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探索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

来源 :思想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er1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百年探索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以人民解放为主题的人民观时期,以人民当家做主为主题的人民观时期,以人民温饱为主题的人民观时期,以人民发展为主题的人民观时期.在百年人民观的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经验,体现为坚守人民根本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遵循人民满意标准,确保人民利益至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观,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自觉践行初心使命;着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世界各国携手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他文献
数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二者之间存在着太多的共同语言,数学课程的属性和数学思想史的发展进程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使数学课程思政教
开展线上教学是加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和契合青年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内在要求。近期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教师观念转变、教材内容转化、教学话语转型、教学场域转换等系列困境。今后要从提高教师在线教学胜任力、提升在线教学内容吸引力、深化在线教学话语感染力、增强在线教学情境感受性、加强在线教学质量监控力等方面入手,切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高质量运行并取得实效,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
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理论逻辑基于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深刻体现其人民至上的立场,以及发展社会生产、消灭剥削、提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等内在要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不同阶段发展实际和历史使命,对马克思反贫困理论进行了综合性、动态性、立体性的继承发展,探索形成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党领导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大扶贫格局以及立足实际以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等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对推进国际减贫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本科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对本科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日益渐增.高校本科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重,工作
在教学中加强思政建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教学的改革和1
2021年6月19日,由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卡瓦格博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文科学报编辑部、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西部地区社会建设论坛"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藏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
一种大家彼此共在的网络虚拟熟人社会正在形成,这也意味着是一种信息社会的发生。这是由一种新的网络技术的普及所带来的。我们需要思考信息技术的本质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上的一些更具根本性的变化是什么。变化起点落脚在了乡土中国这一根基之上,最后体现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转型上。这种转型更为具体地借由四个维度而体现在五种表达上。
城市生态建设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进一步探索。近年来,东营市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宜居宜业、生态优美作为远景规划目标,明确提出“打造山东省高质量增长极,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东营地区仍面临着城市大气质量有待改善、水资源紧张和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等问题,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东营地区城市生态建设的步伐,推动东营城市高质量发展。
安全始终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这种“更高水平”平安体现的是一种更全面、更系统的大平安,是一种对更高质量美好生活的诉求,也是一种对更精准的危机预警能力的要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必须强化辩证思维,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必须掌握系统思维,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守住底线思维,提高防范和抵御重大风险的能力;加强战略思维,提高前瞻性思考能力;树立全球思维,确保外部环境安全。
围绕着治理什么样的社会、怎样治理社会的问题来看,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历史是一部探索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思想从理想走向实践,经历了从社会改造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演变过程.回首百年党史,坚持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发挥多元主体治理效能;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为指导,兼采中外社会治理优秀思想资源;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为重心,加强社会治理制度体系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性思维,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重要经验和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