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借助本校“2016年三年级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中学业水平、学生问卷的量化分析,在区与校的数据对比中,研究学校的“生源状况”、学生认同的“优势项目”以及数学学习中“问题所在”,肯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梳理学生数学学习中师生关系、学法教法问题形成的原因,积极探求解决途径,针对性地实施跟进式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三年级学生 学业质量 分析报告 师生关系 学法教法
一、背景
2016年10月,苏教版教学地区两年一度的学业水平调查正常进行。较之以往不同的是,2017年9月,我们有幸得到了有关学生学业水平、学生问卷的量化分析信息,其数据化、对比性、针对性,使得我们对学业水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的学业质量,不仅要关注学科学习的质量,而且要着眼于发展;学业质量的提高,应当在注重学生的学科学习质量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成长环境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等因素。
本文立足于上述观点,设想从成长环境、教育过程、学习过程等数据分析中,找到学生发展的途径,并力求在改进教育、优化学习方式中做出后续实践。
二、数据分析
“2016年三年级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提供了本省、本市、本区、本校的数据,在数据对比中,帮助学校将数据与本校近年来的发展历程相结合,找出数据背后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跟进式教育教学改革。
以下笔者将从“生源状况”“优势项目”“问题所在”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生源状况
从家庭背景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我校学区生人数少于外来务工子女人数,且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较多。父母在外地打拼、非户籍所在地就读、父母两地工作、父母离异等因素,使得得不到父母共同陪伴的学生有所增加。
思考:面对长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学生,作为负有社会责任的教师,我们除了教学生们如何学习之外,更多的是应该引导学生对家乡故土深深的热爱、对城市生活的心理融入和对勤劳父母的尊敬。
(二)优势项目
学习不仅仅是试卷分数,学生问卷的数据如实地告知我们:富有生命成长体验的经历,才是学生的需求,才能为学生内心所接受并得到自我发展,这才是学生真正的成长。
1.对学校认同感
学生喜欢自己的学校,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关系和睦,这是我校学生的情感表达。
思考:当学校不完全向分数看齐,而踏踏实实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后,多样化的、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活动,会满足大多数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需求,从而使得学生身心更为平衡健康。这些赋予学生自信心的活动,得到了学生内心的认可。
2.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虽然一些外在的因素,如成绩、家长教师的表扬等,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但是数据上显示,在喜欢学习,认为学习是有趣的,是为了学会思考、掌握知识,并从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等方面,我校学生优于本区。
思考:近几年,随着学校教学改革(助学课堂、学习单、小团队培训、数据发掘下的教学行为的改变等)的不断深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科学化认知不断深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所有教师认可,从而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具有内驱力,自我激励发挥了正向作用。
(三)问题所在
1.师生关系
“三年级学生对教师是否公平、平等地对待学生的评价”各选项中,“老师允许我们有不同的见解”“老师公平地对待我”,数据小于区平均值;“三年级学生对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评价”各选项中,“我非常敬佩我的老师”“老师耐心地听我的想法”数据也小于区平均值。
思考:我们教师不能以数学学科的特点来逃避师生关系问题,而应更多地从自身问题出发,如是不是以教来统辖课堂?是不是更看重知识有没有教完?是不是更看重学生做題的正确性?从而少了对学生学习中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使得我们自身的做法不符合科学的育人行为。
2.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
“三年级学生对自己某些学习方法的评价”各选项中,“我尝试总结已经学过的知识”“我能够借助一些方式,如画图、举例子、打比方等理解知识或解决问题”数值不够理想;“三年级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鼓励学生探究与发展”各选项中,“老师鼓励我们猜想并通过各种方法验证猜想或得到结论”数值也反映了我们现实学习中的问题。
思考:是不是我们还是多于重视教师的教法,而稍稍忽视了学法对学生更为重要的价值?或者是传统的教学经验更多地束缚住我们观念的变革?
