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调查研究,从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个方面系统调研学生、家长和教师在学生观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各方的反馈意见。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设计对应策略和学习要求来进一步完善“微课”教学活动。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教学;调查研究;量化研究;质性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7–003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各行各业正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信息化的进程。这一发展趋势势必会对现代教育领域造成深远影响,学校和教师需对这种情况有充分认识,并对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作出针对性调整。开发出适应无线网络和手持移动产品的学习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移动中学习、在线学习,已成为可能和必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应运而生。
  微课又叫微型视频课程[1],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彭罗斯(D. Penrose)首先提出,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以在线学习、移动学习为目的,长度一般在五到八分鐘,最长不过十分钟[2]。在中国,2011年,佛山在广东省首创微课教学模式[3]。在此之后,关于微课开发和应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的研究,在各学科如火如荼地展开[4,5]。
  笔者在微课教学模式进入我国之后,即开始了将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与化学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探索,以求改变现在教学资源多以单元、章节或者课题为单位,过大过长,教师和学生使用不方便,不适宜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现状。具体而言,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练习、交流,利用现有的电脑设备、手机、平板、摄像机等硬件和2010版office、C语言等软件,制作适用于初中化学,并且能在电子互动白板上、学科智能平台上展示的微课资源。学会从各大应用平台搜集优秀的微课资源,分享、交流和学习;组织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制作的及从各大平台搜集的微课分享给学生和其他教师,带头将其应用到课堂中去,进行各种形式的翻转课堂。收集微课应用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和评价后,开发出质量更高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资源。
  目前,微课设计已基本成熟,其结构包括选题——编写教案和学习任务单——制作课件——制作微课——后期编辑——教学评价反思等。一般在学校网站平台或班级家长QQ群提前发布微课视频和学习任务单(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学习困惑、后续学习预告等),要求学生边看微课,边按照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地进行微课视频的点播学习。与普通视频文件类似,微课视频亦允许学生在使用时根据自身需要,随意加快或减慢播放速度,也可反复多次播放某一个微课视频。在开展微课教学的早期,我们会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微课学习活动。待学生能熟练使用微课资源后,我们则要求学生课前学习微课,课堂上分小组进行交流互动、质疑、展示、总结等,再由教师进行相应的点拨和针对性的辅导。这种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方式又称作“翻转课堂”[6],与传统授课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让学生先学(微课),让教师后教(难点),因此,学习更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
  目前,笔者所在的淮北市各学校都完成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软硬件更新,班级实现了班班通,校园建成了校园网,建立了各种有关微课和翻转课堂研究的QQ群和微信群,教师已经逐步开始在网络上交流和共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这些软硬件的更新亦给我市微课教学的开发和推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值得警醒的是,就我市的化学学科教学来说,尽管在微课设计和校园软硬件设计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微课教学的效果虽显著,一个之前忽略的问题,或者说当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具体执行和参与情况如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赖于从三类群体的视角进行实证研究,这也是我们开展本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的原因。
  2 研究目的
  调研我校“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融合情况,分析在“微课”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设计对应策略和学习要求来进一步完善“微课”教学活动。
  3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访谈设计
  研究组针对学生设计了“微课应用”意见调查问卷。考虑到问卷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尽量缩短了问卷的长度在15个问题以内,问卷的内容涵盖学生使用微课的情况(如学习的时长和频率等)、学生对当前微课学习的态度(兴趣、新鲜感等)、影响微课学习效果的因素和对微课学习的建议等。通过与学生的化学成绩以及学生在不同学期微课学习情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微课应用”的学习意见以及微课学习与学生成绩的关系等问题。
  我们还在研究后期对一些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进行了访谈,着重了解家长和教师在微课学习中所面对的问题和对微课学习的意见等,辅证我们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得到的结果。
