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对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还面临哪些瓶颈?怎样才能有效防止返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机衔接?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日前,《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
民生周刊:你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主要产生哪些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脱贫工作的关键着力点在哪几个方面?
吴国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今年遭遇的意外的重大公共事件,无疑会对计划的脱贫攻坚工作、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影响程度依持续时间及地区差异而定。大体上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具有以下方面的影响。
第一,影响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和进程。在防控疫情期间采取的限制人员和物资流动措施,会使原来计划的脱贫攻坚工作停止或延缓下来,如部分省(区)计划在春节后开展的2019年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被迫延期,部分脱贫攻坚工程项目,如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扶贫车间等项目,被迫暂停或延期。所有这些都将对脱贫攻坚工作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影响剩余未脱贫扶贫对象的脱贫进程和质量。各地实施的限制人员和物资流动等防控疫情措施,一方面会影响与贫困户增收直接相关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计划项目的正常实施,另一方面还可能影响计划中的解决饮水、教育、健康和住房保障缺口项目和活动的进程与质量。
第三,增大返贫风险和边缘人群陷入贫困的风险。2003年的非典及随后发生的自然灾害曾经导致当年出现了新世纪以来全国贫困人口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增加,其教训值得注意。虽然相比于非典时期,现在我国的扶贫制度、政策和保障措施已全面提升,但依然不可轻视疫情可能产生的返贫和致贫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对返贫最直接的影响,一是来自疫情防控对扶贫对象外出就业的影响,二是来自疫情防控对部分产业扶贫项目的影响,三是来自因将可用的医疗力量主要用于防治新冠肺炎导致健康扶贫的工作滑坡。同样需要关注采取的防控措施产生的次生影响,比如在吸取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教训之后全国人大出台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无疑对于从源头上控制由野生动物销售和消费所产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关决定的执行,也对依赖野生动物饲养和销售脱贫的扶贫对象产生了较大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补救措施或补贴,其中受影响的部分脱贫对象可能有返贫之虞。
疫情发生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有效防控疫情和应对疫情对脱贫攻坚影响的政策与措施,包括《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措施,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分析了包括疫情影响在内的脱贫攻坚形势,提出了在新冠肺炎疫情环境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全面具体措施。接下来脱贫攻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切实落实已经确定的统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有关政策措施,克服疫情所带来的困难,有效有序推进各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及时评估和积极应对可能的返贫风险,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根据各地疫情及其所产生的新的影响,针对影响比较明显的人群和家庭重新摸排情况,及时掌握最新的贫困状况,立即制定解决方案,确保所有扶贫对象都能在年内脱贫。
民生周刊: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成效直接关系到能否如期脱贫,你认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还面临哪些瓶颈,如何解决?
吴国宝:我国现在剩余的未摘帽贫困县基本上都在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主要瓶颈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比如部分地区扶贫对象的饮水安全还不能得到保障,少数扶贫对象还不能迁入易地扶贫安置房内,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收入还达不到脱贫的标准,极少数扶贫对象的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障方面还存在问题。
现在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已经基本到位,去年各地组织力量对包括深度贫困地区在内的扶贫对象脱贫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和排查,并且大都针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制定了具体的解决方案。现在需要做的,一是克服疫情的影响,抓紧落实确定的计划,确保如期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二是要根据各地疫情及其所产生的新的影響,针对影响比较明显的人群和家庭重新摸排情况,及时掌握最新的贫困状况,立即制定解决方案,确保所有扶贫对象都能在年内脱贫。
民生周刊: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直接关系到扶贫质量,怎样才能有效防止返贫?
