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3.4分。这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对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情况的预评估得分。
对于这个成绩,无锡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晓红深感来之不易。“示范区有三大任务: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找到市场,这个评分说明十年来三大任务完成得不错。”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示范区最大的成功是做出了一个新产业,找到了旺盛的市场需求。“脱离市场,硬造出来的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朱晓红说。
高新区是无锡物联网产业的核心区,也是全国第一个把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发区。“物联网已成为新区经济发展新引擎。”无锡市高新区负责人表示。
无锡是中国物联网的先行者,高新区则是无锡的领跑者。目前,无锡高新区已聚集物联网骨干企业一千多家,形成覆盖传感设备设计和制造、数据收集和传输、智能应用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和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全区物联网产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2018年产值超过1600亿元,占全市份额超过60%。
但在一开始,就连叫传感网还是物联网这个概念问题都存在巨大争议。学术界认为传感网更严谨,企业家觉得物联网更有普及性。也试图请专家给物联网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尝试之后发现,很难界定清楚。最后的决策是搁置争议,一个字:做!在做的过程中再来总结。
“后来慢慢就不探讨概念了,基本默认传感网就是物联网。”无锡市高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刘燕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这个调整非常重要,纠结于概念会延误做事情。”作为高新区物联网产业的亲历者、建设者,在人才紧缺的2009年,有IT专业背景的她从高校被借调到太湖科技园,一做就是十年。
偌大的示范区,物联网的星星之火最早是从高新区太湖科技园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点燃的。第一步就是聚集高端创新资源,找机构、挖人才。三大电信运营商,北邮、南邮各类高校,中科院体系内与物联网相关的实验室、工作室,不拘形式、不拘一格,与通讯、电子相关的很多单位都在高新区成立了研发和成果转换机构。
有了资源就要培育应用市场,做好示范牵引。最开始走的是从企业需求出发自下而上的路径,但是收效甚微。通过两年一次的部际联席会议,“探路者”们慢慢找到了窍门——从部委层面自上而下去推动,在环保、医疗、公安等垂直领域撬动需求。
比如与卫计委信息中心合作,在高新区成立医疗物联网研究院,承担医疗系统的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并展开应用示范推广。与环保部门合作,进行太湖水质检测。
在一个近乎“冷启动”的行业,经过多年的碰壁、摸索,高新区终于硬趟出一条路。
2016年起,无锡高新区启动“产业唤醒计划”,基于“两化融合”及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以物联网企业为“唤醒者”,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变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转型升级。
首批与高新区“产业唤醒、智能制造”项目签约的15家企业均推出了明确的实施计划:英飞凌半导体将投资3亿美元引进先进智能化设备,实现产能提升和技术升级;小天鹅股份将投资1.6亿元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及精益生产智能管理系统,建设洗衣机智能工厂……
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是无锡老牌名企,1978年中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就诞生在这里。2014年,小天鹅股份找到高新区政府,希望帮他们推荐物联网洗衣机技术供应商。
“一开始以为很简单,后来发现是个很庞大的系统,没有一家企业能单独解决这个问题。”高新区工信局副局长刘燕说。他们又带着公司的技术需求南下深圳,总算找到解决方案。此后,小天鹅专门投建了洗衣机智能工厂。在小天鹅股份被美的集团吸收合并后,美的也成立了物联网研究中心。
“这些企业的内生驱动力都很强,不创新就有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被淘汰。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发展物联网产业,一方面要帮助企业实现工业智能化升级。”刘燕说。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这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改变。” 瀚云科技CEO何渝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时说。
成立于2018年的瀚云科技是高新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尽管成立只有一年多,但公司快速发展,已跻身“中国工业互联网50佳”前20名。在何渝君看来,是高新区良好的物联网土壤让企业得以飞速成长。
有受访者表示,虽然高新区在民生等方面的物联网应用场景相对较少,但工业领域是实实在在的强项,因此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也成为高新区重要的发力点。
“环境的成熟要靠政府来推动,但产业的规模化一定要靠市场投入。”无锡市高新区工信局副局长刘燕表示。
无锡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晓红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政府很难把握产业潮流,还是要靠企业尤其头部企业引领行业往前走。”
面对龙头企业较少、“有高原无高峰”的现状,相关受訪者认为,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周期。经过十年的积累,龙头企业可能就会在下一个周期出现,而目前已经有了一批很好的苗子。
2017年以来,由大型企业主导的物联网产业基金明显增多。2018年,中电海康智能传感、闻泰科技5G终端等一批超50亿元的特大龙头生态型总部基地项目相继落户高新区。“投资热潮的出现,可视为产业爆发的前兆。”刘燕说。
“起步阶段我们做中小企业做得更多一点。下一个十年比较清晰的逻辑是头部引领,与优秀的大企业合作变成重要发力点。”朱晓红说。
今年5月,无锡高新区提出每年将至少投入5亿人才资金、6亿科技资金、百亿物联网专项基金,建立专业化的创新与产业服务团队,建立创新示范的应用推广机制,建立就医就学住房的“绿色通道”,向全球创新创业邀约。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与周边地区协同加快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与发展,为创新创业赋能,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无锡市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进健表示。
