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也成为近年来各个学校所追求的目标。本文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法的深入研究,和传统教师教学方法的对比,提出任务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二者转换期间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模式构建 传统教师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课题名称: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编号:WYYB014172。
【中图分类号】G434;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90-02
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了很多,从早期的私塾教学到后来的老师讲学生听,再到现在的生本教育。可见,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法的分析和研究,指出任务型教学模式构建对于当代教育的必要性。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介绍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概况
1.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
任务型教学法也称任务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围绕特定的任务组织教学,并设计出可操作的,具体的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表达,交流, 合作等方式去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主张在“干”中学,在“做”中学,并吸收以往众多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
2.任务型教学法的提出
它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而它的教育理论基础正是源自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杜威所创立的实用主义学说。杜威是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同时也是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人们评价他说,杜威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并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杜威主张在“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以学生为中心,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育的中心应该从教师和教材身上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任务和活动中学习知识。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这些任务中学会思考,并享受获得知识的过程。
2.任务型教学法的发展
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广为认可和接受的外语教学方法,也是教育部所推荐和提倡的教学方法。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深入探究
1.“任务”的概念
任务是指日常生活中,派遣的工作和责任。在任务型教学方法中,有助于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的课堂活动都可以成为任务。
2.任务教学法的基本要素
(1)目标
正如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任务一样,任务教学法应具有目的性和具体的目标。这种目标分为两种,一种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另外一种是任务要达到的一种预期的目的。只有明确教学目标,任务教学法才能得以有效的实施。
(2)内容
在课堂上,所有的任务都应该有实施的具体内容,这种内容就是指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质性的活动和行为。
(3)程序
程序是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所做任务时,这些任务应该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用自身的经验做出分配。
(4)输入材料
输入材料是指在履行任务过程中所需要和依据的具体材料和道具。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使用这些材料和道具,能更直接,更有效的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
(5)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
教师在任务中既可以是任务的执行者,又可以是任务的监督者。因此,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其职责,从而使任务更加顺利地进行。
(6)情景
任务的情景是指任务执行时的背景条件,在学习语言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对话场所,提高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
3.任务教学法的优点
(1)任务教学法具有真实性,在任务设计中,任务的输入材料都来源于生活,任务的情景都贴近生活,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下,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也能轻松的运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2)任务教学法具有生动性,在中国的外语学习课堂上,生动性是经常被教师忽略的一点,由于课堂缺少生动性,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学习外语的动力,甚至厌恶学习外语。任务教学法正是抓住了生动性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任务教学法具有实用性,中国的语言教学往往忽视语言的实用性,其实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会使用它,能用这种新语言去和别人交流,但中国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却是反映在卷纸上,考试中。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通过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交流能力。
(4)任务教学法具有创造性,在使用任务教学法的课堂上,学生往往要通过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完成课堂任务。
(5)任务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任务教学法的实施下,学生会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会主动交流,主动思考,主动做决定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传统教师角色
“角色”这个词来源于演员扮演的剧中角色,20世纪初,来自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将“角色”这个词引入社会。
(一)传道者角色
古代的传统教师的角色可以通过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长久以来传统的师生关系都是“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单纯的传递和接受的关系。因此,学生在应试的大环境下学习,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这样一来,老师便成为了绝对的权威,而作为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课,无条件的认同老师。然而,课堂的内容,精彩时可以吸引学生,枯燥时,学生就会昏昏欲睡。学生的听课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师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样就产生了所谓“填鸭式”和“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这样一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认为学习是一件及其枯燥无味的事情。 (二)蜡烛角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显然,蜡烛依然被赋予了牺牲自己而照亮别人的定义。而将教师比作蜡烛,也是为了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而告诫学生要懂得尊师重道,学习这种无私的精神。也可以说,蜡烛绝对是我国传统教师的形象写照。