吴国宝:防止返贫(包括已脱贫建档立卡扶贫对象返贫和非扶贫对象新陷入贫困),在现阶段至少与帮助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同等重要。因为返贫的形成因素复杂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防止返贫比帮助确定的扶贫对象脱贫更困难、更具挑战性。防止返贫有长短两方面的策略。从长期来看,需要建立防止返贫的预防、监测和干预制度,提升脆弱人群抵御和避免返贫的能力、增强其信心。从短期来看,一要高度关注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突发公共事件、家庭意外事件(如疾病、死亡等)对低收入人群和脆弱人群的冲击和影响,目前尤其要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及时监测、评估各种冲击是否会致使群众返贫或致贫,及时为返贫家庭提供必要且有效的帮助,及时将确定返贫而且年内无法自主脱贫的家庭纳入低保,特别需要注意这些措施不能局限于贫困县和扶贫对象,应该包括全国所有农村居民;二是要保持扶贫政策和措施的稳定,坚持“四摘四不摘”,防止政策和措施退出或松动导致的返贫。 民生周刊:在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吴国宝: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是要建立一整套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制度和解决方案,至少应该包括相对贫困状态监测和评估制度、相对贫困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低收入居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机制、脆弱人群风险防患机制,以及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临时救助、救灾等为主的兜底保障机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治理机制等。目前尚处于对这些长效机制的研究和试验阶段,首先,需要从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经验总结方面入手,判断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相对贫困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国内过去40多年扶贫中适用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经验,借鉴发达国家在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其次,要选择部分发达地区开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的试点,并及时总结其经验教训;最后,在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先确定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初步的基本的制度框架和战略思路,再不断地加以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来的。它需要不断地探索、试验、總结和完善。
民生周刊:怎样才能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吴国宝:避免数字脱贫和虚假脱贫,既是精准脱贫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脱贫攻坚结果取信于民的重要基础。减少数字脱贫、虚假脱贫,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一是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精准脱贫的主体责任,使地方政府不敢造假;二是严格执行和实施精准脱贫的标准和程序,减少和避免数字脱贫及虚假脱贫;三是加强媒体、社会组织和扶贫对象等对脱贫过程的社会监督,通过公开脱贫的标准细则、允许扶贫对象申诉等方式做实精准脱贫的社会监督;四是做实做好贫困普查,为精准脱贫最后把关。
民生周刊: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最重大的任务是对标“补短板”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你看来,短板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补上?
吴国宝:所谓“短板”是相对于脱贫攻坚的目标和任务而言的,具体来说就是扶贫对象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上存在的缺口,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扶贫对象存在的短板也会有所差异,其短板形成的原因同样也不相同。大体上说,短板的形成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原因:(1)由于所在地区和家庭原因历史地形成短板;(2)以前扶贫工作方面的因素留下了短板;(3)扶贫对象自身的原因形成短板。不管是具体什么原因形成的短板,到了目前这个阶段,只能主要通过加强扶贫工作来补齐。具体来说,就是要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逐一确定各个扶贫对象脱贫的短板、逐户确定年内补齐短板的具体方案(包括怎么补、资金从哪儿来、谁来落实和实施等)、分级进行挂牌督战。
民生周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机衔接?
吴国宝: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既包括二者思想、理念、战略目标和任务、政策的衔接,也包括组织和领导体系、区域和对象、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衔接。其中思想和理念衔接是实现二者衔接的基础,战略目标和任务的衔接是重点和难点,脱贫攻坚支持和保障政策的延续、有序退出及其与乡村振兴政策之间的有机衔接,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关键;领导和组织体系、农村基层治理制度的衔接,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保障。
根据我们的研究,做好二者的有机衔接,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作为贫困地区现阶段最优先的工作任务,不能在没有高质量脱贫的情况下急于全面展开乡村振兴;二要确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过渡)期,最好把从现在到“十四五”列为衔接期;三是先行先试,分类推进和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四是要合理处理好衔接中脱贫攻坚经验学习与创新的关系,既不能在乡村振兴中简单照搬脱贫攻坚的做法,也不能一切推倒重来;五是要试验和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给予试验一定的灵活政策和容错机制;六是鼓励摘帽县依托脱贫攻坚平台扩面增容、渐进逼近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