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年间,从广东到湘西,她始终怀抱着对弱势群体无名的爱,为公益行动坚守。在大学时期,她志愿服务时间就已超过1300小时,组织公益活动达100多次。她走进大山,向山区里的孩子传播文化,告诉孩子们大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她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湘西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让这些朴实的孩子们感受这个世界的温暖和美好。
她,就是吉首大学的研究生殷沙漫。
殷沙漫说:“也许我这点微弱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万一对他们是一种无限的光明呢?”正是这么纯真的想法,让她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1994年,殷沙漫出生于广东惠州,小时候的她体弱多病,出入医院成了家常便饭。在医院,她看到很多带着志愿者袖章的哥哥姐姐在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那些毫无血缘关系的病人,当时她就感觉志愿者很厉害。
初中时期,12岁的殷沙漫加入学校志愿者协会,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志愿服务。
2008年“5·12”大地震,放学回家,殷沙漫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新闻,在为地震灾区灾民牵挂的同时,更被灾区志愿者所感动,他们在地震中冒着生命危险,与时间赛跑,在余震频发时,毅然工作于废墟之上。他们在废墟中挖掘着,希望拯救一个人甚至几百人的生命;他们在废墟上不停地挖着,希望寻找到生命的奇迹……
从这以后,那颗公益的种子便在殷沙漫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2013年,殷沙漫高中毕业,高考志愿填报时,尽管父母反对,但为了自己内心的公益梦想,殷沙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位于山区的吉首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这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在公益的路上,她也走得更远!
刚进大学,殷沙漫就加入到学校麦田计划志愿者协会,因为之前的志愿服务经历,很快便担任副会长一职,她最关注的就是贫困山区村小学教育。殷沙漫说:“我老家也是全国贫困县,每次回乡看到那里落后的面貌,就总想做点什么。”
2014年3月,殷沙漫和社团同学一起,走入湘西凤凰县山江镇上位置偏远的毛都塘小学发放爱心物资。学校的校门简陋而朴素,校舍是一间长长的石砖瓦房,隔开三间教室。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掉漆的铁窗,凹凸不平的水泥地,还有前来欢迎的孩子们,神情欣喜而胆怯,让殷沙漫心中一阵难过。
在捐书仪式上,当地的孩子捧着各种颜色的小花作为礼物,用长草和叶子扎成一小束,上面还留着露珠。“知识改变命运。哥哥姐姐们衷心地希望这些书能给你们带来另一个新的世界,希望你们好好爱惜,好好读书,好好过每一天。”殷沙漫作为志愿者代表发言时,眼泪一直在眼睛里打转。
毛都塘小学是殷沙漫支教生涯中最初的接触,而位于湘西泸溪县潭溪镇松柏潭小学则促使她为山区孩子们开辟了“第二课堂”。
2015年5月,殷沙漫和“中国·麦田计划”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们,前往路途遥远的村小学。当时天色已晚,天上还下着小雨,他们在半途中发现了半山里的松柏潭小学。
因为是周末,学校只有一个老师,还有几个学生在嬉戏。在与学校老师交流后,殷沙漫知道这个学校有52名学生,其中有40多个都是留守儿童,大多还是贫困学生,学校只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和科学4门课程。老师忧心地说:“孩子现在是成长阶段,应该要全面发展才行,学校的老师都快退休了,不会教孩子音体美之类的知识,我们也是老古董了,给孩子们带来不了多少外面世界的东西……”这些话深深触动了殷沙漫。为了让松柏潭小学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丰富起来,让他们看到学习中的“色彩斑斓”,殷沙漫和松柏潭小学老师沟通多次,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大三的时候,她就开始了在松柏潭小学进行“知识新窗·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
因为松柏潭小学的对面就是高耸的大山,需要渡河才能走进学校,所以路途极为艰难。殷沙漫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教学,每逢周二殷沙漫上课的日子,孩子们都在河边等着,有的攥着准备给殷老师的小纸条,有的拿着路边摘的小野花,有的提着饭盒,在河边边吃边等,即使下雨也撑着伞等。经过殷沙漫和同伴的努力,孩子们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从不愿意表达到主动举手发言,从上课总讲话开小差到希望不要下课……这样的支教生活整整持续了十三周。
