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蒙古“草原之路”和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三大倡议战略对接载体,“中蒙俄经济走廊”从2014年9月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许多人知道,这是一个跨区域经济合作的优秀范例,也知道其将会成为落实三国共同利益诉求和发展意愿的重要平台。但是,对于“中蒙俄经济走廊”为何出现、它如何从三国高层领导的合作协议走向市场实践以及如何改变普通大众的生活,大概多数人都难以给出答案。
天然的经贸互补优势
在美国美中经济贸易促进会执行主席孛尔只斤·乌巴特尔看来,答案就清晰地铺展在眼前:历史和地理渊源让中蒙俄三国的经济合作成为必然。
乌巴特尔指出,早在中国元朝时期,居住在现今中蒙俄地区的人们就互通有无,从简单的生活物资到票据,物物交换的贸易就已经比较繁荣。当时,元朝的核心地带处于现在的蒙古国地区,而当今的俄罗斯版图大部分也被当时的蒙古人控制。“当时还谈不上国际贸易,更像是统一行政管理下的互通有无”,乌巴特尔这样说。
随着时间的推演,元朝社会与外界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从单一国内市场的繁荣走向国内市场与其他国家市场的交流。元朝非常重视世界贸易秩序与通道的建立,而这一时期也成为中国元朝甚至整个世界发展的重要时期。
“众所周知,元朝是游牧民族打下的天下,与农业社会秉承‘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大家安于定居状态、不喜搬迁的习惯不同,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则非常广泛,与外界的频繁互动留下了各种历史遗迹,不管是文化还是经济”。
正是上述特性,让西汉时期即开始的“丝绸之路”得到深层发展。当然,在古代,即便是繁荣状态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偏向简单模式,最常见的是长途跋涉后用自己的生活物资换取其他民族的物资,也就是以己之盛产换所缺,其中,瓷器与盐是最为普遍的交换商品。
乌巴特尔告诉《经济》记者,中国的丝绸一度成为西方教皇和皇室的特供品,非达官显贵不能拥有,因为它独一无二。如今,日本和意大利的丝绸技术已赶上中国。再谈“丝绸之路”,我们有优势也有缺点,因此需要利用世界贸易中不同国家的优势进行互补。
经过30多年的开放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最大生产经济体,占据国际贸易市场60%左右的份额。然而,几十年的粗放发展导致技术瓶颈难以突破,而很多产业也已出现了产能过剩和商品滞销。“中国的百年老店没能达到奢侈品水平,很多行业也缺乏‘工匠精神’,如何在达到工业4.0水平之前处理好已经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乌巴特尔这样分析。
蒙古和俄罗斯各自的产业结构为解决上述困难带来可能。蒙古国是世界上原生状态保持最好的国家之一,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中享受最惠国待遇,因工业发展水平低,其国内税收水平也很低。俄罗斯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矿藏资源和贝加尔湖等“天生优势”。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很多商品恰恰是他们需要的,而与上述国家合作,也能为“中国制造”打开别样的门路。
产能过剩之所以让人头疼,因其不仅使商品在国内滞销,就算到了国际市场上也面临很多限制,中国企业近些年来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反倾销、反垄断调查即为证明。乌巴特尔表示,许多国家利用“自由贸易保护主义”限制中国商品,以价格太低、损害市场为名针对性地征收高额税率。可蒙古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商品一旦拥有“蒙古制造”标签,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享受非常低的税率。而制造商品的不少原材料,都可以从俄罗斯获得。
落实合作计划的3个节点
宏观情况可以从各种文件中获悉,但要落实还需要大量细节工作,这就是乌巴特尔目前特别关注的环节:怎样能让“中蒙俄经济走廊”成为有血有肉、鲜活可见的实体。
就此,他向《经济》记者讲述了3个重要的“经济节点”,在这些节点带动下,这条经济走廊能够更快地从国家协议里走向现实。
据介绍,中国有8000多种商品被WTO课以高税,但蒙古却有7000多种商品是免税的,其他非免税商品也仅被征收少量税额。蒙古很希望拥有自己的工业生产,但是实力不足,中国工业生产足够发达,但是生产出来不好卖出去,如果两国合作生产,也许会一箭双雕。
乌巴特尔指出,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人都在努力促成中蒙的“跨境经济合作区”。他们希望能够把这个合作区设在中国的二连浩特,将产业的30%放在蒙古国,从而满足国际上产地标签的条件,另外70%在中国。这样生产出来的商品,不仅可以作为“蒙古制造”流向国际市场,从税收上节省大量成本,还能解决中国产品的滞销问题。“特别是,蒙古国本身也从中受益很多,借此鼓励他们的青年从事工业生产,学习国际贸易,还为国家带来了税收利润”。目前,中蒙两国已经就此签订了高层协议。
当然,这个“经济节点”所带来的利益不止于此。如果工业园顺利建成,还可以此作为起点,铺设一条贯穿蒙古直达贝加尔湖的高速公路。“货物运输的时间成本也不容小觑,水路45天的行程,公路30多天就可以完成”,乌巴特尔这样告诉《经济》记者。此外,从中国二连浩特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共3780公里,若高速公路完成,这么长的公路沿途一定需要休息站或者小镇,为往来的行人提供住宿、饮食服务,“这也就为3个国家的旅游业带来不一样的风情,草原的广阔、湖水的温润、高原的壮丽各有千秋,都能够通过这条高速路连接起来”。
另一个“经济节点”是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设立经济区。蒙古税制独特,对外部资源有很大吸引力,而俄罗斯的高科技产业可以为其带来“智慧经济”,推动蒙古科技产业发展,还可以带动国内青年对该产业的热情,鼓励就业。
第三个节点以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森林资源为目标。乌巴特尔强调,原木作为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差,附加值低,出口不划算,根据当地法律,俄罗斯对原木出口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但是,如果加工程序也在俄罗斯,很多产业链上的利益就会留在本土。因此,中蒙俄可以共同出资在俄罗斯建厂,既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税收成本,也为中国出口创收。
“要信任不要自私”
从乌巴特尔的分析,《经济》记者注意到,谈三国的经济合作,他特别注重对“经济节点”所在国利益的保护。原本就是3个国家的合作,为什么要单独强调这一点呢?
