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专题教学取代系统讲授,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首先应合理设计专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构建专题教学信息平台,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专题教学实效,开展实践教学,拓展专题教学的空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专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76-03
运用专题教学取代系统讲授,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实施专题教学,作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
一、“原理”课专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专题教学的前提是设置哪些专题,每个专题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在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基础上,我们认为,“原理”课专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它的政治性是不言而喻的。专题设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性原则,政治性原则是“原理”课专题设计的首要原则。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专题设计在坚持政治性原则的前提下,应当更好地坚持科学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不是凭借政治力量,而是以强大的理论力量赢得世界的。因此,“原理”课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来展现教学内容的巨大理论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原理应有的教育功能。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理论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我们不能强迫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只能说服学生接受。因此,“原理”课专题设计,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性原则,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又能够用先进的科研成果支撑高水平的课堂教学,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使专题教学真正做到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二)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体化的整体意识,做到既有分工又相协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支撑、各有侧重而又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在内容上,它们虽然各有侧重,但重复在所难免。特别是“概论”课,与其他三门课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着部分重复情况,准确地说,是其他三门课程都要渗透或涉及“概论”课的内容。比如,“概论”中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党的思想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有可能与“原理”课的相关内容重复或交叉。这种重复无法完全避免,甚至可以说是必要的重叠,为此,不仅仅是“原理”课,各门课程在专题设计时,既要研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又要研究新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目标,以及各门课程目标的整合与布局,以协调好重复内容在各门课程之中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每门课程专题要自成系列,又与其他三门课程有效衔接,以体现整体性。比如,上述重复内容,“原理”课应该侧重基本观点,不必展开和过多阐述具体内容,而在“概论”课中则要着重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分析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和理论创新。为了实现四门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就要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体化的整体意识,做到既有分工又相协调。
(三)以“原理”课教材为依据
教材体系转化成专题教学体系,必然要对教材有所调整。但这种调整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专题设计不能以任何理由对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规避或削弱。因为,教材是教学之本,目前使用的“原理”教材,是一大批全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同类教材的国家最高水平,经过了严格的审阅审议程序,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和针对性。这就为课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实施几年来,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肯定。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除教师讲授外,学生主要是通过教材来理解教学内容。教材不但是教师进行专题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理解专题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在实行专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结合专题教学的内容体系来使用教材。不适当地、过分地打乱教材的内容,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造成教师教学的困难和学生理解的困难。因此,必须很好地把握对教材内容调整的“度”,使专题教学的内容体系既有所集中、突出重點,又便于学生通过教材来理解专题教学的内容。
(四)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研究的过程中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关注社会问题、研究社会问题、解答社会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重要动因,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现今面对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笔下所批判和描述的有很大差距,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同大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和体验到的客观现实也有一定距离。在这种条件下,要使大学生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专题设计时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力求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分析、说明问题的本质、必然性和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进而指导和帮助他们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避现实问题的照本宣科,虽然简单,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降低学生对“原理”课的兴趣,进而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产生怀疑。所以,在专题设计时,要把重点放在对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发展有直接指导意义的重要理论上,找准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深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二、我们对“原理”课的专题设计
根据以上理解和本门课的教学时数,在总结近几年专题教学的经验基础上,我们把“原理”课专题教学的内容体系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成长
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
二、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立德成才的锐利思想武器
四、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第二专题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存在方式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多样性世界
三、实践是人存在的特有方式
四、人的意识与物质世界
第三专题 世界的存在状态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三、世界联系发展的时空形式
四、世界联系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四专题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二、质量互变规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五专题 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六专题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价值与价值评价
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第七专题 认识中的辩证思维
一、辩证思维方法
二、创新思维的辩证性质
第八专题 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源地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九专题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十专题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战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十一专题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
二、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性质
四、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第十二专题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确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第十三专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形成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
第十四专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规律
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二、剩余价值的分配
三、资本的运动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四、资本主义积累及其一般规律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十五专题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第十六专题 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一、既要看到资本主义变化的一面,又要看到资本主义不变的一面
二、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又要看到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
三、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又要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性和长期性
第十七专题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第十八专题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三、“原理”课专题教学的实施
(一)利用网络环境构建专题教学信息平台
“原理”课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價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的,必须强化自我教育、课外教育,而信息网络技术的重要优势,就是能提供大量、丰富的信息。因此,“原理”课专题教学中,师生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共同构建信息平台,成为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的工作,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立体而形象的教育信息空间;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善于引导学生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从网上搜索、接受、获取大量相关信息,为专题教学的讲授、理解和深化提供一个信息量大、形式多样而生动活泼的信息平台。
(二)以多样化教学方法增强专题教学实效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专题设计好之后,教师还要研究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讨论式、辩论式、案例教学、多媒体、原著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可以采取讲授式。这种方式,可以将深奥的原理、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地讲授给学生,使他们深刻理解,从而展现出理论的魅力。对于一些学生比较有疑惑的问题可采取讨论与辩论的方式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的经典原著,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矛盾论》、《实践论》等的部分章节,我们则上传到校园网,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读后感。此外,我们还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它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开展实践教学,拓展专题教学空间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要真正学好理论、用好理论,必须到实践中去学习、去检验、去运用。因此,在“原理”课专题教学中,还要结合专题内容,不失时机地让大学生到工厂、农村,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去考察、调研,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维方式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中的一些理论认识和对使用该教材的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2] 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专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76-03
