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危机中司法类管制学校未成年学员攻击性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方法:运用《青少年攻击性量表》对未成年学员攻击性进行评价,对未管所和少教所的14-18岁学员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随年龄增长,攻击性呈上升趋势,攻击性是一个随年龄发展的自然过程。心理危机是攻击性发展的主要原因。司法管制类学校未成年学员的攻击性行为更应被视为一种危机,而不是预谋犯罪,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关键词: 危机;司法类管制学员;攻击性;发展
司法类管制学校是指未成年犯管教所(以下简称未管所)、少年犯管教所(以下简称少教所)内开设的特殊文化学校,这里的学员年龄在14-18岁之间,曾因为心理危机导致行为冲动,攻击并且严重伤害他人,学校通过特殊的教育来帮助学员来渡过心理危机。
危机是指当事人认为某一突发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危机会导致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1]。学者J.Jeffries指出美国的青少年出现危机时主要表现为反社会行为[2];学者E.H.Erikson认为同一性危机导致青少年能量不恰当释放与所处情境交互作用而产生消极的影响[3];皮艺军认为青少年犯罪是青春期危机恶变所表现出来的最极端的后果[4];李闻戈研究发现司法类管制学员攻击性情绪表现较为强烈,更容易通过攻击性行为解决问题[5],可见青少年在危机失调的情况下会伤害他人。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未教所和少教所的未成年学员攻击性特点,探讨危机中司法类管制学校未成年学员攻击性的发展趋势,力图为提高司法管制学校的矫治效果和促进未成年学员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湖南省未管所和少教所随机抽取320名未成年学员,均为男性,年龄为14-18岁之间,其中关押时间在半年以上。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
攻击性问卷采用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修订《青少年攻击性量表》共30个条目,每个条目为5分制[3]。评估被试在一些情况下行动与思考问题方式等方面的攻击性。包括5个分量表,分别是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自我攻击。躯体攻击性α=0.75(n=1776),ICC=0.71(n=1067);言语攻击性α=0.67(n=1776),ICC=0.64(n=1067);愤怒α=0.78(n=1776),ICC=0.70(n=1067);敌意α=0.70(n=1776),ICC=0.65(n=1067);自我攻击性α=0.68(n=1776),ICC=0.61(n=1067);量表总分α=0.89(n=1776)。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回收有效率为93.1%。
1.2.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 PASW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进行t检验和F检验。
2.结果与解释
2.1 14至18岁未成年学员攻击性的发展趋势,见图1
通过图1可知,14至18岁未成年学员的躯体攻击、言语攻击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愤怒攻击、敌意攻击和自我攻击呈上升趋势,外在攻击性下降,内在攻击性增加。攻击性发展虽然中间有转折,如愤怒攻击从14至16岁呈下降趋势,从16岁至18岁呈上升趋势,但总体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2.2 网瘾、父母离异对未成年学员攻击性的影响分析,见表1
通过平均数差异分析发现,根据是否有网瘾、父母是否离异分组,在未成年学员攻击性各个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p<0.05)。有网瘾的学员言语、愤怒攻击性显著高于没有网瘾的学员;父母离异的学员躯体、愤怒、敌意攻击性显著高于家庭完整的学员。
2.3不同管理模式下未成年学员攻击性的差异分析,见表2
通常情况下,司法管制类学校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教育管理,按照监狱劳教模式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管理以及分级处遇标准,我们将研究对象分为宽松管理模式、一般管理模式、严格管理模式
三组,通过方差分析发现,攻击性得分存在组间差异(见表2),躯体攻击性、敌意攻击性因子分差异显著(p<0.05),言语攻击性、愤怒攻击性、自我攻击性因子分差异不显著(p>0.05)。宽松管模式组和一般管理模式组、严格管理模式组在躯体攻击性上差异显著,宽松管理模式组和严格管理模式组在敌意攻击性上差异显著。宽管条件下,躯体攻击性增多,但敌意攻击性减少,整体攻击性下降。
3.讨论
3.1 司法管制类学校未成年学员攻击性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14-16岁的学员攻击性低于16-18岁的学员,随年龄增长,攻击性呈上升趋势;16岁时,攻击性发展出现拐点和断层;14岁至18岁躯体、言语等外在攻击性逐渐下降,愤怒、敌意、自我等内在攻击性逐渐增加,外显的攻击开始转向内在的危机。
