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已推行了多年,但广大山区小学应试教育仍普遍存在,当务之急是:加强领导,转变观念;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与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地制宜,注重实效。
关键词:山区小学;素质教育
一、加强领导,转变观念,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德保县是一个典型的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这里,大山延绵,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和文化发展历来落后,绝大多数的小学都是建在大山里,全县4000多名教师长年生活在“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的艰苦山区,不得不过着“两耳不闻山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日子,除了学校负责人偶尔出来开会以外,其他的教职员工几乎没有参加任何一种学习和培训活动,或外出参观考察的机会。对素质教育和新的教学观念,他们只是从继续教育教材中了解到一些表皮的东西,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工作也是只管卖书不抓培训,学校对这方面的工作也未作严格要求。因此,教师们也顺其自然,“前人兴,后人跟”,依然沿着应试教育的路子往下走。
二、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也曾经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可见,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形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要培养边远落后地区学校的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意识是支配人们从事和完成某项活动的精神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其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合理协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让其在宽松的氛围中尽情探讨、交流、享受每一次成功的乐趣。其次,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質。因为素质是完成相应活动的前提条件。有了文化素质这一前提,才能完成阅读、写作等一系列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创新成果之所以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青少年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同样要加强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学习,结合实际改变陈旧的育人模式,从教学环境这个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去渗透进行。教法上:教师应始终从自身的主导地位出发,多使用“探讨式”和“启发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法上,要进行选择性指导,从原来的“接受型”学习全面向“发现型”学习转变,避免扼杀学生的个性思想和探索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同志早在《实践论》中便指出:“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同样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其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信心和勇气,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励其对自身的禀赋和潜能进行充分的开发,完善个性,以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实践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与探讨,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既实现自身价值,又可服务于社会。
三、建立与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这是实施好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的学校普遍仍然在搞应试教育,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是当地教育部门在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估时,依然把教学质量(即学生的考试成绩)摆在第一位。二是家长、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然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主,不作全面的了解,认为分数高的班教师的工作就干得好,分数低的就干不好,并以此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和晋升的主要依据,有的地方甚至当作唯一依据。三是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与学生间的自评互评等同样以其考试分数来评定一个学生的优劣。这一系列的原因,一方面导致教学评价指标单一,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评价缺乏全面性、公开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则促使教师们为了“明哲保身”而不得不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来搞应试教育,以满足“现实”与政治的需要。因此,如果不彻底根除过去那种弊端重重的评价方式,要想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施素质教育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建立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首先要从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入手,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多形式的方法,转移评价重心,建立新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校改变对教师的单一评价,以无声的力量来激励教师自觉去实施素质教育。也只有这样,在边远山区的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地得以实施。
四、素质教育应地制宜,注重实效
由于素质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教学体系,目前各地学校仍在摸索和实践阶段,仍无成功的现成的方法和经验可借鉴。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各学校各班级的实际来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决不可盲目照搬别人的做法和经验。对此,我们是有过教训的,例如有的边远教学点,不顾自己条件的限制教师又急于求成,便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结果使素质教育走入了误区和死胡同。具体表现为:
其一,学校对素质教育缺乏本质认识,狭隘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会唱歌跳舞、书法、绘画等某一方面的特长,因而学校大办“兴趣小组”,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文艺体育等某些特长上,相反不重视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最终造成了教学质量大滑坡。其二,教师对新的教育思想理解和掌握得不深不透,教学方法公式化。笔者所在的学校(乡中心小学)的部分教师在外面学习回来后,盲目随从,别人上课怎么导入怎么结束,他也怎么导入怎么结束,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城市教师的那种上课方式。往往把学生弄得莫名其妙,不知所措。三是不结合地区条件,盲目使用新花样,使教学脱离实际。有一所学校,一个教师为了播放一分钟的图片,使新课导入更直观,居然请四位教师从距离学校几公里远的家中搬来电视机,结果还弄得学生的大脑一片空白,教师累了,学生却一无所获。象这种盲目按别人的方式方法实施素质教育的例子,我们应当避免。
素质教育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我们作为农村的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做好自身内因的转变,对教学进行总结与实践,才能探索出具有特色的、适应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新方法,从而达到实施好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德保县朴圩中心校)