“中蒙俄领导高瞻远瞩,签订了许多合作协议,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合作落地过程中,难免出现保护主义或者信任危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信任,不要自私自利”,他严肃地说道。
乌巴特尔表示,“一带一路”计划开展以来,取得不少进展,也出现过问题。不少时候,中国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希望走出去,但是其他国家或许并不一定乐意,“他们会误会我们是来掠夺资源的,或者有其他意图”。所以,中国自己更要明确这个理念,合作就是要多赢,要赢取他国信任就要给别人带来实在可见的利益。
以蒙古国为例,在今年3月底结束的“蒙古经济论坛”上,其国内高层领导对矿藏开采做出一些反思,认为对矿藏开采不足加剧了经济形势恶化。对此,乌巴特尔表示,蒙古矿藏丰富,其高热量矿产备受世界瞩目,但对蒙古而言,粗放地开采对国家、环境与民众都是不公平的。“蒙古不足300万人口,相当于中国县域经济的水平,如果前来合作的国家、企业没有设计好一系列保护环境、为当地创收的措施,它就不值得信任。”这种合作,不会提升当地的工业水平,也不会创造出后续产业链的价值,即使对民众生活有所提升,也弥补不了对环境的破坏。
天然的经贸互补优势
在美国美中经济贸易促进会执行主席孛尔只斤·乌巴特尔看来,答案就清晰地铺展在眼前:历史和地理渊源让中蒙俄三国的经济合作成为必然。
乌巴特尔指出,早在中国元朝时期,居住在现今中蒙俄地区的人们就互通有无,从简单的生活物资到票据,物物交换的贸易就已经比较繁荣。当时,元朝的核心地带处于现在的蒙古国地区,而当今的俄罗斯版图大部分也被当时的蒙古人控制。“当时还谈不上国际贸易,更像是统一行政管理下的互通有无”,乌巴特尔这样说。
随着时间的推演,元朝社会与外界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从单一国内市场的繁荣走向国内市场与其他国家市场的交流。元朝非常重视世界贸易秩序与通道的建立,而这一时期也成为中国元朝甚至整个世界发展的重要时期。
“众所周知,元朝是游牧民族打下的天下,与农业社会秉承‘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大家安于定居状态、不喜搬迁的习惯不同,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则非常广泛,与外界的频繁互动留下了各种历史遗迹,不管是文化还是经济”。
正是上述特性,让西汉时期即开始的“丝绸之路”得到深层发展。当然,在古代,即便是繁荣状态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偏向简单模式,最常见的是长途跋涉后用自己的生活物资换取其他民族的物资,也就是以己之盛产换所缺,其中,瓷器与盐是最为普遍的交换商品。
乌巴特尔告诉《经济》记者,中国的丝绸一度成为西方教皇和皇室的特供品,非达官显贵不能拥有,因为它独一无二。如今,日本和意大利的丝绸技术已赶上中国。再谈“丝绸之路”,我们有优势也有缺点,因此需要利用世界贸易中不同国家的优势进行互补。
经过30多年的开放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最大生产经济体,占据国际贸易市场60%左右的份额。然而,几十年的粗放发展导致技术瓶颈难以突破,而很多产业也已出现了产能过剩和商品滞销。“中国的百年老店没能达到奢侈品水平,很多行业也缺乏‘工匠精神’,如何在达到工业4.0水平之前处理好已经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乌巴特尔这样分析。
蒙古和俄罗斯各自的产业结构为解决上述困难带来可能。蒙古国是世界上原生状态保持最好的国家之一,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中享受最惠国待遇,因工业发展水平低,其国内税收水平也很低。俄罗斯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矿藏资源和贝加尔湖等“天生优势”。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很多商品恰恰是他们需要的,而与上述国家合作,也能为“中国制造”打开别样的门路。
产能过剩之所以让人头疼,因其不仅使商品在国内滞销,就算到了国际市场上也面临很多限制,中国企业近些年来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反倾销、反垄断调查即为证明。乌巴特尔表示,许多国家利用“自由贸易保护主义”限制中国商品,以价格太低、损害市场为名针对性地征收高额税率。可蒙古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商品一旦拥有“蒙古制造”标签,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享受非常低的税率。而制造商品的不少原材料,都可以从俄罗斯获得。