美国犯罪学者盖佛森与赫胥认为未成年犯对自尊本身的认知、监控和调节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或者挫折以后,体现出过激攻击性的防御机制。14岁左右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特殊阶段,自我调控能力较弱,通常通过躯体攻击性体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在同一性危机中,为了保护自尊心不受伤害,许多青少年的逻辑是与其不伦不类,导致了攻击性行为和犯罪[6]。将近18岁的青少年追求自我独立的意愿更强,他们感觉自己必须对未来做出明确选择,来自父母和社会的压力导致他们的焦虑和敌对,自我调控和社会焦虑因素是引发高攻击性的原因[7]。随着同一性危机的形成,这两个年龄阶段的自我调控发展水平和社会焦虑分别增加了躯体攻击和敌意攻击性,说明攻击性是随着个体成熟与社会环境形成的危机发展而动态发展的。 3.2 不同家庭社会环境中司法管制类学校未成年学员攻击性差异
研究表明,有网瘾的未成年学员言语、愤怒攻击性更高;父母离异的学员躯体、愤怒、敌意攻击性更高,这说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攻击性的影响很大。
社会环境中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网络成瘾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中找不到成就感和归属感,增加了青少年的内在危机;家庭环境变故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家庭的破碎导致家庭功能缺失,青少年缺乏监护和家庭关爱[8]。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失衡导致青少年出现攻击性行为代表的社会病态综合症。
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具有较强攻击性的潜在越轨者,在受到不良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出现的行为偏差[9]。一方面,社会文化急剧变迁所带来的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使青年人无法适应,因而导致内部的冲突与危机,另一方面,家庭的不完整导致缺乏基础信念,因而无法给青年人提供适当的指导,导致青年人同一性危机,增加了攻击性。
3.3 不同管理模式对司法管制类学校未成年学员攻击性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管理模式不一样,攻击性存在差异。14-16岁学员与17-18岁学员在躯体攻击性、愤怒攻击性、敌意攻击性因子分差异显著,宽管条件下攻击性整体下降,严管条件下攻击性整体上升。这说明司法管制模式对攻击性有影响。
通过对不同管制模式下学员的攻击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虽然监狱对罪犯的行为规范有着严格要求,监管制度也相当严格,罪犯的躯体攻击行为、愤怒的行为被严格约束,躯体攻击性有所下降,但是严格的管制并不能降低罪犯内心的危机,也无法控制罪犯内在敌意攻击性增加;同时由于监禁和年龄增长,外显的攻击性开始转化成内在的危机,加深了其心理危机,导致攻击性进一步增强。这说明,攻击性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增加才是攻击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严管模式导致攻击性上升,严厉的司法管制不利于危机的解决[10]。因此,对司法类管制学员,我们需要帮助他们,用爱和包容来协助他们渡过危机。
4.反思
攻击性的发展趋势表明,攻击性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自然发展的过程。14岁至16岁的学员攻击性受到了外在的监管制度的约束而被抑制,16岁至18岁的学员攻击性则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和个体失调、同一性危机等因素而增加,这与J.Jeffries 和McWhirter的研究结论一致。埃里克森认为,消极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可以解释青少年出现的骚乱和攻击现象。从14岁到18岁,随着年龄增大,正在生长和发展的青少年面临一场内部生理发育的革命,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出现急剧变化,打破了自身的平衡。18岁面临着摆在他们面前的成年人所应承担的使命,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关心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并将这种评价与自己的感觉相比较,如果自己的认识和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没有获得心理上的同一感,他们就会产生同一性危机。由于未及时干预控制这种随年龄增长的心理危机,导致了攻击性上升,这说明攻击性是危机的一种表现方式,攻击性受到年龄增长、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1]。
在危机理论下,我们对司法类管制学员的攻击行为视为危机恶变的结果,而不是一种预谋犯罪,我们应该去宽恕他们,了解帮助他们。青少年犯罪主要是由于缺乏爱,缺乏认同,没有真正形成正常的超我或自我理想所引起的[12]。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渴望成人尊重他们独立自主的愿望,另一方面他们并未真正独立,也渴望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这种矛盾的心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对内心的空虚和迷茫产生的危机将无所适从。青少年采用叛逆的表达需求的方式,是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而不是排斥他们。我们应该宽容地看待这些孩子在善与恶的选择过程中滑向了恶的陷阱,因为这个恶的陷阱的制造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社会[13]。
