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型社会下的土地伦理利用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7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土地伦理利用的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土地利用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以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
  关键词 环境友好型社会;土地伦理利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344-03
  20世纪60、70年代环境危机爆发于西方发达国家,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其中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2004年日本发表了《环境保护白皮书》,首先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共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首要的战略任务。“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提出“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
  1 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土地伦理利用概述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创新绿色科技,倡导生态文明,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其特点是人与自然统一发展,社会与环境相辅相成,生产与消费保持适度,社会法则与自然法则和谐并存。其核心就是在生态伦理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发展。
  美国学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土地伦理思想的最早系统表述者,他认为,“一种伦理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是对生存竞争中行动自由的限制”[1]。土地伦理利用是指在土地利用伦理观的指导下对土地加以利用。从伦理学角度看,土地利用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人与土地及生长在土地上的动植物关系的哲学思考和道德规范[2];从生态学上看,是人类在生存斗争中不断总结自然生态规律,并对土地利用行为自由度的自我约束。
  2 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土地伦理利用的关系
  2.1 理念上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生态伦理观指导。生态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的伦理关系的价值诉求和行为准则。其包括合理安排自然生态活动、保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有效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科学决策影响生态平衡的重大活动等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关的任何各方面的道德素养。
  土地伦理利用是由土地利用伦理观指导,其核心是善待土地,只有善待土地才能保证人地系统的完整。人类对待土地应该遵循“友爱土地、互利共存”的道德要求,坚持用养结合,反对“滥垦乱伐、侵占、毁坏和污染土地”的恶劣行为,防止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土地。
  生态伦理观和土地利用伦理观共生共存,偏向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生态伦理观不仅应用于土地利用方面,还应用于其他环境资源方面。两者在本质上有共同点,体现在阻止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的肆意利用。世间万物皆有其生存的权利,而这个权利并非是人类赐予,人类只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必须尊重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并且人类对自然世界和生态系统有伦理责任。
  2.2 内容上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是生态和谐。生态和谐是指人类作为自然系统中的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促进人类和资源环境共同发展。它的思想基础是形成一种整体主义的价值维度,告知人类一种相互依存的伦理道德,即单个个体的价值只有在满足和遵从其他个体组合的整体利益基础上才能够实现,任何忽视整体价值的个性追求都无法得到现实的支持[3]。
  土地伦理利用的核心内容是土地健康。土地健康是指人们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等其他活动,都能使其在新陈代谢各方面符合评价指标的标准,不会在土地承受范围之外。一旦超过土地承受能力,人们的行为就应该被制止改进。
  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考虑环境、自然和生态的承受能力,力求保护自然的和谐与稳定,特别是当自然的基本稳定受到破坏时,必须采取共同行动向自然提供帮助,使其重新回到稳定与和谐的状态,努力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土地是生态资源的一部分,生态和谐则必须使得土地健康。
  2.3 原则上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原则是生态正义,其基本内涵是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正当、适度开发和有效保护,以确保人类对生态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生态供给和恢复能力的协调[4]。其实质是实现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反思人类过去的不当行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目标。从伦理学角度看,主要是指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即人类在享受开发利用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他人以及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负责。
  土地伦理利用的原则包括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以及生态原则,其主要目的就是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土地伦理利用强调土地利用政策决策必须考虑到社会各阶层成员,包括代内和代际成员,避免拉大贫富差距,忽视多数公众利益和福利的土地资源利用是缺乏伦理的。要自觉地用生态平衡的原则来制约和规范在土地上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违反自然规律,使土地利用过程有利于人地系统的和谐。
  在生态原则主导下的土地伦理实质上就是生态伦理,是对以往以经济为中心的非伦理的彻底变革。只推行土地伦理利用,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不可能的,但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推行土地伦理利用。
  3 土地利用中的伦理问题
  3.1 土地利用行为准则的缺失
  传统的自然观只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认为自然界的存在就是被人类利用,这样才能体现价值;自然资源是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可以改变甚至征服自然,使其适应人类的需求,从而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严重。
  我国在经济水平较低时就出现了对土地资源过度利用的现象,即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造成土地严重污染。不合理的灌溉和耕作造成了土地次生盐渍化,使得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无法生长,产量过低以致于不得不弃耕。   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伦理观,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发展到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即土地利用伦理观:人类应成为生态系统的爱护者和管理者;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尊重和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平等关系。
  3.2 土地利用的功利主义倾向
  功利主义是指在考虑行为后果时,主要考虑的是行为可预期的功利成果,而不是涉及长远利益的未来的结果,这势必会导致人类不顾一切地掠夺土地,从而破坏生态环境。其所依据的伦理观是“于我有用即善”,把满足自己的需要视为最终目的。功利主义倾向会使人们往往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土地环境。其局限性就体现在人类的经济活动是缺乏土地伦理的一种纯粹谋利性活动,它在实践上容易导致短期行为。奥尔多·利奥波德把这种行为称为“人类在耗尽土地最后一点地力获取经济产出,就如劈掉家具来取暖一样,是一个让人绝望的短期行为”。
