不少人出现适应困难。加上学习压力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差,各种心理问题应运而生。
3.2.3 家庭环境影响
心理咨询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家庭环境、家庭关系息息相关。尤其是家庭中父母长期关系不和,或父母离异、长期缺失爱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3.2.4 社会环境的影响
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激烈等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最终引发心理问题。
3.2.5 个体心理因素
同样的家庭成长环境,受同等教育水平,同样面临压力,但由于个体的认知水平、承受挫折能力情况、情绪的稳定性等自身心理因素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环境能力不同,体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态也不一样。
4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
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门类及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广泛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高校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1 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全面了解
可通過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借助问卷调查、电话、网络等形式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使不同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4.2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高校应配备从事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使班主任和辅导员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对当前社会转型给大学生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应及时了解和研究,引导学生利用有利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他们健康成长和成才。
4.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要
大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和青春的活力,有极强的参与意识,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化生活,使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施展天赋与才华,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并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中获得休息和娱乐,调整生活节奏,有充沛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4.4 关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对这类大学生,高校应注重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把他们看成是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在精神生活中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积极、平衡的心态,使之健康成长。
4.5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通过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综上,心理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开发潜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高校加强心理教育,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2l世纪的建设者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0.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223-01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及与心理学相关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心理辅导或咨询,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的一类教育活动[1]。近几年我国各地高校相继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如何有效解决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是目前高校迫于解决的问题。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在实践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智力正常,二是情绪健康,三是意志健全,四是人格完整,五是自我评价正确,六是人际关系和谐,七是社会适应正常,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3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2010年5月7日晚9时10分左右,北京大学理科二号楼一男子从九层的天台坠楼,落在楼底天井的西北角。而在15天前,北大一女生从同一座楼上跳楼身亡……从上面的极端行为事件,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大学生确实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亟待解决。
3.1 新时期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3.1.1 生活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或是因独立自主生活差,面对新生活出现迷茫与困惑,甚至会自暴自弃,出现种种不适应行为。那些心理素质弱、适应能力差、对自己和新的环境有过高期望值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症。
3.1.2 人际关系问题
进入大学后,远离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缺乏人际交往经验,面对新的人际关系群体,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和勇气,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对自己没有信心,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
3.1.3 爱情、友情方面的情感问题
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人文环境催化着学生各种情感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异性相吸的阶段,对性问题特别敏感,他们喜欢与异性交往。由于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容易冲动,易陷入感情困惑与挫折,出现单恋、失恋等心理问题。友情是人生路上的重要财富,但他们分不清友谊与爱情的区别,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
3.1.4 就业压力增大产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及自我期望值过高等特点,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与复杂的就业环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自负、自卑、怯懦、依赖、冷漠等心理矛盾。
3.1.5 学业压力大引发的心理障碍
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学习成绩上不去,造成退学、休学比例成上升趋势。由于大学生活与自己预期的目标有很大差距,因而产生自暴自弃、自卑等心理,有些索性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世界中。有些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引发其他心理障碍和精神问题。
3.2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3.2.1 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大脑的器质性病变等
大量研究表明,在精神疾病中,尤其是在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的发病因素中,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2]。另外,根据临床观察和专家研究,脑器质性病变,会导致各种心理异常表现。
3.2.2 教育因素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心理素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真正重视,许多学生从小到大很少得到心理素质的教育,因此到了大学后,不少人出现适应困难。加上学习压力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差,各种心理问题应运而生。
3.2.3 家庭环境影响
心理咨询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家庭环境、家庭关系息息相关。尤其是家庭中父母长期关系不和,或父母离异、长期缺失爱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3.2.4 社会环境的影响
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激烈等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最终引发心理问题。
3.2.5 个体心理因素
同样的家庭成长环境,受同等教育水平,同样面临压力,但由于个体的认知水平、承受挫折能力情况、情绪的稳定性等自身心理因素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环境能力不同,体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态也不一样。
4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
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门类及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广泛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高校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1 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全面了解
可通過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借助问卷调查、电话、网络等形式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使不同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4.2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高校应配备从事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使班主任和辅导员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对当前社会转型给大学生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应及时了解和研究,引导学生利用有利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他们健康成长和成才。
4.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要
大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和青春的活力,有极强的参与意识,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化生活,使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施展天赋与才华,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并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中获得休息和娱乐,调整生活节奏,有充沛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4.4 关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对这类大学生,高校应注重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把他们看成是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在精神生活中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积极、平衡的心态,使之健康成长。
4.5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通过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综上,心理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开发潜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高校加强心理教育,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2l世纪的建设者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