因此,干预与预防危机应该从同伴、家庭等方面着手,并且应该尽早进行预防与干预。对犯罪青少年应提供幸福、快乐的生活环境,理解和包容他们,让他们对成人重新产生依恋信任和认同,从而正确对待社会文化引起的危机,才能有效地降低攻击性。
[参考文献]
[1] J.Jeffries Mcwhirter等著.危机中的青少年[M]. 寇彧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4)
[2]同上1
[3]王勇鹏.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4)
[4]皮艺军. 正视青春期危机[N]. 中国教育报,2009(3)
[5]李闻戈. 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5)
[6]章恩友.罪犯心理改造[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6)
[7]章恩友,姜祖桢.矫治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
[8] 李科生.预防重新犯罪视野下的大五人格模式——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中的介入 [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8)
[9]江明辉.福建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彭春芳. 当前罪犯改造新方法综述[J].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6)
[11] 李科生. 工读学生攻击性绘画治疗的初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
[12]潘绮敏. 青少年攻击性的维度、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学院,2005(5)
[13]李文婷.解析校园女生群体暴力[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5)
项目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XJK012CXL005) 2012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2C1133) 2012年度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校级课题(JY12012)
(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执行系,湖南 长沙 410131)
目的:探讨危机中司法类管制学校未成年学员攻击性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方法:运用《青少年攻击性量表》对未成年学员攻击性进行评价,对未管所和少教所的14-18岁学员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随年龄增长,攻击性呈上升趋势,攻击性是一个随年龄发展的自然过程。心理危机是攻击性发展的主要原因。司法管制类学校未成年学员的攻击性行为更应被视为一种危机,而不是预谋犯罪,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关键词: 危机;司法类管制学员;攻击性;发展
司法类管制学校是指未成年犯管教所(以下简称未管所)、少年犯管教所(以下简称少教所)内开设的特殊文化学校,这里的学员年龄在14-18岁之间,曾因为心理危机导致行为冲动,攻击并且严重伤害他人,学校通过特殊的教育来帮助学员来渡过心理危机。
危机是指当事人认为某一突发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危机会导致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1]。学者J.Jeffries指出美国的青少年出现危机时主要表现为反社会行为[2];学者E.H.Erikson认为同一性危机导致青少年能量不恰当释放与所处情境交互作用而产生消极的影响[3];皮艺军认为青少年犯罪是青春期危机恶变所表现出来的最极端的后果[4];李闻戈研究发现司法类管制学员攻击性情绪表现较为强烈,更容易通过攻击性行为解决问题[5],可见青少年在危机失调的情况下会伤害他人。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未教所和少教所的未成年学员攻击性特点,探讨危机中司法类管制学校未成年学员攻击性的发展趋势,力图为提高司法管制学校的矫治效果和促进未成年学员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湖南省未管所和少教所随机抽取320名未成年学员,均为男性,年龄为14-18岁之间,其中关押时间在半年以上。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
攻击性问卷采用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修订《青少年攻击性量表》共30个条目,每个条目为5分制[3]。评估被试在一些情况下行动与思考问题方式等方面的攻击性。包括5个分量表,分别是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自我攻击。躯体攻击性α=0.75(n=1776),ICC=0.71(n=1067);言语攻击性α=0.67(n=1776),ICC=0.64(n=1067);愤怒α=0.78(n=1776),ICC=0.70(n=1067);敌意α=0.70(n=1776),ICC=0.65(n=1067);自我攻击性α=0.68(n=1776),ICC=0.61(n=1067);量表总分α=0.89(n=1776)。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回收有效率为93.1%。