  3.2 研究对象选择
  问卷派发给我校全体九年级学生(共540人)填写。第一次于上学期结束时(即2015年1月)派发给学生填写,第二次则于下学期结束时(即2015年6月)派发给学生填写,两次所得的数据可以比较全校学生在上下学期对“微课应用”的意见有何不同。问卷是在上课期间内由班主任指导学生填写,所以回收率达100%。
  深入面谈包括访问36位学生及其教师和家长,访问人数共76人。为了使研究范围更广,36位接受面谈的学生是依据化学成绩从高中低中选出的。每个班级选一位化学成绩较低、一位化学成绩中等和一位化学成绩较高的学生作为访问对象。
  3.3 数据处理
  我们结合学生的成绩进行初步分类,计算了成绩较好的学生和学困生在包括微课学习时间、新鲜感程度等相关量化指标上的差异;两次问卷调查量化指标上的差异以及学生成绩的浮动通过SPSS进行配对t检验来分析,以P值小于0.05为显著性标准。   4 研究结果
  4.1 “微课”学习的次数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问家长得知,每周学生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的次数最普遍的是2~3次,每次20~40分钟,这是占最多的百分比(86%)。只有学困生每周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达5次(8.5%)。这是因为学困生看1~2次往往不明白,而且家教较少(本市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家教越多)。但是大部分学生每周最多只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2~3次。
  这个统计结果使教师清楚地知道,要求学生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的次数,要依据学生的成绩情况而定。优等生不必强求他们每天都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除非个别学生对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特别有兴趣。教师可以要求中等生和学困生每周最少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两次,统计数据显示一般学生是可以达到的。
  4.2 学生对“微课”学习的兴趣度
  我们还发现,学生在下学期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的表现较上学期差,看“微课”的次数较上学期少(P<0.05)。这个现象不只是出现在学困生上,成绩好的学生也有这种情况。这表明,学生对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兴趣和表现是不断下降的。经过教师细心的查证,发现主要有两个原因:(1)欠缺新奇感。在上学期,当这个计划新推出的时候,学生觉得新鲜、好奇,所以有兴趣去看;但是在下学期,学生已失去新鲜感(新鲜感指数下降显著,P<0.05),而教师也没有特别的鼓励,所以学生便没有动力去看,而且很多学生都马虎了事、走马观花式地看。(2)欠缺成功感。为避免教师的工作量大增,没有要求教师每次为学生检查看后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由于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反馈、肯定和表扬,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而产生的成功感,所以未能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4.3 “微课”学习的效果
  从访问教师的意见显示,全部教师都认同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可以提升学生的成绩,这也与我们对上、下两个学期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对比结果相符(P<0.05)。但是有两位教师特别提出,利用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去提升学生的成绩,应个别学生而定。成绩较好的学生,对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较高,知识掌握并没有困难,所以这类学生愿意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甚或天天都有兴趣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所以便能提升他们的成绩;但是学困生普遍对看微课没有兴趣,而且完成学习任务单能力低,故他们不知道在看微课时该记什么。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对学习动机低和化学水平低的学生并没有大的帮助,他们的化学水平提升不显著。从学生面谈的内容,我们发现了相当一致的结果:成绩佳的学生肯定地承认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好处,但是学困生则表示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没有提升其成绩;或其仍需要有教师的帮助。
  4.4 “微课”学习操作中的问题
  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示,其在微课学习中面临的最大困难(81%)是家长担心其自控能力不强,担心其上网玩游戏,因此不允许自己独立看微课,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看微课。由此可见,微课学习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家长的重要性毋容置疑。根据家长的意见反馈,约五成的家长都表示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可以提升学生的成绩。一位家长说:我发觉我女儿的成绩提高了。不过也有家长反映说:她的小孩子没有兴趣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是应付教师,她不断重复地看同一节内容,学习效率低。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当家长协助学生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看不同的内容时,学生的进步会较为明显,也不会强烈反对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
  5 研究启示
  5.1 “微课”教学,因人施教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自身的成绩、性格、家庭环境(尤其是家长的支持情况)等都对其在微课学习中的表现和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教师而言,尤其需要提高自己的“悟”性,对学生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内容要极为敏感,能读懂不同的学生看微课后完成的学习任务单里的内容及其反映的问题,进而给予学生进一步的实时的辅导,则对学生会有很大帮助。
  5.2 “微课”教学,重在鼓励
