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提效、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将经受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从组织创新的角度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原有的理论模式提出挑战,对产业化经营的认识必须深化。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则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农业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154-01
1 发展农业合作经济,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
1.1 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以谋求经营效益为目标,把种、养、加联结起来,把产、供、销等环节串联起来运营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机制。从纵向看,它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接起来,形成一条新型的产业链,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条龙生产经营,其实质是农业生产者和为农业服务的产前、产后相关企业签订合同或合约,来代替市场中相应的一系列临时交易关系,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从横向看,各个供求环节依照各自的专业分工,涉及到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涉及到农业与加工业、商业乃至金融、运输等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纵横交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体化经营系统。它的组织结构犹如一张活动的网,其中各个生产经营环节既相对独立动作、相对独立核算,彼此之间又相互协作、有机结合,形成自行调节、自我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经营机制。
1.2 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是顺应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必然趋势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同志这一“两个飞跃”的论断,指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从实际情况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增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3 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目前,农民增收问题比较突出,其中原因也相当复杂,主要因素如下:
一是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和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由数量需求到质量需求的转变,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供不合求,致使相当一部分农产品滞销,甚至卖不出去,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二是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农产品生产成本加大,也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是目前农业尚属于弱质产业,抗灾能力不强。一旦遇上旱、涝、虫灾等自然灾害,则出现减产减收,甚至颗粒无收,遇到灾害的农民脱了贫又返贫。
四是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的流程来看,许多农民仅仅作为一些企业的原料供应者,其生产利润大部分被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流通企业占有。农民得不到生产农产品的平均利润,也构成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之—。
五是随着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民增收问题面临的竞争更加严峻。
2 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的特点
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合作经济初步具备了按真正的合作社原则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利益机制得到有效的启动,按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体制得以确立,农户获得相对独立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产权和经营权,激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另一方面,由于农户经济的分散、弱小,市场信息不灵和对外经济联系的渠道不畅,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产生了互助合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于是农村各种合作经济又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了。
3 农业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及其规范化的思索
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在农业发展的实践中已经显示出强盛的生命力。目前其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从外部表现形式看,主要有: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工商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还有农忙合作、股份合作、服务合作等模式。
在发展中规范农业合作经济,要用足WTO的“绿箱”政策,用好“黄箱”政策。其中特别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改革补贴流通环节的政策,将保护价与实际粮价的差额,以收入补贴形式直接补贴给农民;二是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三是要给予合作经济组织必要的法律和政策支持,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利益。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农业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154-01
1 发展农业合作经济,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
1.1 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以谋求经营效益为目标,把种、养、加联结起来,把产、供、销等环节串联起来运营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机制。从纵向看,它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接起来,形成一条新型的产业链,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条龙生产经营,其实质是农业生产者和为农业服务的产前、产后相关企业签订合同或合约,来代替市场中相应的一系列临时交易关系,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从横向看,各个供求环节依照各自的专业分工,涉及到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涉及到农业与加工业、商业乃至金融、运输等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纵横交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体化经营系统。它的组织结构犹如一张活动的网,其中各个生产经营环节既相对独立动作、相对独立核算,彼此之间又相互协作、有机结合,形成自行调节、自我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经营机制。
1.2 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是顺应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必然趋势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同志这一“两个飞跃”的论断,指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从实际情况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增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3 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目前,农民增收问题比较突出,其中原因也相当复杂,主要因素如下:
一是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和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由数量需求到质量需求的转变,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供不合求,致使相当一部分农产品滞销,甚至卖不出去,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二是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农产品生产成本加大,也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是目前农业尚属于弱质产业,抗灾能力不强。一旦遇上旱、涝、虫灾等自然灾害,则出现减产减收,甚至颗粒无收,遇到灾害的农民脱了贫又返贫。
四是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的流程来看,许多农民仅仅作为一些企业的原料供应者,其生产利润大部分被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流通企业占有。农民得不到生产农产品的平均利润,也构成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之—。
五是随着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民增收问题面临的竞争更加严峻。
2 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的特点
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合作经济初步具备了按真正的合作社原则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利益机制得到有效的启动,按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体制得以确立,农户获得相对独立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产权和经营权,激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另一方面,由于农户经济的分散、弱小,市场信息不灵和对外经济联系的渠道不畅,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产生了互助合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于是农村各种合作经济又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了。
3 农业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及其规范化的思索
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在农业发展的实践中已经显示出强盛的生命力。目前其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从外部表现形式看,主要有: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工商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还有农忙合作、股份合作、服务合作等模式。
在发展中规范农业合作经济,要用足WTO的“绿箱”政策,用好“黄箱”政策。其中特别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改革补贴流通环节的政策,将保护价与实际粮价的差额,以收入补贴形式直接补贴给农民;二是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三是要给予合作经济组织必要的法律和政策支持,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