1.2.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 PASW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进行t检验和F检验。
2.结果与解释
2.1 14至18岁未成年学员攻击性的发展趋势,见图1
通过图1可知,14至18岁未成年学员的躯体攻击、言语攻击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愤怒攻击、敌意攻击和自我攻击呈上升趋势,外在攻击性下降,内在攻击性增加。攻击性发展虽然中间有转折,如愤怒攻击从14至16岁呈下降趋势,从16岁至18岁呈上升趋势,但总体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2.2 网瘾、父母离异对未成年学员攻击性的影响分析,见表1
通过平均数差异分析发现,根据是否有网瘾、父母是否离异分组,在未成年学员攻击性各个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p<0.05)。有网瘾的学员言语、愤怒攻击性显著高于没有网瘾的学员;父母离异的学员躯体、愤怒、敌意攻击性显著高于家庭完整的学员。
2.3不同管理模式下未成年学员攻击性的差异分析,见表2
通常情况下,司法管制类学校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教育管理,按照监狱劳教模式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管理以及分级处遇标准,我们将研究对象分为宽松管理模式、一般管理模式、严格管理模式
三组,通过方差分析发现,攻击性得分存在组间差异(见表2),躯体攻击性、敌意攻击性因子分差异显著(p<0.05),言语攻击性、愤怒攻击性、自我攻击性因子分差异不显著(p>0.05)。宽松管模式组和一般管理模式组、严格管理模式组在躯体攻击性上差异显著,宽松管理模式组和严格管理模式组在敌意攻击性上差异显著。宽管条件下,躯体攻击性增多,但敌意攻击性减少,整体攻击性下降。
3.讨论
3.1 司法管制类学校未成年学员攻击性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14-16岁的学员攻击性低于16-18岁的学员,随年龄增长,攻击性呈上升趋势;16岁时,攻击性发展出现拐点和断层;14岁至18岁躯体、言语等外在攻击性逐渐下降,愤怒、敌意、自我等内在攻击性逐渐增加,外显的攻击开始转向内在的危机。
美国犯罪学者盖佛森与赫胥认为未成年犯对自尊本身的认知、监控和调节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或者挫折以后,体现出过激攻击性的防御机制。14岁左右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特殊阶段,自我调控能力较弱,通常通过躯体攻击性体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在同一性危机中,为了保护自尊心不受伤害,许多青少年的逻辑是与其不伦不类,导致了攻击性行为和犯罪[6]。将近18岁的青少年追求自我独立的意愿更强,他们感觉自己必须对未来做出明确选择,来自父母和社会的压力导致他们的焦虑和敌对,自我调控和社会焦虑因素是引发高攻击性的原因[7]。随着同一性危机的形成,这两个年龄阶段的自我调控发展水平和社会焦虑分别增加了躯体攻击和敌意攻击性,说明攻击性是随着个体成熟与社会环境形成的危机发展而动态发展的。 3.2 不同家庭社会环境中司法管制类学校未成年学员攻击性差异
研究表明,有网瘾的未成年学员言语、愤怒攻击性更高;父母离异的学员躯体、愤怒、敌意攻击性更高,这说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攻击性的影响很大。
社会环境中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网络成瘾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中找不到成就感和归属感,增加了青少年的内在危机;家庭环境变故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家庭的破碎导致家庭功能缺失,青少年缺乏监护和家庭关爱[8]。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失衡导致青少年出现攻击性行为代表的社会病态综合症。
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具有较强攻击性的潜在越轨者,在受到不良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出现的行为偏差[9]。一方面,社会文化急剧变迁所带来的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使青年人无法适应,因而导致内部的冲突与危机,另一方面,家庭的不完整导致缺乏基础信念,因而无法给青年人提供适当的指导,导致青年人同一性危机,增加了攻击性。
3.3 不同管理模式对司法管制类学校未成年学员攻击性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管理模式不一样,攻击性存在差异。14-16岁学员与17-18岁学员在躯体攻击性、愤怒攻击性、敌意攻击性因子分差异显著,宽管条件下攻击性整体下降,严管条件下攻击性整体上升。这说明司法管制模式对攻击性有影响。
通过对不同管制模式下学员的攻击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虽然监狱对罪犯的行为规范有着严格要求,监管制度也相当严格,罪犯的躯体攻击行为、愤怒的行为被严格约束,躯体攻击性有所下降,但是严格的管制并不能降低罪犯内心的危机,也无法控制罪犯内在敌意攻击性增加;同时由于监禁和年龄增长,外显的攻击性开始转化成内在的危机,加深了其心理危机,导致攻击性进一步增强。这说明,攻击性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增加才是攻击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严管模式导致攻击性上升,严厉的司法管制不利于危机的解决[10]。因此,对司法类管制学员,我们需要帮助他们,用爱和包容来协助他们渡过危机。
