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官!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已经伤了几十条大汉的性命......”
“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
——《水浒·景阳冈武松打虎》
武二郎自恃武艺过人,踏着暮色走上山冈。茂密的山林中,什么样的猛兽在等待着他呢?店家说 ,“吊睛白额大虫”。古人把动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和鳞虫(有鳞的鱼类和有翅昆虫类)。这“大虫”,确切的是指“毛虫”里的虎。
大虫现出真面目
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水浒·景阳冈武松打虎》
在小说家的描述中,猛虎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狂风大作”。这有科学根据吗?让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虎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
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除了繁殖期外常常出没山林,没有固定的巢穴,黄昏以后活动——武松遭遇大虫的时间就是日落时分。从身体上看,虎颈椎短而结实,脊椎空间连接虽然不很紧密,但附着在骨骼上的肌纤维粗壮,浑身难见多余的脂肪,这使虎拥有超强的爆发力。此外,长鞭般的尾巴是一架性能优良的“平衡器”,保证老虎奔跑时可以产生强劲的加速度。老虎的弱点在于耐力较差,无法长时间追击。
虎的身体特性决定了它捕猎的原则:“守株待兔”。老虎发现猎物后,会潜伏在草丛中静观动向,缓慢地接近猎物,同时还要避免被发现,这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在进入有效攻击距离后,再依靠爆发力跃起攻击。
所以说,伏击过程中的虎,是绝对隐秘、安静的,聪明的猎食者绝对不会伴随“狂风大作”这样虚张声势的场景出现。事实上,在真实的人虎遭遇的事例中,老虎大都是从人的背后发起进攻的。
老虎怎么伤人
大虫见掀他不着……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水浒·景阳冈武松打虎》
在《水浒》中,虎的捕猎三板斧被描述为“一扑,一掀,一剪”。“扑”很好理解。所谓“掀”,多半是起后腿兜击。“剪”这招更为夸张,居然用尾巴扫人。在施耐庵的笔下,老虎也成为出招一板一眼的“练家子”,但是在现实的捕猎场景中,老虎的绝技真的只是这三招吗?
前面讲过,虎接近目标后,会突然发起攻击,扑击对手——“扑”字总结得很精辟。那么“扑”后是否有“掀”和“剪”呢?其实老虎的搏杀方法直接而简单:对待小型猎物,会压住它,再一口咬断猎物的气管;对待大型点的猎物,一般是跳到猎物的背上,用前肢抱紧猎物,撕扯令其倒地,然后在颈部给予致命一咬。一旦被虎扑中,猎物几乎不存在逃脱的可能——虎的四枚犬齿锋利如剑,可以轻易切断喉管,甚至能插入脊椎的骨缝。此外,也别小瞧了那一双巨掌,这巨掌的“掌力”每平方厘米的压力接近两吨,曾有一击拍裂野猪头骨的记录。至于虎尾,不过是架“平衡器”,根本不是什么伤人的利器。
这么说来,虎的后两招应该是“按”和“咬”才对。倘若未能一扑命中,耐力不佳的老虎一般只会象征性地追上一段,然后作罢,这跟“气性先自没了一半”的说法倒也勉强符合。
武松打虎,一笔糊涂账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水浒·景阳冈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的过程被描述得精彩纷呈。故事中对于武松打虎的描述一直沿袭“三拳两脚”的说法,讲的是猛虎扑来,武松让开,连续两脚踢中猛虎躯体侧面。虎再扑,武松后退,恰好扑在武松面前,武松将虎头按下,用拳猛打,一直打到老虎口鼻七窍出血而死……
古人对于猛兽的认识依靠口耳相传,对这般描述异议不多。近代,虎的真实形象进入大众视野,长了见识的听众不免对武松“三拳两脚”干掉猛兽的故事不太买账——毕竟传奇也不能太离谱。所以,后来的《武松演义》里说,老虎恰好扑入武松面前的一潭黄泥中,陷住爪子无法用力,武松正面三拳打掉了老虎的威风,然后骑上虎背,痛打两三百拳,老虎才毙命。
老虎到底会不会因为头部遭到痛殴致死呢?可能性微乎其微。人们常说,虎是所谓“铜头铁尾”,即头部是虎最为不易损伤的部位——老虎头骨坚固无比,甚至子弹有时都难以击穿。虎头部的结构又是一个极好的减震系统,否则就无法完成电光火石间扑倒大型动物这样剧烈的动作。所以,老虎几乎不会颅骨骨折,脑震荡更是和它无缘。如此看来,文艺作品实在是有点以人度“虎”了。
景阳冈大虫——华南虎
景阳冈位于山东省阳谷县城东16里的张秋镇境内,历史上这里曾有野生的华南虎分布。华南虎也叫中国虎,是我国特有的动物。它体长可达2.6米,体重可达175公斤,头骨狭长,身上条纹宽阔。历史上华南虎遍布我国大江南北,鼎盛时期数以万计。所以,文艺作品中描写的“大虫”多是指这种虎。