她说:“公益不仅是行动,更是一种唤醒,要唤醒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纯真和对未来的向往。”
大学四年里,殷沙漫带领团队走过湘西8县市,到访了30多个贫困苗寨,实地调查了170余个家庭。她发现贫困山区的孩子精神方面亟需呵护,她开启的“知识新窗·第二课堂”,开设的音乐、美术、体育、心理健康课程,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孩子们得到了应有的素质教育。
她还通过发倡议、做公益项目,为不同地区的困难学生组织帮扶,策划爱心物资募集活动,为多个贫困小学的240多个孩子,筹集了价值5万元的物资……
在殷沙漫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入到这场“爱心接力”中来。
“刚开始没有人愿意花一下午的时间和我一起去支教上课。”为了争取更多资源的支持,殷沙漫说,“慢慢开始有人关注,并开始支持、参与到支教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捐赠物资……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无名的温暖与爱,通过这些事,我发现世界美好得不得了。”
但是,公益这条路远非看起来这样简单,就像身边的志愿者,有的人留下了,有的人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给孩子们带去的只是一时的惊喜。
“留下来的人都不容易,首先是自己内心的心理斗争,因为做公益并不好玩,在平衡学业、公益与校园工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比较困难。其次是大学生的身份,资源和能力有限,不能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东西,时常会感到有心而力不足。”殷沙漫说,尽管曾在生活与公益之间有过困惑,但从未迷茫,“事情在我手上开始了,就不会轻易放弃,调整心态,把该做的、想做的、能做的一件件做完”。
有人问殷沙漫有没有犹豫过,有没有退缩过,她说孩子们期盼的眼神,家长们殷切的希望让她没有时间犹豫,没有理由退缩。
2014年年底,她上完课去几个孩子家中走访,天空下着雨,山路泥泞难行。走了两个多小时,不知道绕了多远,她才到最后一个孩子家里,那时的天早就黑了。孩子的母亲身体有残疾,一见到殷沙漫就拉着她的手说:“谢谢你,殷老师,小旭之前都不会唱歌画画做手工,也不知道毛笔字,现在一回家就爱唱《小小的梦想》,今天还带回一幅画给我!”看着这位母亲激动的眼神,殷沙漫的内心是非常震动的。
2017年9月,为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殷沙漫选择留在湘西,考取了吉首大学的研究生。在吉首大學“榜样在身边”的优秀事迹报告会上,她向全体新生说道:“鲁迅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大概我和孩子们,也有着这样的关联,让我钟情于高山苗乡,去探访贫困儿童,去用尽一切能量给他们募集一点爱,去做所有我能做的,去选择留下。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我们种下一些种子,总有几颗能发芽,这就是我坚持的动力和意义。”
她,就是吉首大学的研究生殷沙漫。
殷沙漫说:“也许我这点微弱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万一对他们是一种无限的光明呢?”正是这么纯真的想法,让她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公益不仅是行动,更是一种唤醒”
1994年,殷沙漫出生于广东惠州,小时候的她体弱多病,出入医院成了家常便饭。在医院,她看到很多带着志愿者袖章的哥哥姐姐在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那些毫无血缘关系的病人,当时她就感觉志愿者很厉害。
初中时期,12岁的殷沙漫加入学校志愿者协会,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志愿服务。
2008年“5·12”大地震,放学回家,殷沙漫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新闻,在为地震灾区灾民牵挂的同时,更被灾区志愿者所感动,他们在地震中冒着生命危险,与时间赛跑,在余震频发时,毅然工作于废墟之上。他们在废墟中挖掘着,希望拯救一个人甚至几百人的生命;他们在废墟上不停地挖着,希望寻找到生命的奇迹……
从这以后,那颗公益的种子便在殷沙漫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2013年,殷沙漫高中毕业,高考志愿填报时,尽管父母反对,但为了自己内心的公益梦想,殷沙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位于山区的吉首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这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在公益的路上,她也走得更远!
