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三维路径意蕴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q329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党是领导13多亿人口并且长期执政的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发展也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就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即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三维路径来推动,不断巩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关键词】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三维路径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毫无疑问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丰富新内容。
  
  一维路径: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当代中国,首要的标志和任务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党的建设,特别要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成果指导党的建设。我们党的成立、成长、成熟、“成材”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完成的。毫不夸张的说党的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首当其冲的应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共产党人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重大战略思想,是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建设的坚强思想保证。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成果的指导下党中央历来重视思想建设,把思想建设摆在了党的建设的首要位置,不断靼造政党之魂。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夯实理论之基。同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作为贯穿党的建设的核心和主线。
  面对当前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情、党情、国情。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最重要、最紧迫、最突出的任务就是坚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特别是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是我们党长期执政所必须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深刻阐述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其不仅应该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也必须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中各个关键环节和全部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真正树立围绕科学发展抓党建的思想,在领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统筹兼顾推进党的建设自身实现科学发展,以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党建,两手抓,两手都硬的行动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从人治向法治、从管理向服务、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满腔热忱、饱含深情地为党员、干部和人才服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地做到“权为民为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心所谋,福为民所造”;真正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党建工作理念,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我们要在加强实践探索的同时,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任务,加强党建理论研究和创新,努力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和运用党领导入民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执掌政权的客观规律,科学运用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为党的建设新的实践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使执政党建设不断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二维路径: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网上和网下激烈交织与较量,文化之间交流交融交锋,形势迫切需要对党的建设的方法进行改革。坚持科学的方法,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把握的精髓和关键。要坚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三维路径: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保证。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自身生机活力的关键环节和治本之策。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睹住制度漏洞,推进制度创新,确保制度落实。努力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课题。《决定》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针对当前党的建设的实际需要,在推进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的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上迈出了新步伐。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不断巩固人民的社会主人翁地位,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入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入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要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尊重党员在党内事务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倡导和鼓励党员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营造更加宽松的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使那些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注重民生、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班人。建立健全干部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培养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我劝天公重拌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谨防出现“年龄一刀切”、“学历一刀切”真正做到对优秀者重用,对有潜力者培养,对落后者鞭策,不断增强干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的能力。扎实推进“强基工程”,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坚持党要管学、从严治党,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只有制度设计科学、制度运作科学,才能把制度力转化为生命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扎实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其他文献
初中课改在我市实施近七年了,从课程实施情况来看,还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只从初中语文略读课方面做点粗浅的分析,以引起同仁重视。   不能令人满意,不是教材问题,不是学生问题,而是教师的教法问题。人教版教材明确分为“精读课”和“略读课”两大类(93年前叫“讲读课”、“自读课”;93年至2002年叫“教读课”、“课内自读课”、和“课外自读课”),“精读课”是在“三维目标”的前提下重在教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
为培养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新题型——数学应用题成为每年数学高考的一道“大菜”,从简单的贺卡分配问题到复杂的价格问题、人口耕地粮食问题、全程运输成本问题、污水处理的质量分析问题、带钢冷轧减薄问题、西红柿的种植与成本问题等,每年都会有新的突破,试题在“稳定,调整,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应用题的考查力度。解答应用题既有方法上的综合性,又有能力上的灵活性要求,需要考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分析。综观对高考
村小校园文化是村小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村小校园的知识、思想、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习惯、环境、建筑等,狭义的村小校园文化指校园内的精神财富,即校园的知识、思想、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习惯。    一、村小校园文化的特性    1 村小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村小校园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稳定区域。村小校园活动也主要局限于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两个大的活动内容,校园文化的主体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活动的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情感意识,创设平等、和谐、尊重、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才能使学生的心态得到开放,享受理解,使学生在与老师的交互中,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得到自我实现。    一、树立情感意识,
在我们欢庆“普九”成果,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同时,绝对不可以无视农村普通高中普遍存在的“暗流”——对物理、化学、生物学学科的畏惧心理,以致在情感上对理、化、生,特别是生物学学科所产生的排斥,使学生谈“理综而色变”,敬而远之,直接导致了文理分科时比例出现1:1的反常现象,令农村高中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上面临着严峻的思考与挑战。    1、背景:尴尬的现实    1.1 升学观:“三大学科论”  九年义
习惯是指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早就认识到了习惯的重要性,十分重视对下一代良好习惯的培养。我国古代儿童识字的启蒙读本《三字经》的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的“性相近”是指人的本性也就是遗传素质是比较接近的;“习相远”是指人的习性也就是后天培养的习惯相差得很远了。说明人与人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习惯的不同上。  我国当代著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
[摘 要]在人类的活动中,离不开美妙的音乐,音乐能引起人的瑕思,能使人产生共鸣,更能激起人的情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  [关键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入手;知识    初中音乐教学要精心设计好各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学;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实践,从而爱学;融入多元文化,既丰富学生
【摘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生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国家教育部对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提出新的课程目标,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让学生学有價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观点。在广大农村,传统的应试教育沿袭了几十年,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农村广大的一线教师大胆的尝试新的教学法,有条件的还应到比较发达的地区去听特级教师的优质课和观摩课,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