运用专题教学取代系统讲授,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实施专题教学,作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
一、“原理”课专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专题教学的前提是设置哪些专题,每个专题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在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基础上,我们认为,“原理”课专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它的政治性是不言而喻的。专题设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性原则,政治性原则是“原理”课专题设计的首要原则。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专题设计在坚持政治性原则的前提下,应当更好地坚持科学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不是凭借政治力量,而是以强大的理论力量赢得世界的。因此,“原理”课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来展现教学内容的巨大理论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原理应有的教育功能。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理论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我们不能强迫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只能说服学生接受。因此,“原理”课专题设计,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性原则,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又能够用先进的科研成果支撑高水平的课堂教学,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使专题教学真正做到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二)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体化的整体意识,做到既有分工又相协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支撑、各有侧重而又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在内容上,它们虽然各有侧重,但重复在所难免。特别是“概论”课,与其他三门课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着部分重复情况,准确地说,是其他三门课程都要渗透或涉及“概论”课的内容。比如,“概论”中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党的思想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有可能与“原理”课的相关内容重复或交叉。这种重复无法完全避免,甚至可以说是必要的重叠,为此,不仅仅是“原理”课,各门课程在专题设计时,既要研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又要研究新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目标,以及各门课程目标的整合与布局,以协调好重复内容在各门课程之中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每门课程专题要自成系列,又与其他三门课程有效衔接,以体现整体性。比如,上述重复内容,“原理”课应该侧重基本观点,不必展开和过多阐述具体内容,而在“概论”课中则要着重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分析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和理论创新。为了实现四门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就要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体化的整体意识,做到既有分工又相协调。
(三)以“原理”课教材为依据
教材体系转化成专题教学体系,必然要对教材有所调整。但这种调整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专题设计不能以任何理由对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规避或削弱。因为,教材是教学之本,目前使用的“原理”教材,是一大批全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同类教材的国家最高水平,经过了严格的审阅审议程序,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和针对性。这就为课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实施几年来,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肯定。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除教师讲授外,学生主要是通过教材来理解教学内容。教材不但是教师进行专题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理解专题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在实行专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结合专题教学的内容体系来使用教材。不适当地、过分地打乱教材的内容,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造成教师教学的困难和学生理解的困难。因此,必须很好地把握对教材内容调整的“度”,使专题教学的内容体系既有所集中、突出重點,又便于学生通过教材来理解专题教学的内容。
(四)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研究的过程中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关注社会问题、研究社会问题、解答社会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重要动因,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现今面对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笔下所批判和描述的有很大差距,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同大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和体验到的客观现实也有一定距离。在这种条件下,要使大学生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专题设计时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力求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分析、说明问题的本质、必然性和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进而指导和帮助他们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避现实问题的照本宣科,虽然简单,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降低学生对“原理”课的兴趣,进而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产生怀疑。所以,在专题设计时,要把重点放在对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发展有直接指导意义的重要理论上,找准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深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二、我们对“原理”课的专题设计
根据以上理解和本门课的教学时数,在总结近几年专题教学的经验基础上,我们把“原理”课专题教学的内容体系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成长
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
二、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立德成才的锐利思想武器
四、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第二专题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存在方式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多样性世界
三、实践是人存在的特有方式
四、人的意识与物质世界
第三专题 世界的存在状态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三、世界联系发展的时空形式
四、世界联系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四专题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二、质量互变规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五专题 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六专题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价值与价值评价
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第七专题 认识中的辩证思维
一、辩证思维方法
二、创新思维的辩证性质
第八专题 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源地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九专题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十专题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战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十一专题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
二、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性质
四、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第十二专题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确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第十三专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形成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
第十四专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规律
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二、剩余价值的分配
三、资本的运动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四、资本主义积累及其一般规律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十五专题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第十六专题 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一、既要看到资本主义变化的一面,又要看到资本主义不变的一面
二、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又要看到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
三、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又要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性和长期性
第十七专题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第十八专题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三、“原理”课专题教学的实施
(一)利用网络环境构建专题教学信息平台
“原理”课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價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的,必须强化自我教育、课外教育,而信息网络技术的重要优势,就是能提供大量、丰富的信息。因此,“原理”课专题教学中,师生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共同构建信息平台,成为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的工作,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立体而形象的教育信息空间;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善于引导学生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从网上搜索、接受、获取大量相关信息,为专题教学的讲授、理解和深化提供一个信息量大、形式多样而生动活泼的信息平台。
(二)以多样化教学方法增强专题教学实效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专题设计好之后,教师还要研究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讨论式、辩论式、案例教学、多媒体、原著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可以采取讲授式。这种方式,可以将深奥的原理、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地讲授给学生,使他们深刻理解,从而展现出理论的魅力。对于一些学生比较有疑惑的问题可采取讨论与辩论的方式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的经典原著,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矛盾论》、《实践论》等的部分章节,我们则上传到校园网,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读后感。此外,我们还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它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开展实践教学,拓展专题教学空间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要真正学好理论、用好理论,必须到实践中去学习、去检验、去运用。因此,在“原理”课专题教学中,还要结合专题内容,不失时机地让大学生到工厂、农村,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去考察、调研,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维方式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中的一些理论认识和对使用该教材的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2] 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