对于这个成绩,无锡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晓红深感来之不易。“示范区有三大任务: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找到市场,这个评分说明十年来三大任务完成得不错。”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示范区最大的成功是做出了一个新产业,找到了旺盛的市场需求。“脱离市场,硬造出来的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朱晓红说。
高新区是无锡物联网产业的核心区,也是全国第一个把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发区。“物联网已成为新区经济发展新引擎。”无锡市高新区负责人表示。
搁置争议
无锡是中国物联网的先行者,高新区则是无锡的领跑者。目前,无锡高新区已聚集物联网骨干企业一千多家,形成覆盖传感设备设计和制造、数据收集和传输、智能应用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和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全区物联网产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2018年产值超过1600亿元,占全市份额超过60%。
但在一开始,就连叫传感网还是物联网这个概念问题都存在巨大争议。学术界认为传感网更严谨,企业家觉得物联网更有普及性。也试图请专家给物联网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尝试之后发现,很难界定清楚。最后的决策是搁置争议,一个字:做!在做的过程中再来总结。
“后来慢慢就不探讨概念了,基本默认传感网就是物联网。”无锡市高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刘燕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这个调整非常重要,纠结于概念会延误做事情。”作为高新区物联网产业的亲历者、建设者,在人才紧缺的2009年,有IT专业背景的她从高校被借调到太湖科技园,一做就是十年。
偌大的示范区,物联网的星星之火最早是从高新区太湖科技园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点燃的。第一步就是聚集高端创新资源,找机构、挖人才。三大电信运营商,北邮、南邮各类高校,中科院体系内与物联网相关的实验室、工作室,不拘形式、不拘一格,与通讯、电子相关的很多单位都在高新区成立了研发和成果转换机构。
有了资源就要培育应用市场,做好示范牵引。最开始走的是从企业需求出发自下而上的路径,但是收效甚微。通过两年一次的部际联席会议,“探路者”们慢慢找到了窍门——从部委层面自上而下去推动,在环保、医疗、公安等垂直领域撬动需求。
比如与卫计委信息中心合作,在高新区成立医疗物联网研究院,承担医疗系统的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并展开应用示范推广。与环保部门合作,进行太湖水质检测。
在一个近乎“冷启动”的行业,经过多年的碰壁、摸索,高新区终于硬趟出一条路。
产业唤醒
2016年起,无锡高新区启动“产业唤醒计划”,基于“两化融合”及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以物联网企业为“唤醒者”,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变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转型升级。
首批与高新区“产业唤醒、智能制造”项目签约的15家企业均推出了明确的实施计划:英飞凌半导体将投资3亿美元引进先进智能化设备,实现产能提升和技术升级;小天鹅股份将投资1.6亿元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及精益生产智能管理系统,建设洗衣机智能工厂……
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是无锡老牌名企,1978年中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就诞生在这里。2014年,小天鹅股份找到高新区政府,希望帮他们推荐物联网洗衣机技术供应商。
“一开始以为很简单,后来发现是个很庞大的系统,没有一家企业能单独解决这个问题。”高新区工信局副局长刘燕说。他们又带着公司的技术需求南下深圳,总算找到解决方案。此后,小天鹅专门投建了洗衣机智能工厂。在小天鹅股份被美的集团吸收合并后,美的也成立了物联网研究中心。
“这些企业的内生驱动力都很强,不创新就有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被淘汰。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发展物联网产业,一方面要帮助企业实现工业智能化升级。”刘燕说。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这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改变。” 瀚云科技CEO何渝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时说。
成立于2018年的瀚云科技是高新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尽管成立只有一年多,但公司快速发展,已跻身“中国工业互联网50佳”前20名。在何渝君看来,是高新区良好的物联网土壤让企业得以飞速成长。
有受访者表示,虽然高新区在民生等方面的物联网应用场景相对较少,但工业领域是实实在在的强项,因此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也成为高新区重要的发力点。
头部引领
“环境的成熟要靠政府来推动,但产业的规模化一定要靠市场投入。”无锡市高新区工信局副局长刘燕表示。
无锡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晓红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政府很难把握产业潮流,还是要靠企业尤其头部企业引领行业往前走。”
面对龙头企业较少、“有高原无高峰”的现状,相关受訪者认为,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周期。经过十年的积累,龙头企业可能就会在下一个周期出现,而目前已经有了一批很好的苗子。
2017年以来,由大型企业主导的物联网产业基金明显增多。2018年,中电海康智能传感、闻泰科技5G终端等一批超50亿元的特大龙头生态型总部基地项目相继落户高新区。“投资热潮的出现,可视为产业爆发的前兆。”刘燕说。
“起步阶段我们做中小企业做得更多一点。下一个十年比较清晰的逻辑是头部引领,与优秀的大企业合作变成重要发力点。”朱晓红说。
今年5月,无锡高新区提出每年将至少投入5亿人才资金、6亿科技资金、百亿物联网专项基金,建立专业化的创新与产业服务团队,建立创新示范的应用推广机制,建立就医就学住房的“绿色通道”,向全球创新创业邀约。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与周边地区协同加快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与发展,为创新创业赋能,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无锡市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进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