三、跟进式对策
从数据中,当发现“师生关系”“学法与教法”出现困境时,我们认为积极地寻找根因,找到突破的途径,才是“2016年三年级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带给我们的意义所在。
(一)“师生关系”问题的突破
1.原因分析
(1)成人角色感未改变
我们充当着成人的角色,成人的角色似乎就是告诉尚未有经验的学生“你该做什么,你不该做什么”,而且总是不该做的比该做的多;“这儿你对,那儿你错了”,而且错的总比对的多;“你不听我的啊,瞧,你看……”对于学生,我们成了道德、行为的判断者,却很少想到:学生所有的行为,都是探索的过程,探索如何成长、如何开怀、如何交往、如何不破坏社会法则、如何构建自己的存在等。我们用成人的标准来限定学生的探索性行为。
(2)师道尊严的延循
尊重教师,是每一位公民应该做到的基本德行。但是,如果教师把自己放在了“严”而“无趣”的定位上,自身就缺乏了生机盎然的活力,自然很难和生性活泼的学生交往于一处。科学研究表明,成为一个“会玩”“有趣”“热爱生活”的人,是新时代人基本的元素。
2.解决途径
从个体而言,教师应丰富自己的经历,丰富自己对世界的感观,把热爱生活作为自己的主旋律,教师自身良好的情绪,会引起周边空气场的改变,学生会感受得到,学生会爱这样的教师。同时,当教师转化对学生“爱”的定义,让“付出爱的陪伴”与“收获自我成长”并存,让自己的成长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流动”起来,此时的教师便与学生共成长。 从学校而言,学校要给予教师更多发展与学习的空间(不仅仅是教学工作),给予教师更多展示成长的舞台(不仅仅是发言),让教师体会与学生相伴过程对人的发展作用。
(二)“学法与教法”问题的突破
1.原因分析
(1)看重当天的“做对”,忽视“学习的经历”
“会了吗?”这个问句,在数学学习中,是较多发生的问句。因为数学知识的习得及掌握情况,是当时就能得到反馈的。因为反馈的即时性,使得数学课堂会看重学生有没有掌握知识点,从而淡化了这个知识点的习得过程是怎么得到的,是直接告知,还是自我探索?是埋头做题,还是小组探讨?是解决方式唯一,还是多元探究?当课堂以掌握知识为重,前者就会占优势;当课堂以遵循学生学习方式演变为主,后者就会得到重视。
(2)看重阶段性成绩,忽视自我归纳感悟
数学知识框架的构建层次性鲜明,一个新的学习点,有前期学习内容的铺垫,有后续学习的延伸。因此,从数学知识而言,是存在一个不断扩容的体系的,当前一个知识点掌握有誤,会影响到后一个知识的继续学习。阶段性考试成绩,会成为我们衡量“透不透”的一把量尺。
可是,当把知识体系放在第一位时,“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探索一探索后的自我感悟一感悟后的归纳”就会弱化,从而使得学习成为知识的累积,而不是方法的叠加。
2.解决途径
我们培养的是科技高速发展全新时代的新人。当科技发展使得我们采用了更多方式去跟进、观察、研究、分析学生的学习从而总结出学生学习规律时,我们对学生学习规律、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的进一步认识和改进自我观念,就显得更有说服力。我们必须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明确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成为服务社会的人,尽可能地不把间接经验的掌握作为唯一目的,尽可能地在没有“小升初统一考试”的大背景下做一些从教到学的探究实践中,丰富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定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思考: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正走进江苏等地,对考核内容、得分方式的改变,让我们重新定义了学习获得的到底是什么。如果参与PIsA考试,抑或成为正在探索与PI—SA接轨的实验区,体会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对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重要作用,那么是不是能更好地指引着我们向着这个方向去改变我们的课堂呢?
【关键词】三年级学生 学业质量 分析报告 师生关系 学法教法
一、背景
2016年10月,苏教版教学地区两年一度的学业水平调查正常进行。较之以往不同的是,2017年9月,我们有幸得到了有关学生学业水平、学生问卷的量化分析信息,其数据化、对比性、针对性,使得我们对学业水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的学业质量,不仅要关注学科学习的质量,而且要着眼于发展;学业质量的提高,应当在注重学生的学科学习质量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成长环境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等因素。
本文立足于上述观点,设想从成长环境、教育过程、学习过程等数据分析中,找到学生发展的途径,并力求在改进教育、优化学习方式中做出后续实践。
二、数据分析
“2016年三年级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提供了本省、本市、本区、本校的数据,在数据对比中,帮助学校将数据与本校近年来的发展历程相结合,找出数据背后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跟进式教育教学改革。
以下笔者将从“生源状况”“优势项目”“问题所在”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生源状况
从家庭背景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我校学区生人数少于外来务工子女人数,且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较多。父母在外地打拼、非户籍所在地就读、父母两地工作、父母离异等因素,使得得不到父母共同陪伴的学生有所增加。
思考:面对长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学生,作为负有社会责任的教师,我们除了教学生们如何学习之外,更多的是应该引导学生对家乡故土深深的热爱、对城市生活的心理融入和对勤劳父母的尊敬。
(二)优势项目
学习不仅仅是试卷分数,学生问卷的数据如实地告知我们:富有生命成长体验的经历,才是学生的需求,才能为学生内心所接受并得到自我发展,这才是学生真正的成长。
1.对学校认同感
学生喜欢自己的学校,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关系和睦,这是我校学生的情感表达。
思考:当学校不完全向分数看齐,而踏踏实实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后,多样化的、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活动,会满足大多数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需求,从而使得学生身心更为平衡健康。这些赋予学生自信心的活动,得到了学生内心的认可。
2.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虽然一些外在的因素,如成绩、家长教师的表扬等,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但是数据上显示,在喜欢学习,认为学习是有趣的,是为了学会思考、掌握知识,并从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等方面,我校学生优于本区。
思考:近几年,随着学校教学改革(助学课堂、学习单、小团队培训、数据发掘下的教学行为的改变等)的不断深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科学化认知不断深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所有教师认可,从而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具有内驱力,自我激励发挥了正向作用。
(三)问题所在
1.师生关系
“三年级学生对教师是否公平、平等地对待学生的评价”各选项中,“老师允许我们有不同的见解”“老师公平地对待我”,数据小于区平均值;“三年级学生对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评价”各选项中,“我非常敬佩我的老师”“老师耐心地听我的想法”数据也小于区平均值。
思考:我们教师不能以数学学科的特点来逃避师生关系问题,而应更多地从自身问题出发,如是不是以教来统辖课堂?是不是更看重知识有没有教完?是不是更看重学生做題的正确性?从而少了对学生学习中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使得我们自身的做法不符合科学的育人行为。
2.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
“三年级学生对自己某些学习方法的评价”各选项中,“我尝试总结已经学过的知识”“我能够借助一些方式,如画图、举例子、打比方等理解知识或解决问题”数值不够理想;“三年级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鼓励学生探究与发展”各选项中,“老师鼓励我们猜想并通过各种方法验证猜想或得到结论”数值也反映了我们现实学习中的问题。
思考:是不是我们还是多于重视教师的教法,而稍稍忽视了学法对学生更为重要的价值?或者是传统的教学经验更多地束缚住我们观念的变革?
