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琴:邓丽君,我只在乎你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pc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江琴刚结束5月31日的“新民社区之夜:邓氏金曲——江琴演唱会”,也许你对这个名字还不很熟悉,然而这已经不是她的第一场演唱会了。去年9月21日晚,在美琪大戏院,江琴举办了自己的首场演唱会“2008梦缘上海——江琴《邓丽君金曲》演唱会”。在全场1300位观众的期盼下,伴随着直抵人们灵魂的悠扬旋律,江琴与邓丽君隔着时空交错,情境交融,两者浑然一体,令许多邓丽君的歌迷深深陶醉其中。哗——哗——每唱完一首歌,全场都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主办方邓丽君文教基金会等四家单位的负责人看到场面如此热烈,都感慨地说“邓丽君演唱艺术竟然让人如此享受!”
  
  歌声一曲又一曲,掌声一遍又一遍。演唱会原定的二十首曲目在现场一次次掌声的呼唤下,不得不加唱到三十首。直到结束的时候,江琴已经精疲力尽,然而更多的是激动,她的手机不断有信息发来:“邓丽君有接班人了。你成功了,祝贺你!”“谢谢你,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邓丽君!”“希望你一直唱下去,一辈子为我们唱邓丽君的歌!”读着四面八方发来的热情洋溢的信息,江琴泪如泉涌:长久艰苦地修炼,终于获得了人们的理解和认同。
  江琴开始学唱邓丽君的歌,源自于她的中学时代。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亲友偷偷从港澳买来邓丽君歌曲的磁带送给她,小江琴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走在上学的路上哼着邓丽君的歌,钻在被窝里记着邓丽君的词,一遍又一遍反复地听写摘抄,厚厚的歌本占满了并不宽敞的家,也充满了少女情怀的全部岁月。虽然家境贫寒,但好强的父母最能懂得女儿的心思,省吃俭用给她买了一台小三洋牌录音机。从此,这台录音机成了江琴的启蒙老师。她虽然生于普通人家,但自小就有音乐天赋,嗓音条件好,学歌悟性高。自从她迷恋上邓丽君的歌以后,小江琴便潜心钻研“邓式唱法”。她学唱邓丽君的发声方法、从气息控制到上下滑音、到中期颤音都模仿得淋漓尽致。因此,现在CD机里放一盘江琴的歌,几乎可以达到高度神似的境界。
  1987年,她获得上海市卡拉OK比赛二等奖,第二年荣获上海市“青春美小姐”称号,后来又相继获得“谁的歌声最美”大奖赛一等奖、“粤语歌手大奖赛”二等奖。1989年,江琴获得了和国内众多知名歌星同台演出的机会,并且已经成为上海凤毛麟角的邓丽君歌曲演唱专业户了。然而,作为一位忠实的邓丽君信徒,江琴始终有一个梦:让邓丽君独特的艺术魅力走进更多人的心灵,让邓丽君生前的艺术创造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她选择了开个人演唱会这个途径,但始终因为经济拮据而未能如愿,正当江琴这个梦想屡屡受挫之时,有位朋友带她走访了一家演出公司。公司负责人看了她的演出录像,当即一拍即合,化梦成真。
  她告诉记者,“我现在还有一个心愿,想去寻访邓丽君成长的足迹,到实地体验当年邓丽君的心境。到邓丽君曾经频繁表演过的台湾和香港,去寻访邓丽君的知音,以更好地推动两岸的和平友好。如果可以成为友善的民间大使,我愿意用我的歌声去感动所有的两岸三地同胞。”这个世界上有梦想的人很多,能坚守梦想的人不多,而能去真正执行梦想的人就更少,我们在这里祝她成功。
  
  
  记者:开了三场个人演唱会了,到今天你可以说自己模仿邓丽君有几成相似了呢?
  江琴:我从小就喜欢邓丽君的歌,几乎是听着她的歌长大的。因为喜欢她的那种发声方法,我已经可以把她的那种气息控制,以及上下滑音和拖音、颤音模仿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应该说我模仿她的味道已经有8、9分了,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何况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完全做到十分相似是不太可能的。
  记者:王菲出道的时候也是模仿邓丽君的,和她后来的声线很不同。你觉得她模仿得好么?和你比呢?