4.反思
攻击性的发展趋势表明,攻击性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自然发展的过程。14岁至16岁的学员攻击性受到了外在的监管制度的约束而被抑制,16岁至18岁的学员攻击性则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和个体失调、同一性危机等因素而增加,这与J.Jeffries 和McWhirter的研究结论一致。埃里克森认为,消极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可以解释青少年出现的骚乱和攻击现象。从14岁到18岁,随着年龄增大,正在生长和发展的青少年面临一场内部生理发育的革命,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出现急剧变化,打破了自身的平衡。18岁面临着摆在他们面前的成年人所应承担的使命,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关心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并将这种评价与自己的感觉相比较,如果自己的认识和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没有获得心理上的同一感,他们就会产生同一性危机。由于未及时干预控制这种随年龄增长的心理危机,导致了攻击性上升,这说明攻击性是危机的一种表现方式,攻击性受到年龄增长、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1]。
在危机理论下,我们对司法类管制学员的攻击行为视为危机恶变的结果,而不是一种预谋犯罪,我们应该去宽恕他们,了解帮助他们。青少年犯罪主要是由于缺乏爱,缺乏认同,没有真正形成正常的超我或自我理想所引起的[12]。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渴望成人尊重他们独立自主的愿望,另一方面他们并未真正独立,也渴望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这种矛盾的心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对内心的空虚和迷茫产生的危机将无所适从。青少年采用叛逆的表达需求的方式,是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而不是排斥他们。我们应该宽容地看待这些孩子在善与恶的选择过程中滑向了恶的陷阱,因为这个恶的陷阱的制造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社会[13]。
因此,干预与预防危机应该从同伴、家庭等方面着手,并且应该尽早进行预防与干预。对犯罪青少年应提供幸福、快乐的生活环境,理解和包容他们,让他们对成人重新产生依恋信任和认同,从而正确对待社会文化引起的危机,才能有效地降低攻击性。
[参考文献]
[1] J.Jeffries Mcwhirter等著.危机中的青少年[M]. 寇彧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4)
[2]同上1
[3]王勇鹏.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4)
[4]皮艺军. 正视青春期危机[N]. 中国教育报,2009(3)
[5]李闻戈. 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5)
[6]章恩友.罪犯心理改造[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6)
[7]章恩友,姜祖桢.矫治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
[8] 李科生.预防重新犯罪视野下的大五人格模式——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中的介入 [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8)
[9]江明辉.福建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彭春芳. 当前罪犯改造新方法综述[J].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6)
[11] 李科生. 工读学生攻击性绘画治疗的初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
[12]潘绮敏. 青少年攻击性的维度、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学院,2005(5)
[13]李文婷.解析校园女生群体暴力[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5)
项目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XJK012CXL005) 2012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2C1133) 2012年度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校级课题(JY12012)
(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执行系,湖南 长沙 4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