落实合作计划的3个节点
宏观情况可以从各种文件中获悉,但要落实还需要大量细节工作,这就是乌巴特尔目前特别关注的环节:怎样能让“中蒙俄经济走廊”成为有血有肉、鲜活可见的实体。
就此,他向《经济》记者讲述了3个重要的“经济节点”,在这些节点带动下,这条经济走廊能够更快地从国家协议里走向现实。
据介绍,中国有8000多种商品被WTO课以高税,但蒙古却有7000多种商品是免税的,其他非免税商品也仅被征收少量税额。蒙古很希望拥有自己的工业生产,但是实力不足,中国工业生产足够发达,但是生产出来不好卖出去,如果两国合作生产,也许会一箭双雕。
乌巴特尔指出,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人都在努力促成中蒙的“跨境经济合作区”。他们希望能够把这个合作区设在中国的二连浩特,将产业的30%放在蒙古国,从而满足国际上产地标签的条件,另外70%在中国。这样生产出来的商品,不仅可以作为“蒙古制造”流向国际市场,从税收上节省大量成本,还能解决中国产品的滞销问题。“特别是,蒙古国本身也从中受益很多,借此鼓励他们的青年从事工业生产,学习国际贸易,还为国家带来了税收利润”。目前,中蒙两国已经就此签订了高层协议。
当然,这个“经济节点”所带来的利益不止于此。如果工业园顺利建成,还可以此作为起点,铺设一条贯穿蒙古直达贝加尔湖的高速公路。“货物运输的时间成本也不容小觑,水路45天的行程,公路30多天就可以完成”,乌巴特尔这样告诉《经济》记者。此外,从中国二连浩特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共3780公里,若高速公路完成,这么长的公路沿途一定需要休息站或者小镇,为往来的行人提供住宿、饮食服务,“这也就为3个国家的旅游业带来不一样的风情,草原的广阔、湖水的温润、高原的壮丽各有千秋,都能够通过这条高速路连接起来”。
另一个“经济节点”是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设立经济区。蒙古税制独特,对外部资源有很大吸引力,而俄罗斯的高科技产业可以为其带来“智慧经济”,推动蒙古科技产业发展,还可以带动国内青年对该产业的热情,鼓励就业。
第三个节点以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森林资源为目标。乌巴特尔强调,原木作为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差,附加值低,出口不划算,根据当地法律,俄罗斯对原木出口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但是,如果加工程序也在俄罗斯,很多产业链上的利益就会留在本土。因此,中蒙俄可以共同出资在俄罗斯建厂,既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税收成本,也为中国出口创收。
“要信任不要自私”
从乌巴特尔的分析,《经济》记者注意到,谈三国的经济合作,他特别注重对“经济节点”所在国利益的保护。原本就是3个国家的合作,为什么要单独强调这一点呢?
“中蒙俄领导高瞻远瞩,签订了许多合作协议,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合作落地过程中,难免出现保护主义或者信任危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信任,不要自私自利”,他严肃地说道。
乌巴特尔表示,“一带一路”计划开展以来,取得不少进展,也出现过问题。不少时候,中国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希望走出去,但是其他国家或许并不一定乐意,“他们会误会我们是来掠夺资源的,或者有其他意图”。所以,中国自己更要明确这个理念,合作就是要多赢,要赢取他国信任就要给别人带来实在可见的利益。
以蒙古国为例,在今年3月底结束的“蒙古经济论坛”上,其国内高层领导对矿藏开采做出一些反思,认为对矿藏开采不足加剧了经济形势恶化。对此,乌巴特尔表示,蒙古矿藏丰富,其高热量矿产备受世界瞩目,但对蒙古而言,粗放地开采对国家、环境与民众都是不公平的。“蒙古不足300万人口,相当于中国县域经济的水平,如果前来合作的国家、企业没有设计好一系列保护环境、为当地创收的措施,它就不值得信任。”这种合作,不会提升当地的工业水平,也不会创造出后续产业链的价值,即使对民众生活有所提升,也弥补不了对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