但现如今,用理性的眼光来看这一比喻的话,将教师比作蜡烛仍有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这种比喻将教师过分的圣人化,将教师的地位描述得高高在上,会影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日常交流。而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单纯地满足于自己自身的地位,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的学生。
(三)工程师角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相信这句话每个人都听过。将教师比作灵魂的工程师,这也是一种对教师角色高度的评价。作为一名工程师,不仅要有理性的系统操作能力,设计和管理能力,评估能力,更要有强大的责任心和心理素质。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灌输知识,更要从深层次了解学生,培养其人格的发展,教会其做人的道理。
但将教师比作灵魂的工程师人仍有不足之处,因为设计师工作是面对没有生命的钢筋水泥,将这些东西用自己的设计理念变成一幅作品。而教师则面对的是有生命的学生,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高中生,现如今的教师都不应该把自己的传统思维强加给学生,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灵魂工程师角色”又有些自相矛盾之处。
(四)园丁角色
“教师是辛勤劳动的园丁。”想必这句话大家也不陌生,将教师比作园丁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法。教师和园丁确实有相似之处,园丁的工作在于修剪树木的枝杈,把不好的枝杈剪掉,留下整齐的树木和花朵。而教师的任务也有帮助改掉学生身上的坏习惯,培养其好的习惯,帮助其茁壮,健康地成长。而这种比喻的不足之处也和工程师的比喻类似,忽视了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并没有重视学生自身的想法的情感。
三、现代教师的角色观
脱离了古代的封闭又落后的社会,而现如今的教师应该承担哪些角色呢。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的传输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应该是高尚无私的教书育人角色,更应该是了解学生,愿意和学生交心的朋友角色。
四、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新课程的改革
从2001年起,教育部在国务院的指导下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新课程的要求,从此,新课程的改革拉开了序幕。这次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也就对传统教师角色产生了颠覆性的压迫。
(1)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学目标的改革要求课程的目标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方面。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应该让学生亲自感受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则针对“难,繁,偏,旧”的知识结构提出质疑,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对现代社会科技的紧密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赋予鲜活的时代气息。
(3)课程结构的创新
以往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往往存在科目过多,课程门类分得过细并且缺乏整合的问题。而改革后的课程结构更强调课程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综合,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均衡性。
(4)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意味着传统教师不能再完全运用自己过去讲课的经验,按照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教授学生,要利用现代化的,和社会相适应的方式进行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马克思曾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断发展,创新型教育和素质教育等这些新形式教育理念的出现,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几乎不言而喻。众所周知,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教师为先。无论是基于个人发展还是社会需求,都需要新型教师的出现。这就意味着,在新形势下,所有教师都要进行角色的转换。
(1)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转换角色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停止学习。教师要适应现代社会,就不仅需要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还要具备适应新社会的能力。教师的角色也就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需要是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者和引导人。
(2)个人的发展需要教师转换角色
现代社会是一个超速发展的社会,而现如今又是一个多变的时代,因此个人的发展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加快脚步。而教师这个具有历史性的职业,也要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影响。“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教师只有进行角色的转换,不断地寻求个人发展,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
(三)教师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
(1)实践落后于理论
每所学校,每个教师都知道教师角色需要转换,在理论方面,大家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在实践方面,教师仍然在利用自己以往的教学方法教课,并没有真正的进行角色的转换,新的教学模式也五花八门,教师在转换过程中依然抓不到重点。
(2)考试和评价制度还未改变
学校对于学生考试和评价制度还基于原样,依旧是一张卷纸定终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的理念还在根深蒂固。因此,教师的教学也不能脱离应试教育,这就导致教师角色的转换变得困难重重。
(3)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但对于教师的培养力度还是有些欠缺,大部分受培训的教师都没有真正的学到知识,而只是被动的完成任务。
(四)问题的对策
(1)教师应该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并用这些信息帮助自己的学生。
(2)教师的观念要转变
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知识传统观念转变为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现代化观念,将自己定位成终身的学习者,不断地反思自己,更新自己,激励自己。
(3)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不仅要积极参加社会上对教师培训,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视野,增强自己的能力。
(4)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师生之间只有不断地对话,交流和沟通,才能相互理解。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换位思考,互相尊重。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才能说教师角色的转换成功了。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传统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必然的。许多问题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国家,社会,教师和学生紧密配合,相互理解,我们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
[3]丰玉芳,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4]岳守国.任务语言教学法:概要,理据及运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5]朱敬华,王植英.教师培训的缺陷与对策研究[J].中国培训,2005(02)
