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16岁男孩,10天前诊断为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近来黄疸和木纳进行性加重入院.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49 g/L,总白细胞计数34×109,血小板计数296×109/L.外周血片显示成白红细胞增多、明显的中性白细胞噬红细胞现象(见图1).在C3d/C3b存在时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在IgG存在时为阴性.血清与患者自身红细胞呈全凝集反应,37C凝集素效价为32,4 C不发生反应,血清与5 mmol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16岁男孩,10天前诊断为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近来黄疸和木纳进行性加重入院.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49 g/L,总白细胞计数34×109,血小板计数296×109/L.外周血片显示成白红细胞增多、明显的中性白细胞噬红细胞现象(见图1).在C3d/C3b存在时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在IgG存在时为阴性.血清与患者自身红细胞呈全凝集反应,37C凝集素效价为32,4 C不发生反应,血清与5 mmol/L DTT孵育后反应消失.虽然在多-兰二氏试验试管中含有病人血清和37 C孵育时发现轻微溶血,但未显示双相溶血素.EB病毒嗜异细胞抗体试验阳性.患者接受红细胞输注、内固醇激素、大剂量静注IgG、血浆置换和美罗华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其他文献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感染是移植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移植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近年来预防措施的加强、非清髓性移植的开展、诊断技术的不断创新、新的有效抗生素应用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感染发生率及严重感染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新的移植技术的开展,如半相合及无关供者HSCT、CD34+干细胞移植等,以及高强度免疫
目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中孕引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米非司酮200mg分2天口服,第3天予米索前列醇200ug置阴道穹窿,对照组作利凡诺羊膜腔穿刺引产.结果:观察组宫缩至
肝门胆管癌因肿瘤发生部位的解剖有门静脉、肝动脉和肝门板等重要脏器,同时其生物学特性具有局部浸润性生长和跳跃性生长特点,向上极易侵犯肝脏和重大血管,致使手术切除的难度明显增加.近年来,随着肝切除技术及血管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联合肝脏和血管切除使得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根治性切除率明显提高.最近国外文献[1-3]报道根治性切除率已达34.8%(16%~64%),国内报道[4]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后5年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急、慢性白血病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HLA配型技术的进步,新型免疫抑制剂的采用,减低移植预处理剂量/非清髓移植等预处理方法的改进,以及对各类感染等并发症防治手段的增加,移植相关并发症和移植相关死亡率(TRM)明显下降,急性白血病缓解期行allo-HSCT后和3~5年生存率达到50%~70%,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移植后的3~5年生存率达到60%
出血性膀胱炎(hemorrhagic cystitis,HC)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已报道的发病率从5%~40%不等,平均在20%左右.发生时间一般为移植后16~95天,67%发生在移植后第1月[1].临床表现轻重不同,后期会出现尿路梗阻,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多因素损伤膀胱移行上皮和血管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目前在HC的病原学检测以及治疗方面已有较大进展。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胆总管探查术中放置T管是一种引流感染的胆汁,减轻胆道压力,防止胆汁渗漏和胆管狭窄,也利于取净胆管内残余结石的常用方法.但T管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时有发生,国外发病率为0.8%,国内发病率为0.97%~5.6%[1],若治疗不当,可致患者死亡.2000年6月-2012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拔除T管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患者6例,现报道如下,并就其原因与管控措施进行探讨。
我院新生儿科自1998年以来,应用酚妥拉明联合大黄治疗新生儿腹胀22例,并设对照组12例进行治疗比较,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rn1 资料与方法rn1. 1一般资料本组为1998年3月~2000年
胆管及胰腺的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或黏液腺癌(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属于胆胰肿瘤的少见类型[1].以分泌大量黏液、引起胆管或者胰管扩张为主要特征,由此可以并发阻塞性黄疸、急慢性胰腺炎.发生于胆管内者,也有临床学者称之为黏胆症.由于以往对本病认识不多,报道甚少[2-5].随着诊疗手段的提高,此类病例报道逐年增加.现报道1例同时合并胆管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