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源远流长,而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他的思想更是影响着其后的思想进步与社会发展,特别是其思想理念中的和谐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和谐思想是孔子思想中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于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特别是当2l世纪我们面临诸多矛盾与困惑的时候,面对诸多问题无从下手之时,其和谐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冲突和危机带来了一线曙光。
一 孔子和谐思想的源起
任何一种思想的源起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环境,是思想家对自己所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认知与反思的结果,孔子和谐思想既反映孔子所在时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现状,同时他的和谐思想也是其对当时社会问题深刻反思、认识的产物。
(一)孔子和谐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孔子和谐思想源于其对生活的感知,源于其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痛苦反思。孔子生活于春秋末年。那时旧的奴隶制度已经濒于解体,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并没有建立起来。社会的政治形势也发生剧烈的变化,是一个礼乐崩坏、诸候争霸的时代,群雄忙于争取天下。作为天下之主的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威而受诸候的控制,各个诸候国家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淳朴的社会风气与习俗都发展了巨大的变化。这种现状引发了有识之士的忧虑,在自己受到时代变迁影响的同时,也期待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孔子作为其代表者以悲天悯人的胸怀试图寻找到解决时代问题与矛盾的良方。
通过研究孔子的思想历史来源、大环境对其思想的深远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孔子的思想产生于一个战乱纷起的动荡年代,他的思想的出发点就是针对时代的乱像,把整个社会重新纳入到和谐、有秩序的状态之中,建设一个理想中的社会。其中,孔子的和谐思想在产生之后的几千年中,已经给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谐思想影响十分深远。
孔子生活的鲁国受周文化影响很深,是当时周王朝东部各国文化的中心。贵和意识在周前就已经出现,在我国所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多有记载,《易经》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及利贞”。意思是人从变化的天道那里秉受了或刚或柔性格,或贵或贱的命,但必须保持“和”的状态。西周末年到春秋前期的很多思想家也提出了自已的“和”概念与“和”思想。所以,孔子和谐思想必然受到周以来传统观念的影响。但孔子并没有局限于周礼的思想框架之内,而是针对西周的社会现实,对周礼进行了必要的“损益”,提出了注重和谐的思想,以及富民、教民、安民、使民等一系列具体的主张。
(二)孔子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
孔子的和谐思想有着厚重的理论基础与渊源,是孔子对前人思想理论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是中国古代“和”思想的总结。在中国古代思想理论中“和”的意识起源较早,在我国出土的甲骨文中都有“和”字。“和”指人与人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中。《易经·坤卦》云:“厚德载物”、“含弘光大”,即主张宽容和谐,体现的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在孔子之前,我国很多思想家都有关于“和”思想的论述,孔子也正是在继承前人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加以升华与提炼,最终形成了其和谐思想。
二 孔子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每一个历史时期。然而,对和谐的追求也是几千年来人类共同的愿望,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在孔子的著述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特别是在《论语》一书中。
(一)和而不同是其和谐思想的本质特征
《尚书·尧典》中所说的“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就是这个意思。其原义是说,要让不同的音韵音律,各归其位,各依其序,各展其长,惟其如此,方可奏出天籁之音。音乐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有“不同”才有“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可以有矛盾,但能够在一定道德规范和原则之下达到统一与和谐,而反对没有任何差别的雷同。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命题,揭示了和谐理念的本质。和而不同就是指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平衡、调和与渗透等关系,寻找出事物的最佳状况。和而不同反映了事物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观点与规律,又揭示了事物和谐统一与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有承认“不同”,尊重“不同”,然后才可以追求“和谐”。和谐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在于“同”,而在于“和”,和谐的本质是“和而不同”。
(二)普遍和谐的思想
实现普遍和谐即人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孔子崇尚中道,注重和而不同,要求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把握适应原则的同时,承认矛盾的存在,并且正确地对待和处理矛盾,从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运行。为实现普遍的和谐必须从人的身心和谐起步,实现这一理想的目标是人的身心和谐与发展。
人的身心和谐实际是人对自已更高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尊重人的生命与道德,达到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外物的良性共处,达成两方的和谐发展。孔子同时也认为,在理想世界中要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必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为达成这一目标,必须用“仁”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达成整个社会的和谐融洽。为讲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道之以德,求之以礼”,用仁和礼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孔子的和谐思想中,仁和礼是调整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失去动仁义道德,社会就失去和平,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也就无法实现。
孔子和谐思想是儒家和谐思想的集大成者,和为贵,和合达道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人格思想,对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孔子和谐思想中的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合众为一等理论核心,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与融合,使来自不同地域与文化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和谐思想促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稳定统治,巩固政治秩序,促进社会的平衡发展。和谐思想更是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正确处理小我与大社会的关系,以小我换取社会整体的安定,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与群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局面,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沧桑,却屹立不倒。诸多仁人志士更是在这一思想的感染下,牺牲小我而达成大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产生了无数毁家纾难、舍身报国的英雄豪杰,失去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三 孔子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