“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
——《水浒·景阳冈武松打虎》
武二郎自恃武艺过人,踏着暮色走上山冈。茂密的山林中,什么样的猛兽在等待着他呢?店家说 ,“吊睛白额大虫”。古人把动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和鳞虫(有鳞的鱼类和有翅昆虫类)。这“大虫”,确切的是指“毛虫”里的虎。
大虫现出真面目
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水浒·景阳冈武松打虎》
在小说家的描述中,猛虎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狂风大作”。这有科学根据吗?让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虎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
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除了繁殖期外常常出没山林,没有固定的巢穴,黄昏以后活动——武松遭遇大虫的时间就是日落时分。从身体上看,虎颈椎短而结实,脊椎空间连接虽然不很紧密,但附着在骨骼上的肌纤维粗壮,浑身难见多余的脂肪,这使虎拥有超强的爆发力。此外,长鞭般的尾巴是一架性能优良的“平衡器”,保证老虎奔跑时可以产生强劲的加速度。老虎的弱点在于耐力较差,无法长时间追击。
虎的身体特性决定了它捕猎的原则:“守株待兔”。老虎发现猎物后,会潜伏在草丛中静观动向,缓慢地接近猎物,同时还要避免被发现,这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在进入有效攻击距离后,再依靠爆发力跃起攻击。
所以说,伏击过程中的虎,是绝对隐秘、安静的,聪明的猎食者绝对不会伴随“狂风大作”这样虚张声势的场景出现。事实上,在真实的人虎遭遇的事例中,老虎大都是从人的背后发起进攻的。
老虎怎么伤人
大虫见掀他不着……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水浒·景阳冈武松打虎》
在《水浒》中,虎的捕猎三板斧被描述为“一扑,一掀,一剪”。“扑”很好理解。所谓“掀”,多半是起后腿兜击。“剪”这招更为夸张,居然用尾巴扫人。在施耐庵的笔下,老虎也成为出招一板一眼的“练家子”,但是在现实的捕猎场景中,老虎的绝技真的只是这三招吗?
前面讲过,虎接近目标后,会突然发起攻击,扑击对手——“扑”字总结得很精辟。那么“扑”后是否有“掀”和“剪”呢?其实老虎的搏杀方法直接而简单:对待小型猎物,会压住它,再一口咬断猎物的气管;对待大型点的猎物,一般是跳到猎物的背上,用前肢抱紧猎物,撕扯令其倒地,然后在颈部给予致命一咬。一旦被虎扑中,猎物几乎不存在逃脱的可能——虎的四枚犬齿锋利如剑,可以轻易切断喉管,甚至能插入脊椎的骨缝。此外,也别小瞧了那一双巨掌,这巨掌的“掌力”每平方厘米的压力接近两吨,曾有一击拍裂野猪头骨的记录。至于虎尾,不过是架“平衡器”,根本不是什么伤人的利器。
这么说来,虎的后两招应该是“按”和“咬”才对。倘若未能一扑命中,耐力不佳的老虎一般只会象征性地追上一段,然后作罢,这跟“气性先自没了一半”的说法倒也勉强符合。
武松打虎,一笔糊涂账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水浒·景阳冈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的过程被描述得精彩纷呈。故事中对于武松打虎的描述一直沿袭“三拳两脚”的说法,讲的是猛虎扑来,武松让开,连续两脚踢中猛虎躯体侧面。虎再扑,武松后退,恰好扑在武松面前,武松将虎头按下,用拳猛打,一直打到老虎口鼻七窍出血而死……
古人对于猛兽的认识依靠口耳相传,对这般描述异议不多。近代,虎的真实形象进入大众视野,长了见识的听众不免对武松“三拳两脚”干掉猛兽的故事不太买账——毕竟传奇也不能太离谱。所以,后来的《武松演义》里说,老虎恰好扑入武松面前的一潭黄泥中,陷住爪子无法用力,武松正面三拳打掉了老虎的威风,然后骑上虎背,痛打两三百拳,老虎才毙命。
老虎到底会不会因为头部遭到痛殴致死呢?可能性微乎其微。人们常说,虎是所谓“铜头铁尾”,即头部是虎最为不易损伤的部位——老虎头骨坚固无比,甚至子弹有时都难以击穿。虎头部的结构又是一个极好的减震系统,否则就无法完成电光火石间扑倒大型动物这样剧烈的动作。所以,老虎几乎不会颅骨骨折,脑震荡更是和它无缘。如此看来,文艺作品实在是有点以人度“虎”了。
景阳冈大虫——华南虎
景阳冈位于山东省阳谷县城东16里的张秋镇境内,历史上这里曾有野生的华南虎分布。华南虎也叫中国虎,是我国特有的动物。它体长可达2.6米,体重可达175公斤,头骨狭长,身上条纹宽阔。历史上华南虎遍布我国大江南北,鼎盛时期数以万计。所以,文艺作品中描写的“大虫”多是指这种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