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解与绿色发展的思考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fe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年度调研课题SKL—2015—48 《习近平系列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自人类出现以来,人类就把自身同自然界逐渐区分开来,并尝试在实践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初和谐到对立与紧张,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考验,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解我们才能防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类社会环境的生存状态,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關键词:人与自然;和解;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
  一、人与自然和解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生产力,为和解奠定物质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解”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其一,“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果人们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的时候,人们就不可能思考自然状况对人们的影响,不会产生人与自然和解的生态文明意识。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才能保证人与自然和解的实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二,生产力是标志人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能力的范畴。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的决定条件。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能力。在和解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社会制度以及良好的环境,这些都需要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其三,解决社会对自然资源无限需要和自然界供给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需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发展替代性原材料的生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同时可供人们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存量又是不均衡的,有些资源相对贫乏。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生产替代性原材料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科学技术越是先进,生产同一数量的产品的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就越少,从而所耗费的自然资源也就越少。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和解提供政治保障
  在现实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以及人对自然的利用与保护形式、内容和范围等,都要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虽然资本主义相对它所处的特定时期有解放生产力的作用,具有比前一种社会制度相对的和谐性。但是“当今西方社会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唯利是图的本性使人们把自然界当作谁也不用负责任的‘公地’,拼命地开发,贪婪的利用和索取,从未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与再生能力”,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疏离。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巫师那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属于剥削与压迫性质的社会制度,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自然与人的发展的桎梏,最终会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前提下,这些问题是不能消除的,并提出了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建设共产主义社会、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关系的远大目标。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只有非剥削性质的社会制度,才能为人与自然的和解提供更大的空间,才可能建立一种真正意义的社会和谐。马克思提出了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的根本途径即只有到了公有制占主导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为和解提供精神动力
  思想决定行动。人们只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平衡协调的和谐发展。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存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的生态系统,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沐浴。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的时候,同时也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要积极开展广泛而深度的生态环境教育,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开始,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原理,使人类与大自然平衡协调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关联、彼此互动的,而处于主导者方面的,是有意识、有理性的人类,理应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承担更多一些的责任和义务。在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人过分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主动性力量,忽视了主体必须受客体的制约和限制这种受动性。这种片面认识导致人类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以征服、主宰自然为己任,把物质需求和利益需要作为人类实践活动追求的唯一目标,只注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忽视了人对自然应负的责任。因此,提高实践主体的生态环境素质,对人的基本要求就在于更加“善意地”和人性化地对待自然界,特别是要善意地对待有感觉、有趋利避害欲求本能的非人类生命体热爱自然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环,人类必须自觉地把自身置身于整个生物圈的相互依存的网络中。人类在自身的发展活动中积极而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创造高度的生态文明,使生态系统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达到最佳效果,并使其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
  二、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实现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全国各民族的幸福,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长远利益。面对资源约束紧张、环境污染较重、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形势,我们必须做到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这体现了人们新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探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的必然选择,是对人类文明的深刻思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个庄严的承若,建设美好家园,为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每一寸国土我们都要倍感珍惜。要努力做到人口总量与环境资源均衡发展,经济与社会生态系统相协调,加强开发强度的控制,空间结构进行调整,建成一个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生态系统,生活空间适宜人们的居住,山清水秀的适宜生存空间,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水净、天蓝、山美、地绿的世外家园。对于我国的目前的发展来说,土地是相當重要的资源,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条。将提高空间利用率作为我国国土空间看发的重要任务,引导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相对集中的发展格局,走空间集约利用的发展道路。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和谐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推进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开发格局,空间结构得以优化,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增强区域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资源作为我国的重要资源之一,不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正日渐显示出它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加快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的脚步,对我国海洋保护、维护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困境和环境保护的制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好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的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现如今,社会对资源的紧缺认识程度仍然不够,节水、节地、节能、节矿人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必须要树立节约观,充分认识到资源的稀缺性,强化节约理念,逐步形成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协调的资源利用的方式。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我国人均能源的占有量较低,能量的消费总量持续增长,消费的强度高,能源消费的供需矛盾尖锐,因此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我国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很多地区正常饮水都很困难,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干旱、污染以及地下水超采,足以证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开发、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面对我国目前资源环境的恶劣状况,不仅要强调环境的保护力度,更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进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的恶化趋势。实施重大生态系统的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的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我国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推进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生物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起来。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解决那些损害老百姓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要加强国家之间的生态环境合作,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的基础之上,积极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应对全球生态变化的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蔡普民.科学发展观的人学审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宁茜,陈艳玲.依附·征服·和解——重温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解思想[J].赤峰学院学报,2012(2).
  作者简介:
  宁茜(1987-),女,河南新郑人,硕士研究生,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宁西林(1955-),男,河南新郑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空中机器人的发展,主要源于其造价低、体积小、起降受限制少、“零伤亡”等特点,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为此,本文通过国际、国内相关赛事研究了国内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广大市民的消费水准不断提高,在这个情况下,如果想要确保铜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发展,就一定要针对其中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展开研究.基于此,以下针对
和记者对话时,Matthew操着一口还算流利的普通话,虽然话语间还带着一些“洋味”:“在来中国之前,我已经学习了两年的中文。从开始上大学到毕业这四五年,我们学校选修中文的学生增长了足有四倍,原来只有30来人,现在有一百多了。”  Matthew来自美国的一所常春藤名校,学习的是一门跟经济相关的“复杂专业”。“你看,我的大学同学都在华尔街、知名律所工作,还有从政的。但我来了北京。”他说。    名校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倡导公民对教育需求适度,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倡导公民对教育需求多样性,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也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总之,
期刊
本文主要介绍了GIS和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以及GIS在城市规划当中的具体应用.
摘要: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转型”成为了众多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提出了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中在师范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独立学院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所需的师范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转型;师范生;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当今社会,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走向社会,在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岗位上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在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影响,每个国家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高度的重视,各个国家的文化保护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方式进行了创新,对数字化手段进行了充分的利
在视频编码中,位移估值是编码速度的瓶颈。除了研究快速搜索算法外,匹配准则也是研究的热点。为了提高运动位移矢量的精度,减少估值用的运算量,利用人眼对物体边缘运动较敏感的特
公立大学每学期学费25元人民币,50年未变享受诸多优惠政策的印度高校正在吞咽自酿的苦果:培养了大量适应国际竞争的精英人才,同时也"造就"了数量庞大且能力不强的失业大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