  基于自然界与人类必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认识,人类与土地应建立伦理关系,人类利用土地的行为必须从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以土地利用单一功利主义行为必须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超越狭隘的经济范畴并走向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土地利用行为才是理性的。
  3.3 土地利用的价值误区
  价值方向是土地利用的核心,应该在土地利用伦理观的指导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要认识到土地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价值,还包括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生态保护方面的价值。在土地利用中,人们看重的往往是是否具有普遍市场经济价值,而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事实上,土地的生态价值是巨大的,有研究表明: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是物质性价值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美国学者弗·卡特和汤姆·戴尔在《表土与人类文明》一书中列举20多个人类文明的衰亡正是由于无视土地的间接价值,对土地采取掠夺式的、竭泽而渔式的利用,最终导致文明的衰亡。
  人们认为自己可以掠夺地球上的一切资源,正是这种贪欲会将人类推向毁灭。人们应该在思想上改变资源无限和无价的观念,坚决遏止掠夺式土地开发及土地浪费行为。
  4 土地利用对策
  4.1 政府
  (1)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即土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高于局部价值,所以在利用土地时要考虑到土地本身所提供的物种多样化价值和生态系统本身。政府的角色应该从“经济人”过渡到“生态人”,决策时不仅应考虑土地的经济利益,更应该考虑土地的生态价值,一旦爆发生态危机,后果将难以想象。政府应该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遵循生态规律,多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在土地利用伦理观的指导下,做出有利于可持续社会发展的决策选择,走与自然生态互利互惠、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政府要加强决策的公正性,不仅应该考虑当代人的社会利益最大化,还应该考虑到后代人的长远利益,保证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真正做到决策最优化。
  (2)政府应该奉行尊重土地,爱护土地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创造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社会价值导向,并且加强土地伦理宣传和教育,呼吁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土地,关注环境,关注生态,让推行土地伦理利用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价值选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推崇的道德观,为实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持。
  建立生态开发利用机制,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生产与更新能力,对土地利用活动进行引导、限制和调整,逐步实现土地的利用向生态型转变,建立生态化人地关系,推行土地伦理利用。将土地伦理和土地立法结合,明确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对人们的限制行为和非限制行为有明确的规定。
  4.2 组织
  建立推行土地养护运动的非盈利公共组织,使之可以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有效地起到传送信息、引导宣传的作用。通过宣传土地利用伦理,提高土地利用者的观念、意识和责任感,引导选择可持续土地利用方式。在提高公民意识、约束自我行为的基础上,调动公众积极性,自觉地关心、善待土地,形成社会力量来监督并制止不合理行为。
  4.3 公众
  一是树立土地伦理利用的观念。利用土地时要顺从土地的生态规律,理性并遵循道德,过度利用必然会对土地造成伤害,其实质是对人类自身长远利益的伤害。二是明确责任义务。人类要对土地系统和生态环境承担保护责任,人类利用土地的行为应该为土地系统中其他生命的进化留下空间并创造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人类经济的无限扩张,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三是确保行为的正当性。应以劳动、管理、技术、资源等投入获得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产出为目的。只有人人对土地伦理有正确的认识并付诸行动,才能缓解甚至阻止生态危机的到来。
  土地利用行为伦理问题的严重性必然引起人类的反思,我们要思考土地的真正价值所在,尊重自然才是唯一的出路,关注生态伦理,超越生态伦理困境[5-6],拓展伦理研究视域,才能促进土地伦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立共生共盛共赢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5 参考文献
  [1]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7-214.
  [2] 陈利根,郭立芳.可持续土地利用伦理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169-171.
  [3] 董入莉.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4] 徐岚,高健.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4(4):96-98.
  [5] 李耀臻.超越环境伦理困境 拓展伦理研究视域—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诉求[J].山东社会科学,2006(1):15-18.
  [6] 黄丽军,李萌,毛德华.湖南省土地伦理利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382-383.
其他文献
通过人工模拟高温高湿条件饲养贵蚕9号对其饲育全期的发育经过、结茧情况、蚕的体质和茧质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蚕9号在高温高湿逆境胁迫下其性状表现与正常条件下饲养有
在钢琴艺术指导的实际合奏中,双簧管是木管乐器中最难与钢琴维持平衡的。本文将围绕莫扎特《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的有关资讯,从钢琴伴奏者的角度对这首作品做演奏方面的分析,以
In this work, we consider device-to-device (D2D) direct communication underlaying a 3GPP LTE-A network. D2D communication enables new service opportunities, pro
针对山西煤炭运销集团芦子沟煤业有限公司10#和11#两层极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现场调研、实验室力学性能试验、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煤柱稳定性
用180只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酵母培养物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0.3%的酵母培养物具有提高肉仔鸡体重,提高营养物质代谢率,增
磁控式并联电抗器(MCSR)可实现容量大范围平滑调节,是解决超/特高压输电系统无功及电压控制难题的有效措施。匝间短路是MCSR的一种常见故障,由于其特殊的铁心结构以及绕组联
针对奶牛疾病诊断过程中广泛存在的证据不确定性,建立了能够处理这种不确定性的推理模型--证据加权不确定推理模型,给出了证据不确定性的表示方法、传递算法,并举例说明了该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系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文件精神,按照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化隆县乡镇畜牧兽医站管理体制改
一路上我一直伴随着亚里士多德。或者说,我带着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是他写给他儿子尼各马可的一本书。我一直以为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无趣的百科全书编纂者、一个分类者、
低能离子束能精确控制生物体入射深度和部位,与物质作用时不同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可获多种不同需求的新品种。该文简要阐述了离子束在诱变育种、介导转基因、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