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经济学家”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mail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关于城镇化的讨论中,经济学家有几个不靠谱的观点。
  第一个不靠谱观点:“考虑到国家的现状,不是每个群体都具有话语权,政策优惠方面要尽可能偏向于原来的农业人口、非城镇人口。”
  ——这个主张没错,理应如此。可这是社会保障问题,是整个国家的公共福利政策,与城市何干?没有城镇化,政府就不做社会保障了?就不提供公众社会福利吗?
  第二个不靠谱观点:“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一些特大城市开始出台诸如限制外来人口购房、买车、关闭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各种政策,试图以此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人口管理的压力。很多人打着城市承载力有限,因而只能容纳多少人的旗号,反对更多的外来人口进入城市。资源的分配是按照城市的行政等级来决定,所谓特大城市可利用行政手段获取资源,必然伴随着人口要素的流入。”
  ——这个观点也令人深感困惑,这明明是个土地经济的问题,是政府改革和转型的问题,主角是各级政府,与城市何干?
  第三个不靠谱观点:“近些年,土地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发展依赖于低价征用土地,政府利用土地出让金收益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开发商则获取土地增值收益,获取巨额利润,而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不能平等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土地出让金制度加剧了政府的短期行为,导致城市用地的粗放利用,并加剧了征地的社会矛盾。”
  ——很显然,这就更是政府改革和转型的问题了,没有城镇化,政府就不改革了吗?
  第四个不靠谱观点:“户籍改革是中国政府未来推进城镇化的重点。”
  ——可问题是,这是典型的制度设计问题,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又与城市何干?
  一大堆的问题,随处可见的问题,似乎是在一夜之间都成了城市的问题。
  其实,这些经济学家所犯的错误很简单。他们混淆了界限,他们所言的东西,与城市本质上没有什么关系,都是宏观领域的改革,都是政府所要进行的改革,而且很多都是早就该做的事情,不应由城市来承担责任。
  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是城市,而城市是空間,城市是产业,城市是社会。
  空间的领域,建筑师和规划师应该说话,但现在他们的声音极其微弱。
  产业是经济,应该由经济学家说话,但他们很少说产业,说得更多的是宏观政策。
  社会的领域,这个更复杂,一般来说那是社会学家的领地,他们的声音几乎微乎其微,即使说了也被当作是公知,弃之一旁。
  至于城市和城市研究,因为城市涉及到空间、产业、社会三个领域,所以城市研究学者最起码也应该能熟练地讲讲建筑语言、规划语言、经济学语言和社会学语言,否则各说各的话,城市研究怎么研究?
  (作者系安邦集团创始合伙人、首席研究员)
其他文献
希腊的病,多少钱才治得好?希腊的债务问题就像一场列车相撞的精彩剧集,只不过是以慢动作的方式展现存我们眼前:这边的列车叫“非理性预期”。
“揪心”,A股投资者的2011年记忆不外如此。
2013年1—5月99辆汽车的总销量,令日本三菱汽车颜面扫地,这家跨国公司不得不于7月宣布撤离韩国市场。  “走麦城”何止是以顽强著称的日本汽车企业,零售、IT等行业,退出韩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名单还在增加,他们同样感觉到“韩”气逼人。  “身土不二”的韩国消费者  “支持国货是韩国人的普遍消费观,外来的企业进入韩国市场的第一道门槛,就是他们发现根本撬不动韩国人的钱袋子。”韩国学者郑光源告诉《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