刚进大学,殷沙漫就加入到学校麦田计划志愿者协会,因为之前的志愿服务经历,很快便担任副会长一职,她最关注的就是贫困山区村小学教育。殷沙漫说:“我老家也是全国贫困县,每次回乡看到那里落后的面貌,就总想做点什么。”
2014年3月,殷沙漫和社团同学一起,走入湘西凤凰县山江镇上位置偏远的毛都塘小学发放爱心物资。学校的校门简陋而朴素,校舍是一间长长的石砖瓦房,隔开三间教室。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掉漆的铁窗,凹凸不平的水泥地,还有前来欢迎的孩子们,神情欣喜而胆怯,让殷沙漫心中一阵难过。
在捐书仪式上,当地的孩子捧着各种颜色的小花作为礼物,用长草和叶子扎成一小束,上面还留着露珠。“知识改变命运。哥哥姐姐们衷心地希望这些书能给你们带来另一个新的世界,希望你们好好爱惜,好好读书,好好过每一天。”殷沙漫作为志愿者代表发言时,眼泪一直在眼睛里打转。
毛都塘小学是殷沙漫支教生涯中最初的接触,而位于湘西泸溪县潭溪镇松柏潭小学则促使她为山区孩子们开辟了“第二课堂”。
2015年5月,殷沙漫和“中国·麦田计划”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们,前往路途遥远的村小学。当时天色已晚,天上还下着小雨,他们在半途中发现了半山里的松柏潭小学。
因为是周末,学校只有一个老师,还有几个学生在嬉戏。在与学校老师交流后,殷沙漫知道这个学校有52名学生,其中有40多个都是留守儿童,大多还是贫困学生,学校只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和科学4门课程。老师忧心地说:“孩子现在是成长阶段,应该要全面发展才行,学校的老师都快退休了,不会教孩子音体美之类的知识,我们也是老古董了,给孩子们带来不了多少外面世界的东西……”这些话深深触动了殷沙漫。为了让松柏潭小学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丰富起来,让他们看到学习中的“色彩斑斓”,殷沙漫和松柏潭小学老师沟通多次,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大三的时候,她就开始了在松柏潭小学进行“知识新窗·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
因为松柏潭小学的对面就是高耸的大山,需要渡河才能走进学校,所以路途极为艰难。殷沙漫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教学,每逢周二殷沙漫上课的日子,孩子们都在河边等着,有的攥着准备给殷老师的小纸条,有的拿着路边摘的小野花,有的提着饭盒,在河边边吃边等,即使下雨也撑着伞等。经过殷沙漫和同伴的努力,孩子们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从不愿意表达到主动举手发言,从上课总讲话开小差到希望不要下课……这样的支教生活整整持续了十三周。
她说:“公益不仅是行动,更是一种唤醒,要唤醒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纯真和对未来的向往。”
坚守,为山区孩子继续留在湘西
大学四年里,殷沙漫带领团队走过湘西8县市,到访了30多个贫困苗寨,实地调查了170余个家庭。她发现贫困山区的孩子精神方面亟需呵护,她开启的“知识新窗·第二课堂”,开设的音乐、美术、体育、心理健康课程,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孩子们得到了应有的素质教育。
她还通过发倡议、做公益项目,为不同地区的困难学生组织帮扶,策划爱心物资募集活动,为多个贫困小学的240多个孩子,筹集了价值5万元的物资……
在殷沙漫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入到这场“爱心接力”中来。
“刚开始没有人愿意花一下午的时间和我一起去支教上课。”为了争取更多资源的支持,殷沙漫说,“慢慢开始有人关注,并开始支持、参与到支教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捐赠物资……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无名的温暖与爱,通过这些事,我发现世界美好得不得了。”
但是,公益这条路远非看起来这样简单,就像身边的志愿者,有的人留下了,有的人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给孩子们带去的只是一时的惊喜。
“留下来的人都不容易,首先是自己内心的心理斗争,因为做公益并不好玩,在平衡学业、公益与校园工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比较困难。其次是大学生的身份,资源和能力有限,不能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东西,时常会感到有心而力不足。”殷沙漫说,尽管曾在生活与公益之间有过困惑,但从未迷茫,“事情在我手上开始了,就不会轻易放弃,调整心态,把该做的、想做的、能做的一件件做完”。
有人问殷沙漫有没有犹豫过,有没有退缩过,她说孩子们期盼的眼神,家长们殷切的希望让她没有时间犹豫,没有理由退缩。
2014年年底,她上完课去几个孩子家中走访,天空下着雨,山路泥泞难行。走了两个多小时,不知道绕了多远,她才到最后一个孩子家里,那时的天早就黑了。孩子的母亲身体有残疾,一见到殷沙漫就拉着她的手说:“谢谢你,殷老师,小旭之前都不会唱歌画画做手工,也不知道毛笔字,现在一回家就爱唱《小小的梦想》,今天还带回一幅画给我!”看着这位母亲激动的眼神,殷沙漫的内心是非常震动的。
2017年9月,为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殷沙漫选择留在湘西,考取了吉首大学的研究生。在吉首大學“榜样在身边”的优秀事迹报告会上,她向全体新生说道:“鲁迅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大概我和孩子们,也有着这样的关联,让我钟情于高山苗乡,去探访贫困儿童,去用尽一切能量给他们募集一点爱,去做所有我能做的,去选择留下。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我们种下一些种子,总有几颗能发芽,这就是我坚持的动力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