  江琴:我从没想过要和任何人去相比到底谁模仿得更像,我只是特别喜欢邓丽君和她那种富有女人味的亲切感,我只会尽我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唱好每一首歌曲。王菲有王菲的特色,不可否认她的个人唱功是一流的,但是她模仿邓丽君却不一定能做到十分的相似。我们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唱腔,这是没法比的。
  记者:其实很多从模仿名人起家的歌手,取得一些成绩之后一般都会开始追求个人风格,毕竟模仿得再好也很难超越别人的成就。模仿么,就是要很像,却不需要更好。你会这样想么?这样想了会有点丧气么?
  江琴:邓丽君是空前绝后的,是永恒的,她所有的歌曲都堪称经典,我只是发自内心地喜欢邓丽君的歌曲,从没想过要去超越她,从这一点来说,我绝对不会有丧气的感觉,而且觉得很幸福。从模仿她的那一刻开始直到现在,我一直陶醉在她的歌声里,所以我会从各个方面尽我最大的努力去达到我所能达到的高度——无限的接近她。
  记者:你前面说你已经可以把邓丽君唱歌的气息控制以及上下滑音和拖音、颤音模仿的惟妙惟肖,这只是因为喜欢她的歌,听得多,就能做到么?还是你为此付出过更多的努力?
  江琴:如果光是因为喜欢她的歌,听得多,当然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虽然从小自读书起家里的那台老式三洋录音机功不可没,但后来为了更好的提高演唱技巧,我又师从上海师大艺术系徐朗教授。于此同时,我从80年代起参加各种演出和各种比赛,从而更加丰富了自己的舞台经验,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自己才有体会。
  记者:最终你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你终于被专业人士承认,在2008年开了自己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对么。 当时是什么心情呢?演唱会上有什么特别难忘的事情么?
  江琴:开首场演唱会时的心情既兴奋同时也有些紧张,毕竟以前参加的那些演出都是综艺节目,没有像这样是专场演唱会,这场演唱会让我圆了自己多年来的一个梦。现场么其实也没有突发什么特别感人的事情,只是觉得整场演出送花的观众很多,让我备受鼓舞。
  记者:那说明观众都被感动了。你最喜欢在演唱会上唱邓丽君的哪一首歌?有什么意义么?
  江琴:我最喜欢唱的是《甜蜜蜜》,这首歌就像她的人一样,那么甜蜜,那么富有亲切感,歌如其人。平时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或者演唱会上压力很大的时候,只要唱起这首歌,我的心情就会舒缓平复,甜蜜快乐。
  记者:作为一个民间起步、独自经营的歌手,你现在其实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你满足么?在未来发展上,还有什么计划么?
  江琴:在未来,我希望能把邓丽君的歌曲唱给所有认识并喜欢邓丽君的人听。只要有机会我希望自己能开更多的演唱会,哪里都可以,因为邓丽君的歌迷遍布所有的华人世界。在这样的理想之下,所有取得的成绩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你喜欢自己“小邓丽君”这个称号么。因为有些艺人特别不喜欢自己被叫做“小某某某”,好像总在别人的影子之下。
  江琴:我很喜欢“小邓丽君”这个称呼,得到这样的称呼让我冥冥中感到与邓丽君有了更深的联系。我愿意在邓丽君的影子之下,我只希望让所有喜欢邓丽君的人能从我身上看到邓丽君的再现。
  记者:看起来你真得很喜欢她,并且有这样知足平和的心态,我们期待看到你站在更高更远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梦。
其他文献
摄 → 祖忠人    颁奖晚会:香飘四海,海纳百川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至今已经花开十八年,作为中国戏剧艺术界的权威奖项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戏剧名家新秀来沪献艺竞技。2007年,共有来自中国11个省市及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的32个剧团、14个剧种、55台剧目、96名演员参评上海白玉兰戏剧奖,充分体现了上海白玉兰戏剧奖的颁奖宗旨,而3位外国演员的入围,尤其是日本国宝级演员坂田藤
期刊
“达人”一词最初出自《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必达人”。如今则是流行于都市的时尚用语,指经过长年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得到某个领域真谛的人,譬如“音乐达人”、“灌水达人”、“恋爱达人”、“博客达人”等等。在潮流人士看来,人群分类不再是男人和女人,而是达人和想成为达人的人。  现在,在我们面前有这样一群“达人”——他们有的斗志昂扬敢闯敢拼是公司的虎将,有的精力旺盛头脑灵光堪