  增加学生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动力由每次好的表现开始。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成绩好或差的学生,下学期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表现均较上学期的表现有一定退步。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核心问题在于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教师实时的正反馈和鼓励,以致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动力降低。我们知道成功感是促使创造力的巨大精神动力。学生在学习时,每取得一点成功,如能及时肯定,便会有一种经常的成功感,使他们看到自己努力得到的成果,从而建立自信心和进取心。故此,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一点一滴的成绩,使学生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有一种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恰如其分地自我欣赏和陶醉,使学生能经常保持动力去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
  5.3 “微课”教学步骤的修订
  教师推行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计划后,不断反思和检讨,对学生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加深了解。以下是我们在推行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的改变(见表1)。
  透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肯定了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好处。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能提升学生用化学用语表达自己完成化学学习任务的能力。微课学习的发放一般以2~3次/周为宜。对教师而言,除了在微课内容上下功夫之外,还需要及时处理总结学生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的情况,从而能做到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为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出实时的反馈及辅导;這中间还尤其需要注意给学生正面的回应和鼓励。此外,家长在微课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亦不容忽视,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家长参与机制。
  参考文献:
  [1]刘辉.微课[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91.
  [2]张志宏.从面向学习者的角度架设微课平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53~53.
  [3]胡铁生.广东佛山“微课”建设工作全国领先,广受好评[J].教育信息技术,2012,(11):37.
  [4]赵铭,赵华.从精品到精彩:化学微课的现状、创作与使用[J].化学教育,2016,(1):7~11.
  [5]郭运庆.微课创始人谈微课的现状、问题与未来——访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胡铁生教授[J].数字教育,2016,(1):1~8.
  [6]容梅,彭雪红.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7):108~115.
其他文献
探究隔空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的成功概率。通过对照实验,揭示主要因素为棉芯粗细、熄灭方式、白烟采集方式。较理想做法为选择粗棉芯蜡烛,用嘴垂直向下快速吹灭,用颈短腹
通过构建教学模型,探查学生电解质概念认知情况,进行基于TPACK框架下电解质概念的教学研究。以"离子反应"一课的实践为例,证明TPACK教学框架能帮助课堂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技
本目所收著作,仅限公开发表的,共234篇. 编排以写作时间为序,未注明写作时间的,则按出版时间排列。篇名后有※符号的,均又为《新华月报》收录。
【正】 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3日第八版刊登之《蔡萼将军手书》一文,确认文中介绍之对联为蔡锷手书,现辩之如下。上联:"誓师伏波庙",显寓十二月二十五日云南起义讨袁之壮举,于
摘要:以高一化学2离子键为知识背景,设计趣味化学实验。提取多种天然花青素并制备可变色海藻酸钠微球,利用色度传感器对可变色微球缓释花青素的现象进行定量表征。该实验可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有助于对基础原理的理解,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趣味化学实验;天然花青素;海藻酸钠微球制备;性质表征;实验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8)1-007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采用文献综述法,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出发,以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来源,对我国新课改以来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研究成果,查找研究不足,探
【正】 三、隋唐隋唐文献学的特点是多集前代之成而少开创。校勘学也是如此,除校正误外,也重视校正俗及其他异体字,颜之推的影响尤为明显。
我国的城市电网发展很快,许多城市都在抓紧进行城网改造。为了避免重复投资,必须树立超前思想。该文从标准化、小型化、无油化和自动化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城网的发展方向;简化
【正】 明朱存理性甫辑。按是书亦为至德周氏自庄严堪所减善本捐献于北京图书馆者。前有明道人题识及大兴翁方纲长跋,蝇头小楷,细笔精书,尤为光彩。道人题识云。"书初装于万
摘要: 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氢氧化铝在不同浓度氨水中的溶解情况,发现影响氢氧化铝溶解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氢氧化铝的晶型和氨水浓度。通过探究氢氧化铝在氨水中的溶解性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氢氧化铝; 氨水; 溶解性能; 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5-0082-03 中图分类号: G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