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前,他在英国组建乐队,是令众多观众尖叫的贝斯手,既酷又拽地出现在不同的音乐节目上,还获邀参观BBC总部;一年后,他完全换了一副模样,略显沧桑的脸孔,甚至有些邋遢的装扮,和团队成员在西藏那曲耕耘认定的种草事业,以解牧民冬天没有牧草过冬的难题。他叫张荣锋,1996年出生在文艺秀丽之地福建厦门,作为种草小分队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直言:“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与种草事业一见倾心
张荣锋出生在商人家庭,从小目睹着父母辛苦拼搏事业,他格外懂事,比同龄人要成熟许多。在他初三的时候,年仅13岁的他已经觉得自己可以独当一面,说服家人申请了英国的高中,希望可以尝试闯荡不一样的生活。“一开始,人生地不熟,既兴奋又恐惧,学了语言后,就逐渐融入了他们的团体,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也许是骨子里商人的基因,他似乎有着天生的冒险精神。读到大学的时候,他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便不顾家人的反对,离开了校园。
在和家人聊天时,他知道了有一群年轻人在西藏尝试将荒地变草原的事情,便来了兴趣。2016年8月,离开校园不到半年,他独自踏上了去往拉萨的路。
通过一番了解,种植的耕地是在比拉萨艰苦许多的那曲地区尼玛县文部乡,三个年轻人在今年4月底成立了西藏桑戈实业有限公司。张荣锋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决定留下来。“将一整片荒地种出来一大片草原,难以想象,但是非常有意义。”
团队主要成员多是留学生,相似的经历,使得彼此之间很快熟悉起来。在英国读书时,从高中阶段起,张荣锋已经开始学习财务方面的知识,大学的时候,也接触了金融方面的知识。因此,张荣锋顺利入职后,主要负责公司的财务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后,他有时间就会到地里,协助种植方面的事情。
公司虽然刚成立半年有余,但是公司的发起人经过前期的调研和考察,以及与当地中科院的接洽,稳扎稳打,在多方的支持和期待下,决心为当地牧民做些事情——种植牧草,解决当地牦牛等动物冬天没有粮食过冬的窘境,而愿意在这片高原极寒之地,花费资金与人力的公司并不多,张荣锋所在的公司最终成为项目落地的少数公司之一。
在中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从国外购置了一批更适于当地气候、土壤的机械设备;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们租用了文部乡7000亩、尼玛镇5000亩的荒地,在今年5月份开始种草,从犁地开始。而种子落入泥土的最初,张荣锋是担心的,“当地的气温很低,我们种植的地点这么高,是很有可能种不出来的,也怕辜负当地政府和牧民们的期待”。尽管张荣锋担心实现不了预期的收成,但依然认真地将每一个细节把关好。内心在打鼓,脚步却没有慌张,总要尽力试试看才知道。
在尼玛县文布乡真正扎根生活,稍有一点超出张荣锋心里的预期,“要比拉萨落后一些,但是都能适应,不觉得有多苦,我们都能待得住”。
因为是做财务工作,张荣锋主要负责核清每一笔账目、报税,以及发放工资等等,所以他经常往返种植的山区与县里,每次单程顺利的话需要6个小时左右。时常在路上奔波对于身体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可想而知,真正在地里干活,给身体带来的负担更时刻挑战身体的极限。
协力绘高原一抹绿色
公司团队的管理层加上张荣锋,一共有4个人,张荣锋是最小的一个。每天9点上班,直到晚上7点半,夕阳斜下、山区开始供电,他们也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伴着短暂而宝贵的光亮——夜里11点停电,经过简单的整理、洗漱,他们躺在营地的帐篷里。山间到夜间,更显冷寂,在煤炭火星的闪烁跳跃中,他们沉沉睡去。
一轉眼,半年多的时间过去,回望最初加入“种草”小分队,张荣锋感叹:“我们的团队虽然年轻,但做事非常严谨,不仅将所有所需物品都配备完整,还在时间上安排得紧凑合理。”这让张荣锋对于当下和未来都感到踏实。