期刊
张俊彪先生的新书《精神与精神性》,分为文学、艺术、审美、哲学、宗教、悟识七个部分,尝试了他过去没有用过的写法。这不是小说,不是散文,这是一部箴言式,或曰语录式的书。他在尽他所能,向公众表明他的观点。翻到第一页,赫然看到标注日期是2001年。原来这本书从准备到出版,已然酝酿了七年,已然经过了七年的沉淀。虽然如此,这本书却不厚,比起作者的《幻化》三部曲可算是一本太薄的书了;然而其中承载的东西,却并不比
期刊
颁奖晚会:香飘四海,海纳百川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至今已经花开十八年,作为中国戏剧艺术界的权威奖项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戏剧名家新秀来沪献艺竞技。2007年,共有来自中国11个省市及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的32个剧团、14个剧种、55台剧目、96名演员参评上海白玉兰戏剧奖,充分体现了上海白玉兰戏剧奖的颁奖宗旨,而3位外国演员的入围,尤其是日本国宝级演员坂田藤十郎获得特殊贡献奖,则清晰
期刊
剧本、散文、长篇小说,王丽萍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字创作多面手。  “王丽萍”这名字太普通了,但更多不熟悉“王丽萍”名字的读者,却对她编剧的《错爱一生》、《保姆》、《婆婆媳妇小姑》、《叫一声妈妈》等热播剧推崇不已,所以媒体和观众更习惯于称她为“金牌编剧”。  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凭借着对人生的敏锐观察与激情,王丽萍在编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08新年伊始,王丽萍悄然转身,回忆十年来的坎坷创作之路
期刊
方毓强   记者、作家、摄影家、旅行家。硕士学位。热衷于研究文史哲经,关注人类学。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注中外文化的交流,提出“有文化,无国界”的思想。访问过欧美亚20余国。发表文字数百万。在多个国家举办个人摄影展。    起因    今年3月9日,山东省政协主席孙淑义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议》的提案,他在发言中披露,在山东济宁市投
期刊
暧昧,可以解释为不清不楚,不明不白,模棱两可,在感情上表现为一种介乎朋友与恋人之间的状态。  暧昧,处处都在博弈,谁先逾越,谁便出局。于是一路相望,一路暗涌,虽不相交,却缠绵悱恻。  当暧昧遭遇爱情,不是想象中的你死我活般的争斗,暧昧,往往只是爱情的保姆,替爱情打扫铺满灰尘的角落,以钟点计时,解约也来得相对容易。但唯一的底线是,你必须分得清:什么是暧昧,什么是坠入爱河。  如果你没有暧昧过,你又怎
期刊
不少文艺青年都有个类似的梦: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看自己喜欢的书,结识有相同阅读品味的朋友,顺带把自己的生存问题解决了。这是理想与现实结合得多么融洽的一个愿景啊!但是这么一条阳光灿烂的路却只是看上去很美。有数据为证,上海整个图书市场共有1000多家书店,每年有100多家书店因经营不善“战死”商场,同时很快又涌现一批“初生牛犊”冲进来争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已属不易,能做到理想不丢,看着销售业
期刊
中国人往往善于在看似无序的过程中做出有序的事,偏重结果而不重形式。而在日本,有句老话,大概意思是“在有序之中求有序,在无序之中不成事”。  在日本,你能感受到整个国家的有序。整个日本社会就像一部机器,运转精准,几乎毫厘不差。日本人与“日本造”一样,一丝不苟,且不知疲倦。    重形式      日本是个非常重视形式的国家,对每个工作都要有一个详细的操作方法,一旦一个操作方法制定出了,一般都必须严格
期刊
早在本世纪初,上海市就提出“做可爱的上海人”,因为“上海人形象”是“上海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上海世博会越来越近,贴在“上海人”身上的“精明不聪明”、“排外”、“重视钱”等标签却依然不见减少。上海人真的那么“顽固不化”吗?最近,上海社科院研究院、心理学博士张结海用实证否认了这一点。他做的上海人形象研究表明:上海人“变”了。      记者:这些年你做了一个上海人形象的实证研究,现在调查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