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我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节约能源早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我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节约能源早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理论。生态建筑是21 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一、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准则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 (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 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二、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求
(一)住宅建筑的舒适性
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就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秘密性。为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各功能空间要采光充足,通风良好,使用率高,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对于外部空间的环境,居民交往的空间创建也是居住舒适性的重要体现,应力求把原有的生活纳入进来,作为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结构明朗,群体设计要多种围合,风格多变的私密,半私密的空间,配合如一,广场,绿地,小品,通透环廊等构成统一景观,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二)住宅建筑的适应性
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即以一个基本家庭为单独计算单位模数,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的目的,即每户的平面围护结构不变,承重结构不变,管道基本固定不动,厅室隔断按一定模数灵活变化,分户墙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戶墙而根据实际购买需求取舍的售楼方式,据此,住户的室内布置就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得到执行与体现。如此也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三)住宅建筑的生态性
现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型,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首先就绿色本身而言,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并具有完整的包括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生命周期评价,且要和所有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相浅谈生态建筑设计要素及发展方向结合。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加强绿化设计,城市与建筑的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植物有放氧,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等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心理功能。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立体发展,向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日本的“与环境共生的住宅”中。屋顶种植有地锦植物和蔬菜,在提高绿化率的同时,加强了建筑的隔热功能。有效的防止了热辐射,改善了夏季室内环境,阳台上采用垂直绿化。同时装饰了中庭,用生物气候来调节室内气候。(2)整体,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3)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直接利用各种技术装置如风车,太阳能收集装置,将风能,太阳能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来源。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四)住宅建筑的信息性
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在智能建筑内,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播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五)住宅建筑的文化性
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从传统居住形态中汲收养分,提取传统精神要素,结合当代住宅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创建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以寻求住宅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的传统居民范式中的要素运用,目的就在于给传统居住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间,并使之与时代同步,与传统居住文明相互发展。
(六)住宅建筑的智能型
智能建筑是把现代的高新技术,如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通俗的讲,智能建筑就是一种有创造力的环境。⑴安全,健康,节能,舒适宜人,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环境,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环境的色彩味道与背景噪音可随心所欲,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环境。⑵不同用户对不同环境的要求,开放式的大跨度和大空间结构,允许用户迅速,方便的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三、生态住宅建筑技术设计 生态住宅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的结合,而且应该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首先,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适度使用现有“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特殊物质的选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的特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相对于气候可以自我调整的围合建筑。如以绿色植栽代替分隔墙体,将空间分隔,营造绿色墙或选用活树木来代替墙壁、梁柱,更好地使建筑与景观一体化。 生态住宅建筑应强调降低能耗,注重在空间布局与物质能源消耗上的节约,即建筑物限高、小体量、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低能耗、低维护费用等模式。外墙保温技术日趋成熟,外保温采用挤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温材料等,内保温采用复合墙体或加厚的废渣做成的轻质砌块等单一材料;保温门窗主要采用铝合金或塑钢单框双玻、三玻、中空玻璃等气密性门窗,屋面采用倒置式,以挤塑板、聚苯板等为主要保温隔热材料,既保温又能有效延长防水层的使用年限;在节水方面,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节水龙头等,成规模的小区推广使用中水系统,使废水再生利用;供暖系统开发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转化风能、水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实现供冷,利用生态工程建设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既净化了环境,又实现了能源的重新利用;节地方面,通过对规划设计的控制,积极推广低层高密度、高层高密度、集约式住宅等设计方案,同时减少甚至停止粘土实心砖的使用。構造节能,在建筑细部上采用百叶窗、遮阳构架和传统的木板帘等手法,对于单体建筑出挑的阳台、有顶的或敞开的外廊都可以起到遮阳节能的作用。 生态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是把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从技术层次性来讲,可以把生态技术分为简单技术、常规技术、高新技术。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推广低技术策略。
四、结语
生态建筑的兴起是建筑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建筑师应牢记“人类不可能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只可以“设计生态系统的环境和整个系统”。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将为建筑师提供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铁.建筑设计发展方向——生态建筑设计.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8).
[2]石运龙,熊东旭.生态建筑设计浅析.内江科技,2007,28(2).