三、跟进式对策
从数据中,当发现“师生关系”“学法与教法”出现困境时,我们认为积极地寻找根因,找到突破的途径,才是“2016年三年级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带给我们的意义所在。
(一)“师生关系”问题的突破
1.原因分析
(1)成人角色感未改变
我们充当着成人的角色,成人的角色似乎就是告诉尚未有经验的学生“你该做什么,你不该做什么”,而且总是不该做的比该做的多;“这儿你对,那儿你错了”,而且错的总比对的多;“你不听我的啊,瞧,你看……”对于学生,我们成了道德、行为的判断者,却很少想到:学生所有的行为,都是探索的过程,探索如何成长、如何开怀、如何交往、如何不破坏社会法则、如何构建自己的存在等。我们用成人的标准来限定学生的探索性行为。
(2)师道尊严的延循
尊重教师,是每一位公民应该做到的基本德行。但是,如果教师把自己放在了“严”而“无趣”的定位上,自身就缺乏了生机盎然的活力,自然很难和生性活泼的学生交往于一处。科学研究表明,成为一个“会玩”“有趣”“热爱生活”的人,是新时代人基本的元素。
2.解决途径
从个体而言,教师应丰富自己的经历,丰富自己对世界的感观,把热爱生活作为自己的主旋律,教师自身良好的情绪,会引起周边空气场的改变,学生会感受得到,学生会爱这样的教师。同时,当教师转化对学生“爱”的定义,让“付出爱的陪伴”与“收获自我成长”并存,让自己的成长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流动”起来,此时的教师便与学生共成长。 从学校而言,学校要给予教师更多发展与学习的空间(不仅仅是教学工作),给予教师更多展示成长的舞台(不仅仅是发言),让教师体会与学生相伴过程对人的发展作用。
(二)“学法与教法”问题的突破
1.原因分析
(1)看重当天的“做对”,忽视“学习的经历”
“会了吗?”这个问句,在数学学习中,是较多发生的问句。因为数学知识的习得及掌握情况,是当时就能得到反馈的。因为反馈的即时性,使得数学课堂会看重学生有没有掌握知识点,从而淡化了这个知识点的习得过程是怎么得到的,是直接告知,还是自我探索?是埋头做题,还是小组探讨?是解决方式唯一,还是多元探究?当课堂以掌握知识为重,前者就会占优势;当课堂以遵循学生学习方式演变为主,后者就会得到重视。
(2)看重阶段性成绩,忽视自我归纳感悟
数学知识框架的构建层次性鲜明,一个新的学习点,有前期学习内容的铺垫,有后续学习的延伸。因此,从数学知识而言,是存在一个不断扩容的体系的,当前一个知识点掌握有誤,会影响到后一个知识的继续学习。阶段性考试成绩,会成为我们衡量“透不透”的一把量尺。
可是,当把知识体系放在第一位时,“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探索一探索后的自我感悟一感悟后的归纳”就会弱化,从而使得学习成为知识的累积,而不是方法的叠加。
2.解决途径
我们培养的是科技高速发展全新时代的新人。当科技发展使得我们采用了更多方式去跟进、观察、研究、分析学生的学习从而总结出学生学习规律时,我们对学生学习规律、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的进一步认识和改进自我观念,就显得更有说服力。我们必须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明确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成为服务社会的人,尽可能地不把间接经验的掌握作为唯一目的,尽可能地在没有“小升初统一考试”的大背景下做一些从教到学的探究实践中,丰富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定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思考: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正走进江苏等地,对考核内容、得分方式的改变,让我们重新定义了学习获得的到底是什么。如果参与PIsA考试,抑或成为正在探索与PI—SA接轨的实验区,体会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对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重要作用,那么是不是能更好地指引着我们向着这个方向去改变我们的课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