关键词:山区小学;素质教育
一、加强领导,转变观念,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德保县是一个典型的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这里,大山延绵,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和文化发展历来落后,绝大多数的小学都是建在大山里,全县4000多名教师长年生活在“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的艰苦山区,不得不过着“两耳不闻山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日子,除了学校负责人偶尔出来开会以外,其他的教职员工几乎没有参加任何一种学习和培训活动,或外出参观考察的机会。对素质教育和新的教学观念,他们只是从继续教育教材中了解到一些表皮的东西,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工作也是只管卖书不抓培训,学校对这方面的工作也未作严格要求。因此,教师们也顺其自然,“前人兴,后人跟”,依然沿着应试教育的路子往下走。
二、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也曾经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可见,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形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要培养边远落后地区学校的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意识是支配人们从事和完成某项活动的精神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其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合理协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让其在宽松的氛围中尽情探讨、交流、享受每一次成功的乐趣。其次,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質。因为素质是完成相应活动的前提条件。有了文化素质这一前提,才能完成阅读、写作等一系列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创新成果之所以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青少年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同样要加强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学习,结合实际改变陈旧的育人模式,从教学环境这个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去渗透进行。教法上:教师应始终从自身的主导地位出发,多使用“探讨式”和“启发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法上,要进行选择性指导,从原来的“接受型”学习全面向“发现型”学习转变,避免扼杀学生的个性思想和探索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同志早在《实践论》中便指出:“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同样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其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信心和勇气,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励其对自身的禀赋和潜能进行充分的开发,完善个性,以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实践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与探讨,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既实现自身价值,又可服务于社会。
三、建立与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这是实施好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的学校普遍仍然在搞应试教育,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是当地教育部门在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估时,依然把教学质量(即学生的考试成绩)摆在第一位。二是家长、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然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主,不作全面的了解,认为分数高的班教师的工作就干得好,分数低的就干不好,并以此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和晋升的主要依据,有的地方甚至当作唯一依据。三是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与学生间的自评互评等同样以其考试分数来评定一个学生的优劣。这一系列的原因,一方面导致教学评价指标单一,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评价缺乏全面性、公开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则促使教师们为了“明哲保身”而不得不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来搞应试教育,以满足“现实”与政治的需要。因此,如果不彻底根除过去那种弊端重重的评价方式,要想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施素质教育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建立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首先要从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入手,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多形式的方法,转移评价重心,建立新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校改变对教师的单一评价,以无声的力量来激励教师自觉去实施素质教育。也只有这样,在边远山区的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地得以实施。
四、素质教育应地制宜,注重实效
由于素质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教学体系,目前各地学校仍在摸索和实践阶段,仍无成功的现成的方法和经验可借鉴。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各学校各班级的实际来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决不可盲目照搬别人的做法和经验。对此,我们是有过教训的,例如有的边远教学点,不顾自己条件的限制教师又急于求成,便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结果使素质教育走入了误区和死胡同。具体表现为:
其一,学校对素质教育缺乏本质认识,狭隘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会唱歌跳舞、书法、绘画等某一方面的特长,因而学校大办“兴趣小组”,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文艺体育等某些特长上,相反不重视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最终造成了教学质量大滑坡。其二,教师对新的教育思想理解和掌握得不深不透,教学方法公式化。笔者所在的学校(乡中心小学)的部分教师在外面学习回来后,盲目随从,别人上课怎么导入怎么结束,他也怎么导入怎么结束,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城市教师的那种上课方式。往往把学生弄得莫名其妙,不知所措。三是不结合地区条件,盲目使用新花样,使教学脱离实际。有一所学校,一个教师为了播放一分钟的图片,使新课导入更直观,居然请四位教师从距离学校几公里远的家中搬来电视机,结果还弄得学生的大脑一片空白,教师累了,学生却一无所获。象这种盲目按别人的方式方法实施素质教育的例子,我们应当避免。
素质教育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我们作为农村的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做好自身内因的转变,对教学进行总结与实践,才能探索出具有特色的、适应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新方法,从而达到实施好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德保县朴圩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