研究孔子和谐思想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突出的矛盾,付出 了极高的代价。突出体现在社会的物质层面获得巨大的进步,人类的财富不断扩张的同时,人类与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之间,社会内部不同阶层之间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极大地爆发出来,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利益分配的不平衡,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过度地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体自由思想和由此衍生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而在传统上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是重“义”的思想,强调“义”与“利”的和谐,在物质财富得到充实的同时实现与社会的协调共处,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了“义”与“利”的重大矛盾。进入到21世纪以来,人类在物质方面极大丰富的同时,在精神领域和思维空间中却极度贫乏,人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精神虚无,个人、团体和社会的发展失去目标,社会急需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而孔子的和谐思想无疑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
我们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不同社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错误定位,物质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极度丑化,以物质层面的标准建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极度缺乏对于人类自已精神领域的关怀。自公元1500年以西方世界所主导的资本主义体系从西欧扩展到全球,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接受了西方的社会思潮、发展理念,接受那种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的思想,以及“绝对的自由主义”思维方式,过度强调人类单方的发展,过度强调少数人的利益,求利而放弃对义的追求。人类社会在面临科技高度发展的同时,却缺少对于人类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必然导致未来发展方向的迷失。
而孔子的和谐思想给这一切的解决带来了希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孔子的思想纳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重视社会的精神层面的发展,孔子的和谐思想将给我们予以支撑。孔子和谐思想中特别重视整体和谐的意义,当前,促进社会和谐,就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就要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就要在全社会弘扬诚信友爱之风,使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局面。
总之,在过去的数千年历史演进中,孔子和谐思想曾孕育出了我们追求和谐的民族美德,在人类走新千年的征途上,和谐思想仍将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给我们以精神的抚慰与寄托。让我们用这伟大的思想财富共同发展和建设我们未来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一 孔子和谐思想的源起
任何一种思想的源起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环境,是思想家对自己所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认知与反思的结果,孔子和谐思想既反映孔子所在时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现状,同时他的和谐思想也是其对当时社会问题深刻反思、认识的产物。
(一)孔子和谐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孔子和谐思想源于其对生活的感知,源于其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痛苦反思。孔子生活于春秋末年。那时旧的奴隶制度已经濒于解体,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并没有建立起来。社会的政治形势也发生剧烈的变化,是一个礼乐崩坏、诸候争霸的时代,群雄忙于争取天下。作为天下之主的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威而受诸候的控制,各个诸候国家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淳朴的社会风气与习俗都发展了巨大的变化。这种现状引发了有识之士的忧虑,在自己受到时代变迁影响的同时,也期待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孔子作为其代表者以悲天悯人的胸怀试图寻找到解决时代问题与矛盾的良方。
通过研究孔子的思想历史来源、大环境对其思想的深远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孔子的思想产生于一个战乱纷起的动荡年代,他的思想的出发点就是针对时代的乱像,把整个社会重新纳入到和谐、有秩序的状态之中,建设一个理想中的社会。其中,孔子的和谐思想在产生之后的几千年中,已经给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谐思想影响十分深远。
孔子生活的鲁国受周文化影响很深,是当时周王朝东部各国文化的中心。贵和意识在周前就已经出现,在我国所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多有记载,《易经》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及利贞”。意思是人从变化的天道那里秉受了或刚或柔性格,或贵或贱的命,但必须保持“和”的状态。西周末年到春秋前期的很多思想家也提出了自已的“和”概念与“和”思想。所以,孔子和谐思想必然受到周以来传统观念的影响。但孔子并没有局限于周礼的思想框架之内,而是针对西周的社会现实,对周礼进行了必要的“损益”,提出了注重和谐的思想,以及富民、教民、安民、使民等一系列具体的主张。
(二)孔子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
孔子的和谐思想有着厚重的理论基础与渊源,是孔子对前人思想理论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是中国古代“和”思想的总结。在中国古代思想理论中“和”的意识起源较早,在我国出土的甲骨文中都有“和”字。“和”指人与人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中。《易经·坤卦》云:“厚德载物”、“含弘光大”,即主张宽容和谐,体现的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在孔子之前,我国很多思想家都有关于“和”思想的论述,孔子也正是在继承前人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加以升华与提炼,最终形成了其和谐思想。
二 孔子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每一个历史时期。然而,对和谐的追求也是几千年来人类共同的愿望,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在孔子的著述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特别是在《论语》一书中。
