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肺肾相关”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机与证治

来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病机和证治.从致病抗原、自身免疫病性质、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增加发病风险的研究进展和足细胞形态功能的微观辨证角度,提出IMN“肺肾相关”的病机特点和风邪的重要作用.基于“肺肾相关”确立肺肾兼顾的治则及扶正祛风的治法对本病的防治具有一定意义.
其他文献
合邪发病观为《黄帝内经》所论重要发病观之一,通过“因加而发”“外内合邪”“两感于寒”“风寒湿三气杂至”等内容体现出来.文章分析了合邪发病的各种类型,总结出其具有感邪不确定性,一邪主导性,正虚必然性和病机复杂性四方面的规律.提示临床须辨明发病主因与次因,以决定治疗的主次先后,时时重视固护正气以防止疾病过程中的次生病因的侵袭;同时针对合邪发病的不确定性及病机复杂性,全面慎护养生.
五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模式.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其所蕴含的推理是中医思维的灵魂.伴随认知科学的脚步,五行学说的研究发生了认知转向.然而累累之研究硕果,尚未涉及五行推理的大脑认知神经机制.文章提出一个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五行推理研究的新动态,并为之提出了一个工作假说:五行推理分为同行归类推理和五行生克推理,其本质是“推类”,其认知过程是“个别-普遍-特殊”,包含复杂的分类机制和类比机制.应用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测试大脑进行各类五行推理任务时产生的神经生理活
通过以温病郁热辨证方法分析升降散类方的辨治思路和用药原则,认识到杨栗山论治温病学术经验与吴又可一脉相承.其轻则清之八方、重则泻之六方恰如刘河间“辛苦寒药治之”与“辛苦寒药下之”的运用原则与方法.升降散类方为认识温病郁热病机,应用温病郁热辨证起到了极好的启发作用.同时,温病郁热辨证的传承与创新又为升降散及其类方的临床运用奠定了全面的理论基础,也启示温病学辨治理论体系的深化研究.
通过对《伤寒论》原文进行客观全面的探析,指出《伤寒论》中非常重视病机阐释.其对于寒热真假辨证的论述内容丰富,精辟独到.包括根据患者苦欲、能食与否、口渴与否及口味异常、面色、大便、心烦、呕吐、脉象等方面细辨寒热.对于《伤寒论》病机理论和中医学辨证理论的研用,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文章对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相关诸多中医基础理论基本命题进行细致分析和深入探讨.辨明气、一气分阴阳的概念实质,阴阳分法的基本原则和错误认识的危害.阐述对于道、应象、感应的概念的认识,提出了阴阳藏象之本体论、全息感应等假说,探讨藏象学说的“本体”和研究“本体”的方法.在思想方法层面,探索阴阳藏象医理与其研究路径.
关于中风,古人多提及脉道不通,文章基于脾与脉同气于营卫,结合文献中中风病治疗以及实验研究的启示提出了“脾脉相关”理论,认为脾为至阴、统血濡脉,脾生营卫、气化通脉,脾气散精、行津润脉是脾脉相关的深层机制,缺血性脑卒中之病机可为脾气亏虚、脉失温润,营卫失和、脉道不利,脾不散精、脉失润通.从脾脉相关的角度揭示缺血性脑卒中之脑脉血液循环障碍的病变本质,凸显中医学脏腑相关的理论内涵,也为缺血性脑卒中等血脉病的临床辨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