通过团队和中科院的研究,公司从国外顶尖农具公司购进了3台拖拉机、1台播种机、4台犁地机、4台割草机、1台搂草机 以及1台打捆机。“比如播种机,非常适宜当地的种植情况,播种深度可以根据作物进行调节,也会按照颗粒以及颗粒的种类进行精准投放,确保合适的种子密度和深度。“那些机械的零件非常细腻,每次使用完之后都需要专人护理,我们也有专门的仓库来保管机械。”相当水准的机械化耕种在雪域高原上渐渐拉开帷幕。“我们基本都是使用机械完成所有的流程,其他人需要负责把地改良好,因为这块地比较荒,地里面有很多大石头,不搬理的话很容易损坏机器。”张荣锋介绍道。
到施肥的时候,当地藏民的热情和无私给张荣锋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会儿时间挺紧急的,每一环节都环环相扣,我们非常需要当地的羊粪、牛粪等肥料,当地政府知道我们的需求后,立刻帮我们宣传号召。当地人知道后,非常愿意帮助我们,把新的羊粪都卖给我们了,因为他们自己也会种植青稞,那些羊粪不仅仅是肥料,也是他们过冬烧炉子的必需品。”
藏民的热情融于点滴生活之中。在那曲当地,每当他们采购物资的时候,当地的商人都热情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遇到需要帮忙运送货物到乡里的种植营地,村民们也会施以援手。
为了促进当地村民的脱贫致富,公司不仅雇用当地的工人,而且在维护专业机械方面,积极培养当地的机械操作手,逐渐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种植队伍。
9月16日,到了丰收的季节,团队里的每个成员和刚来到那曲时候相比,都沧桑了许多,脸上却都挂着幸福的笑。望着绿油油的牧草长到半人多高,张荣锋的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当地第一次在实际的田地里大规模种出了高质量的牧草,许多牛羊都嗅到了新鲜的草味,竟然冲撞围栏抢着去吃,不管牧民们怎么阻拦,都阻挡不了它们的兴奋和快乐。县委书记和公安干警纷纷出动,经过一番折腾,才将牛羊重新赶了出去。
“这些牧草是非常好吃的,前期中科院在试验田已经做过实验,中科院有养牦牛,有自己的种植基地。通过研究发现,平常吃野草、荒草的牦牛,它们的肉质非常硬,许多人宁愿买黄牛肉,也不买牦牛肉,而我们种出来的牧草可以改善牦牛肉的肉质,无论是解决当地牧民冬季没有牧草帮助牛羊过冬,还是便于后期的销售,都非常有意义。”
张荣锋透露,明年还会继续扩大种植,“今年是第一年,主要是实验,大家都已经配合得很好,相信每年都会不断改善,我们预计五年内种植10万亩,希望种到哪里,就把荒地变成绿地”。
也许在旁人眼中,在苦寒之地种草非常辛苦,远离家人,忍受着寂寞和对身体极限带来的挑战,但在那里的每个青年人都心无旁骛,充满干劲。在公司,有一条标语——“绿起来,富起来”,那是他们的心声,也是他们在青春年华最美的宣誓。
与种草事业一见倾心
张荣锋出生在商人家庭,从小目睹着父母辛苦拼搏事业,他格外懂事,比同龄人要成熟许多。在他初三的时候,年仅13岁的他已经觉得自己可以独当一面,说服家人申请了英国的高中,希望可以尝试闯荡不一样的生活。“一开始,人生地不熟,既兴奋又恐惧,学了语言后,就逐渐融入了他们的团体,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也许是骨子里商人的基因,他似乎有着天生的冒险精神。读到大学的时候,他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便不顾家人的反对,离开了校园。
在和家人聊天时,他知道了有一群年轻人在西藏尝试将荒地变草原的事情,便来了兴趣。2016年8月,离开校园不到半年,他独自踏上了去往拉萨的路。
通过一番了解,种植的耕地是在比拉萨艰苦许多的那曲地区尼玛县文部乡,三个年轻人在今年4月底成立了西藏桑戈实业有限公司。张荣锋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决定留下来。“将一整片荒地种出来一大片草原,难以想象,但是非常有意义。”
团队主要成员多是留学生,相似的经历,使得彼此之间很快熟悉起来。在英国读书时,从高中阶段起,张荣锋已经开始学习财务方面的知识,大学的时候,也接触了金融方面的知识。因此,张荣锋顺利入职后,主要负责公司的财务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后,他有时间就会到地里,协助种植方面的事情。
公司虽然刚成立半年有余,但是公司的发起人经过前期的调研和考察,以及与当地中科院的接洽,稳扎稳打,在多方的支持和期待下,决心为当地牧民做些事情——种植牧草,解决当地牦牛等动物冬天没有粮食过冬的窘境,而愿意在这片高原极寒之地,花费资金与人力的公司并不多,张荣锋所在的公司最终成为项目落地的少数公司之一。