关键词: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我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节约能源早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理论。生态建筑是21 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一、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准则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 (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 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二、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求
(一)住宅建筑的舒适性
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就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秘密性。为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各功能空间要采光充足,通风良好,使用率高,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对于外部空间的环境,居民交往的空间创建也是居住舒适性的重要体现,应力求把原有的生活纳入进来,作为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结构明朗,群体设计要多种围合,风格多变的私密,半私密的空间,配合如一,广场,绿地,小品,通透环廊等构成统一景观,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二)住宅建筑的适应性
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即以一个基本家庭为单独计算单位模数,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的目的,即每户的平面围护结构不变,承重结构不变,管道基本固定不动,厅室隔断按一定模数灵活变化,分户墙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戶墙而根据实际购买需求取舍的售楼方式,据此,住户的室内布置就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得到执行与体现。如此也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三)住宅建筑的生态性
现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型,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首先就绿色本身而言,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并具有完整的包括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生命周期评价,且要和所有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相浅谈生态建筑设计要素及发展方向结合。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加强绿化设计,城市与建筑的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植物有放氧,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等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心理功能。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立体发展,向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日本的“与环境共生的住宅”中。屋顶种植有地锦植物和蔬菜,在提高绿化率的同时,加强了建筑的隔热功能。有效的防止了热辐射,改善了夏季室内环境,阳台上采用垂直绿化。同时装饰了中庭,用生物气候来调节室内气候。(2)整体,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3)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直接利用各种技术装置如风车,太阳能收集装置,将风能,太阳能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来源。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四)住宅建筑的信息性
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在智能建筑内,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播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五)住宅建筑的文化性
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从传统居住形态中汲收养分,提取传统精神要素,结合当代住宅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创建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以寻求住宅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的传统居民范式中的要素运用,目的就在于给传统居住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间,并使之与时代同步,与传统居住文明相互发展。
(六)住宅建筑的智能型
智能建筑是把现代的高新技术,如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通俗的讲,智能建筑就是一种有创造力的环境。⑴安全,健康,节能,舒适宜人,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环境,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环境的色彩味道与背景噪音可随心所欲,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环境。⑵不同用户对不同环境的要求,开放式的大跨度和大空间结构,允许用户迅速,方便的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三、生态住宅建筑技术设计 生态住宅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的结合,而且应该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首先,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适度使用现有“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特殊物质的选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的特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相对于气候可以自我调整的围合建筑。如以绿色植栽代替分隔墙体,将空间分隔,营造绿色墙或选用活树木来代替墙壁、梁柱,更好地使建筑与景观一体化。 生态住宅建筑应强调降低能耗,注重在空间布局与物质能源消耗上的节约,即建筑物限高、小体量、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低能耗、低维护费用等模式。外墙保温技术日趋成熟,外保温采用挤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温材料等,内保温采用复合墙体或加厚的废渣做成的轻质砌块等单一材料;保温门窗主要采用铝合金或塑钢单框双玻、三玻、中空玻璃等气密性门窗,屋面采用倒置式,以挤塑板、聚苯板等为主要保温隔热材料,既保温又能有效延长防水层的使用年限;在节水方面,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节水龙头等,成规模的小区推广使用中水系统,使废水再生利用;供暖系统开发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转化风能、水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实现供冷,利用生态工程建设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既净化了环境,又实现了能源的重新利用;节地方面,通过对规划设计的控制,积极推广低层高密度、高层高密度、集约式住宅等设计方案,同时减少甚至停止粘土实心砖的使用。構造节能,在建筑细部上采用百叶窗、遮阳构架和传统的木板帘等手法,对于单体建筑出挑的阳台、有顶的或敞开的外廊都可以起到遮阳节能的作用。 生态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是把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从技术层次性来讲,可以把生态技术分为简单技术、常规技术、高新技术。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推广低技术策略。
四、结语
生态建筑的兴起是建筑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建筑师应牢记“人类不可能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只可以“设计生态系统的环境和整个系统”。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将为建筑师提供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铁.建筑设计发展方向——生态建筑设计.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8).
[2]石运龙,熊东旭.生态建筑设计浅析.内江科技,200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