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原因,观察改革后护理对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将30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实验组采用改革后护理,对比两组感染率。结果实验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因素多样,实施改革后护理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护理
妇产科患者如果发生围手术期感染,会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出现明显的焦虑,部分患者甚至会对临床治疗产生怀疑。本文研究分析了妇产科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因素,并观察我院改革后护理方法的实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150例,年龄从16-82岁之间,平均为44.98±13.22岁;择期手术患者119例,急诊手术31例。实验组患者150例,年龄从17-81岁之间,平均为44.64±13.84岁;择期手术患者121例,急诊手术29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临床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护士安排病房,讲解关于科室相关制度,根据医嘱严格完成各项治疗性操作,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健康指导和心理干预。
1.2.2实验组患者实施改革后的护理主要方法如下: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不但要求护士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各项操作,更将患者本人纳入到对无菌操作的监督中。在患者入院后,我们对患者讲解关于无菌操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并邀请他们作为一名监督者。在每日护理工作中,患者可以对护士是否完成无菌操作进行提问和观察,例如观察护士每次为患者输液前后是否洗手,是否每日对病房做了消毒处理等。②重视特殊人群:在妇产科内收治患者中,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老年、体质衰弱患者均容易发生感染[1],护士要特别重视以上患者,每日交班过程中增加关于以上几类患者进食情况、营养供给情况的交班,以更好地了解其营养摄取是否能满足需要。协助患者完成每日清洁。③针对容易发生的感染给予细节重视:妇产科容易发生的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切口感染三类[2]。我们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每种感染的预防都提出了改革。在呼吸道感染预防方面,改变以往简单的整理床铺方法,采用湿性扫床法,以减少灰尘。泌尿道感染预防中,我们增加了每日对患者膀胱的热敷和按摩,促进膀胱处平滑肌的收缩,使患者排尿更通畅。切口感染预防中,每日观察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并将愈合状态及时报告给医生。
1.3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發生的感染状态,并在患者出院当日调查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单项选择方法,满意、不满意两项,患者本人填写)。
1.4数据处理所有试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并确保准确无误。当P<0.05时,表示实验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均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2结果
实验组感染率(7.33%)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在住院期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不但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还会影响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等。导致妇产科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无菌操作不合规程,医生手术时间过长、切口过大等[3];部分患者的体质较弱,免疫力较低,此时如空气中含菌量过高,就容易引起感染;妇产科患者在手术前后多需要留置尿管进行导尿,导致病菌容易逆行发生泌尿系感染[4];切口方面,有些患者切口位于会阴部,细菌感染率较高。
针对妇产科围手术的感染,我院临床护士对常规护理进行了改革。从无菌操作、特殊人群和细节方面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后的护理,护士可以更高度地对无菌操作进行重视,并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早期的预防工作。此外,无菌操作方面我们还加入了患者的力量,这样患者对感染的预防也有了一定的重视,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配合护士的护理。
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经过我院护理后,患者的感染率仅为7.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感染率降低,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增加,加之我们临床护理工作的不断改革,护士的工作细致入微,也让患者感觉到了舒适,因此实验组护士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因素较多,实施改革后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够有效地预防患者感染的发生,是一种较好的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毛莉.妇产科护理中感染问题的分析和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15-817.
[2]于小仙.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2002-2003.
[3]谭晓珍.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7):41-42.
[4]葛莉娜.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41(3):286-287.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护理
妇产科患者如果发生围手术期感染,会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出现明显的焦虑,部分患者甚至会对临床治疗产生怀疑。本文研究分析了妇产科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因素,并观察我院改革后护理方法的实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150例,年龄从16-82岁之间,平均为44.98±13.22岁;择期手术患者119例,急诊手术31例。实验组患者150例,年龄从17-81岁之间,平均为44.64±13.84岁;择期手术患者121例,急诊手术29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临床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护士安排病房,讲解关于科室相关制度,根据医嘱严格完成各项治疗性操作,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健康指导和心理干预。
1.2.2实验组患者实施改革后的护理主要方法如下: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不但要求护士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各项操作,更将患者本人纳入到对无菌操作的监督中。在患者入院后,我们对患者讲解关于无菌操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并邀请他们作为一名监督者。在每日护理工作中,患者可以对护士是否完成无菌操作进行提问和观察,例如观察护士每次为患者输液前后是否洗手,是否每日对病房做了消毒处理等。②重视特殊人群:在妇产科内收治患者中,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老年、体质衰弱患者均容易发生感染[1],护士要特别重视以上患者,每日交班过程中增加关于以上几类患者进食情况、营养供给情况的交班,以更好地了解其营养摄取是否能满足需要。协助患者完成每日清洁。③针对容易发生的感染给予细节重视:妇产科容易发生的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切口感染三类[2]。我们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每种感染的预防都提出了改革。在呼吸道感染预防方面,改变以往简单的整理床铺方法,采用湿性扫床法,以减少灰尘。泌尿道感染预防中,我们增加了每日对患者膀胱的热敷和按摩,促进膀胱处平滑肌的收缩,使患者排尿更通畅。切口感染预防中,每日观察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并将愈合状态及时报告给医生。
1.3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發生的感染状态,并在患者出院当日调查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单项选择方法,满意、不满意两项,患者本人填写)。
1.4数据处理所有试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并确保准确无误。当P<0.05时,表示实验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均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2结果
实验组感染率(7.33%)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在住院期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不但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还会影响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等。导致妇产科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无菌操作不合规程,医生手术时间过长、切口过大等[3];部分患者的体质较弱,免疫力较低,此时如空气中含菌量过高,就容易引起感染;妇产科患者在手术前后多需要留置尿管进行导尿,导致病菌容易逆行发生泌尿系感染[4];切口方面,有些患者切口位于会阴部,细菌感染率较高。
针对妇产科围手术的感染,我院临床护士对常规护理进行了改革。从无菌操作、特殊人群和细节方面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后的护理,护士可以更高度地对无菌操作进行重视,并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早期的预防工作。此外,无菌操作方面我们还加入了患者的力量,这样患者对感染的预防也有了一定的重视,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配合护士的护理。
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经过我院护理后,患者的感染率仅为7.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感染率降低,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增加,加之我们临床护理工作的不断改革,护士的工作细致入微,也让患者感觉到了舒适,因此实验组护士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因素较多,实施改革后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够有效地预防患者感染的发生,是一种较好的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毛莉.妇产科护理中感染问题的分析和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15-817.
[2]于小仙.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2002-2003.
[3]谭晓珍.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7):41-42.
[4]葛莉娜.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41(3):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