[6]邹群,王琦.教育学,2009,5
[7]常若松.教育心理学,2009,5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模式构建 传统教师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课题名称: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编号:WYYB014172。
【中图分类号】G434;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90-02
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了很多,从早期的私塾教学到后来的老师讲学生听,再到现在的生本教育。可见,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法的分析和研究,指出任务型教学模式构建对于当代教育的必要性。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介绍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概况
1.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
任务型教学法也称任务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围绕特定的任务组织教学,并设计出可操作的,具体的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表达,交流, 合作等方式去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主张在“干”中学,在“做”中学,并吸收以往众多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
2.任务型教学法的提出
它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而它的教育理论基础正是源自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杜威所创立的实用主义学说。杜威是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同时也是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人们评价他说,杜威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并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杜威主张在“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以学生为中心,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育的中心应该从教师和教材身上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任务和活动中学习知识。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这些任务中学会思考,并享受获得知识的过程。
2.任务型教学法的发展
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广为认可和接受的外语教学方法,也是教育部所推荐和提倡的教学方法。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深入探究
1.“任务”的概念
任务是指日常生活中,派遣的工作和责任。在任务型教学方法中,有助于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的课堂活动都可以成为任务。
2.任务教学法的基本要素
(1)目标
正如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任务一样,任务教学法应具有目的性和具体的目标。这种目标分为两种,一种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另外一种是任务要达到的一种预期的目的。只有明确教学目标,任务教学法才能得以有效的实施。
(2)内容
在课堂上,所有的任务都应该有实施的具体内容,这种内容就是指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质性的活动和行为。
(3)程序
程序是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所做任务时,这些任务应该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用自身的经验做出分配。
(4)输入材料
输入材料是指在履行任务过程中所需要和依据的具体材料和道具。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使用这些材料和道具,能更直接,更有效的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
(5)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
教师在任务中既可以是任务的执行者,又可以是任务的监督者。因此,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其职责,从而使任务更加顺利地进行。
(6)情景
任务的情景是指任务执行时的背景条件,在学习语言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对话场所,提高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
3.任务教学法的优点
(1)任务教学法具有真实性,在任务设计中,任务的输入材料都来源于生活,任务的情景都贴近生活,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下,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也能轻松的运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2)任务教学法具有生动性,在中国的外语学习课堂上,生动性是经常被教师忽略的一点,由于课堂缺少生动性,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学习外语的动力,甚至厌恶学习外语。任务教学法正是抓住了生动性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任务教学法具有实用性,中国的语言教学往往忽视语言的实用性,其实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会使用它,能用这种新语言去和别人交流,但中国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却是反映在卷纸上,考试中。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通过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交流能力。
(4)任务教学法具有创造性,在使用任务教学法的课堂上,学生往往要通过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完成课堂任务。
(5)任务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任务教学法的实施下,学生会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会主动交流,主动思考,主动做决定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传统教师角色
“角色”这个词来源于演员扮演的剧中角色,20世纪初,来自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将“角色”这个词引入社会。
(一)传道者角色
古代的传统教师的角色可以通过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长久以来传统的师生关系都是“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单纯的传递和接受的关系。因此,学生在应试的大环境下学习,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这样一来,老师便成为了绝对的权威,而作为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课,无条件的认同老师。然而,课堂的内容,精彩时可以吸引学生,枯燥时,学生就会昏昏欲睡。学生的听课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师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样就产生了所谓“填鸭式”和“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这样一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认为学习是一件及其枯燥无味的事情。 (二)蜡烛角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显然,蜡烛依然被赋予了牺牲自己而照亮别人的定义。而将教师比作蜡烛,也是为了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而告诫学生要懂得尊师重道,学习这种无私的精神。也可以说,蜡烛绝对是我国传统教师的形象写照。