(一)和而不同是其和谐思想的本质特征
《尚书·尧典》中所说的“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就是这个意思。其原义是说,要让不同的音韵音律,各归其位,各依其序,各展其长,惟其如此,方可奏出天籁之音。音乐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有“不同”才有“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可以有矛盾,但能够在一定道德规范和原则之下达到统一与和谐,而反对没有任何差别的雷同。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命题,揭示了和谐理念的本质。和而不同就是指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平衡、调和与渗透等关系,寻找出事物的最佳状况。和而不同反映了事物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观点与规律,又揭示了事物和谐统一与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有承认“不同”,尊重“不同”,然后才可以追求“和谐”。和谐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在于“同”,而在于“和”,和谐的本质是“和而不同”。
(二)普遍和谐的思想
实现普遍和谐即人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孔子崇尚中道,注重和而不同,要求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把握适应原则的同时,承认矛盾的存在,并且正确地对待和处理矛盾,从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运行。为实现普遍的和谐必须从人的身心和谐起步,实现这一理想的目标是人的身心和谐与发展。
人的身心和谐实际是人对自已更高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尊重人的生命与道德,达到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外物的良性共处,达成两方的和谐发展。孔子同时也认为,在理想世界中要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必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为达成这一目标,必须用“仁”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达成整个社会的和谐融洽。为讲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道之以德,求之以礼”,用仁和礼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孔子的和谐思想中,仁和礼是调整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失去动仁义道德,社会就失去和平,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也就无法实现。
孔子和谐思想是儒家和谐思想的集大成者,和为贵,和合达道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人格思想,对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孔子和谐思想中的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合众为一等理论核心,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与融合,使来自不同地域与文化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和谐思想促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稳定统治,巩固政治秩序,促进社会的平衡发展。和谐思想更是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正确处理小我与大社会的关系,以小我换取社会整体的安定,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与群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局面,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沧桑,却屹立不倒。诸多仁人志士更是在这一思想的感染下,牺牲小我而达成大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产生了无数毁家纾难、舍身报国的英雄豪杰,失去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三 孔子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
研究孔子和谐思想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突出的矛盾,付出 了极高的代价。突出体现在社会的物质层面获得巨大的进步,人类的财富不断扩张的同时,人类与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之间,社会内部不同阶层之间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极大地爆发出来,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利益分配的不平衡,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过度地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体自由思想和由此衍生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而在传统上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是重“义”的思想,强调“义”与“利”的和谐,在物质财富得到充实的同时实现与社会的协调共处,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了“义”与“利”的重大矛盾。进入到21世纪以来,人类在物质方面极大丰富的同时,在精神领域和思维空间中却极度贫乏,人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精神虚无,个人、团体和社会的发展失去目标,社会急需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而孔子的和谐思想无疑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
我们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不同社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错误定位,物质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极度丑化,以物质层面的标准建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极度缺乏对于人类自已精神领域的关怀。自公元1500年以西方世界所主导的资本主义体系从西欧扩展到全球,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接受了西方的社会思潮、发展理念,接受那种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的思想,以及“绝对的自由主义”思维方式,过度强调人类单方的发展,过度强调少数人的利益,求利而放弃对义的追求。人类社会在面临科技高度发展的同时,却缺少对于人类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必然导致未来发展方向的迷失。
而孔子的和谐思想给这一切的解决带来了希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孔子的思想纳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重视社会的精神层面的发展,孔子的和谐思想将给我们予以支撑。孔子和谐思想中特别重视整体和谐的意义,当前,促进社会和谐,就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就要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就要在全社会弘扬诚信友爱之风,使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局面。
总之,在过去的数千年历史演进中,孔子和谐思想曾孕育出了我们追求和谐的民族美德,在人类走新千年的征途上,和谐思想仍将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给我们以精神的抚慰与寄托。让我们用这伟大的思想财富共同发展和建设我们未来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