在中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从国外购置了一批更适于当地气候、土壤的机械设备;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们租用了文部乡7000亩、尼玛镇5000亩的荒地,在今年5月份开始种草,从犁地开始。而种子落入泥土的最初,张荣锋是担心的,“当地的气温很低,我们种植的地点这么高,是很有可能种不出来的,也怕辜负当地政府和牧民们的期待”。尽管张荣锋担心实现不了预期的收成,但依然认真地将每一个细节把关好。内心在打鼓,脚步却没有慌张,总要尽力试试看才知道。
在尼玛县文布乡真正扎根生活,稍有一点超出张荣锋心里的预期,“要比拉萨落后一些,但是都能适应,不觉得有多苦,我们都能待得住”。
因为是做财务工作,张荣锋主要负责核清每一笔账目、报税,以及发放工资等等,所以他经常往返种植的山区与县里,每次单程顺利的话需要6个小时左右。时常在路上奔波对于身体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可想而知,真正在地里干活,给身体带来的负担更时刻挑战身体的极限。
协力绘高原一抹绿色
公司团队的管理层加上张荣锋,一共有4个人,张荣锋是最小的一个。每天9点上班,直到晚上7点半,夕阳斜下、山区开始供电,他们也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伴着短暂而宝贵的光亮——夜里11点停电,经过简单的整理、洗漱,他们躺在营地的帐篷里。山间到夜间,更显冷寂,在煤炭火星的闪烁跳跃中,他们沉沉睡去。
一轉眼,半年多的时间过去,回望最初加入“种草”小分队,张荣锋感叹:“我们的团队虽然年轻,但做事非常严谨,不仅将所有所需物品都配备完整,还在时间上安排得紧凑合理。”这让张荣锋对于当下和未来都感到踏实。
通过团队和中科院的研究,公司从国外顶尖农具公司购进了3台拖拉机、1台播种机、4台犁地机、4台割草机、1台搂草机 以及1台打捆机。“比如播种机,非常适宜当地的种植情况,播种深度可以根据作物进行调节,也会按照颗粒以及颗粒的种类进行精准投放,确保合适的种子密度和深度。“那些机械的零件非常细腻,每次使用完之后都需要专人护理,我们也有专门的仓库来保管机械。”相当水准的机械化耕种在雪域高原上渐渐拉开帷幕。“我们基本都是使用机械完成所有的流程,其他人需要负责把地改良好,因为这块地比较荒,地里面有很多大石头,不搬理的话很容易损坏机器。”张荣锋介绍道。
到施肥的时候,当地藏民的热情和无私给张荣锋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会儿时间挺紧急的,每一环节都环环相扣,我们非常需要当地的羊粪、牛粪等肥料,当地政府知道我们的需求后,立刻帮我们宣传号召。当地人知道后,非常愿意帮助我们,把新的羊粪都卖给我们了,因为他们自己也会种植青稞,那些羊粪不仅仅是肥料,也是他们过冬烧炉子的必需品。”
藏民的热情融于点滴生活之中。在那曲当地,每当他们采购物资的时候,当地的商人都热情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遇到需要帮忙运送货物到乡里的种植营地,村民们也会施以援手。
为了促进当地村民的脱贫致富,公司不仅雇用当地的工人,而且在维护专业机械方面,积极培养当地的机械操作手,逐渐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种植队伍。
9月16日,到了丰收的季节,团队里的每个成员和刚来到那曲时候相比,都沧桑了许多,脸上却都挂着幸福的笑。望着绿油油的牧草长到半人多高,张荣锋的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当地第一次在实际的田地里大规模种出了高质量的牧草,许多牛羊都嗅到了新鲜的草味,竟然冲撞围栏抢着去吃,不管牧民们怎么阻拦,都阻挡不了它们的兴奋和快乐。县委书记和公安干警纷纷出动,经过一番折腾,才将牛羊重新赶了出去。
“这些牧草是非常好吃的,前期中科院在试验田已经做过实验,中科院有养牦牛,有自己的种植基地。通过研究发现,平常吃野草、荒草的牦牛,它们的肉质非常硬,许多人宁愿买黄牛肉,也不买牦牛肉,而我们种出来的牧草可以改善牦牛肉的肉质,无论是解决当地牧民冬季没有牧草帮助牛羊过冬,还是便于后期的销售,都非常有意义。”
张荣锋透露,明年还会继续扩大种植,“今年是第一年,主要是实验,大家都已经配合得很好,相信每年都会不断改善,我们预计五年内种植10万亩,希望种到哪里,就把荒地变成绿地”。
也许在旁人眼中,在苦寒之地种草非常辛苦,远离家人,忍受着寂寞和对身体极限带来的挑战,但在那里的每个青年人都心无旁骛,充满干劲。在公司,有一条标语——“绿起来,富起来”,那是他们的心声,也是他们在青春年华最美的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