但现如今,用理性的眼光来看这一比喻的话,将教师比作蜡烛仍有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这种比喻将教师过分的圣人化,将教师的地位描述得高高在上,会影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日常交流。而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单纯地满足于自己自身的地位,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的学生。
(三)工程师角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相信这句话每个人都听过。将教师比作灵魂的工程师,这也是一种对教师角色高度的评价。作为一名工程师,不仅要有理性的系统操作能力,设计和管理能力,评估能力,更要有强大的责任心和心理素质。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灌输知识,更要从深层次了解学生,培养其人格的发展,教会其做人的道理。
但将教师比作灵魂的工程师人仍有不足之处,因为设计师工作是面对没有生命的钢筋水泥,将这些东西用自己的设计理念变成一幅作品。而教师则面对的是有生命的学生,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高中生,现如今的教师都不应该把自己的传统思维强加给学生,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灵魂工程师角色”又有些自相矛盾之处。
(四)园丁角色
“教师是辛勤劳动的园丁。”想必这句话大家也不陌生,将教师比作园丁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法。教师和园丁确实有相似之处,园丁的工作在于修剪树木的枝杈,把不好的枝杈剪掉,留下整齐的树木和花朵。而教师的任务也有帮助改掉学生身上的坏习惯,培养其好的习惯,帮助其茁壮,健康地成长。而这种比喻的不足之处也和工程师的比喻类似,忽视了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并没有重视学生自身的想法的情感。
三、现代教师的角色观
脱离了古代的封闭又落后的社会,而现如今的教师应该承担哪些角色呢。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的传输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应该是高尚无私的教书育人角色,更应该是了解学生,愿意和学生交心的朋友角色。
四、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新课程的改革
从2001年起,教育部在国务院的指导下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新课程的要求,从此,新课程的改革拉开了序幕。这次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也就对传统教师角色产生了颠覆性的压迫。
(1)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学目标的改革要求课程的目标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方面。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应该让学生亲自感受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则针对“难,繁,偏,旧”的知识结构提出质疑,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对现代社会科技的紧密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赋予鲜活的时代气息。
(3)课程结构的创新
以往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往往存在科目过多,课程门类分得过细并且缺乏整合的问题。而改革后的课程结构更强调课程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综合,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均衡性。
(4)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意味着传统教师不能再完全运用自己过去讲课的经验,按照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教授学生,要利用现代化的,和社会相适应的方式进行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马克思曾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断发展,创新型教育和素质教育等这些新形式教育理念的出现,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几乎不言而喻。众所周知,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教师为先。无论是基于个人发展还是社会需求,都需要新型教师的出现。这就意味着,在新形势下,所有教师都要进行角色的转换。
(1)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转换角色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停止学习。教师要适应现代社会,就不仅需要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还要具备适应新社会的能力。教师的角色也就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需要是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者和引导人。
(2)个人的发展需要教师转换角色
现代社会是一个超速发展的社会,而现如今又是一个多变的时代,因此个人的发展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加快脚步。而教师这个具有历史性的职业,也要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影响。“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教师只有进行角色的转换,不断地寻求个人发展,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
(三)教师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
(1)实践落后于理论
每所学校,每个教师都知道教师角色需要转换,在理论方面,大家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在实践方面,教师仍然在利用自己以往的教学方法教课,并没有真正的进行角色的转换,新的教学模式也五花八门,教师在转换过程中依然抓不到重点。
(2)考试和评价制度还未改变
学校对于学生考试和评价制度还基于原样,依旧是一张卷纸定终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的理念还在根深蒂固。因此,教师的教学也不能脱离应试教育,这就导致教师角色的转换变得困难重重。
(3)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但对于教师的培养力度还是有些欠缺,大部分受培训的教师都没有真正的学到知识,而只是被动的完成任务。
(四)问题的对策
(1)教师应该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并用这些信息帮助自己的学生。
(2)教师的观念要转变
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知识传统观念转变为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现代化观念,将自己定位成终身的学习者,不断地反思自己,更新自己,激励自己。
(3)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不仅要积极参加社会上对教师培训,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视野,增强自己的能力。
(4)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师生之间只有不断地对话,交流和沟通,才能相互理解。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换位思考,互相尊重。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才能说教师角色的转换成功了。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传统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必然的。许多问题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国家,社会,教师和学生紧密配合,相互理解,我们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
[3]丰玉芳,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4]岳守国.任务语言教学法:概要,理据及运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5]朱敬华,王植英.教师培训的缺陷与对策研究[J].中国培训,2005(02)
[6]邹群,王琦.教育学,2009,5
[7]常若松.教育心理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