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是一种动态的、时政的、实践的课程,它集思想性、人文性、社会性于一体,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空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达成课程目标、保证新课改顺利进行。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现行的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内容来源是多渠道的,丰富多彩的,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互助、探究、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可称作课程资源。
一、挖掘教材、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是基础性的课程资源,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课程资源。新课程的教材观倡导积极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比如,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教学中,按教材结构,家庭保护与学校保护是分讲的,而且内容非常精练,分为两大块,先用案例引出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概念,然后逐条介绍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内容。在教学中,我结合相关资料编写了《小亮的遭遇》这个案例,讲述了小亮在家庭和学校经历的一系列遭遇。故事情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配以漫画,体现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这条主线,把枯燥的法律条文故事化、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积极性高,这样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升华了感情。
二、从身边出发、开发学生资源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经验和既有知识视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学生的视角可以让他们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所在,他们愿意参加进来,产生共鸣,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例如在讲“道德良好,心理健康的作用”时,我让同学们举例子说明。好多同学都讲到了张海迪的故事,海伦凯勒的故事……这些人物都是名人,有一定的说服力,但难以让学生产生直接感受和体验。所以,我就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去发现,去思考:(1)想一想,你生活中曾经历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当时你是怎么克服困难的?(2)你身边有哪些类似的人物和事迹?结果,同学们举出了许许多多身边的感人事例。只有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去说,这样课文中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其次,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是这个动态系统中的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的群体,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不可能按照教师预先设想的同一思维轨道运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时应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同时,教师要特别重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努力捕捉每一个动态生成的良机。在讲授八年级《诚实守信》时,讲述了《曾子杀猪》的故事,指出中国传统道德观非常看重诚实信用的品德,崇尚做老实人的美德,然后提问:“有人说,在现代社会里,做老实人是要吃亏的。对此你怎么看?”不料,学生的回答却呈一边倒之势,大多数认为:“做老实人是要吃亏的。”还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
三、拓展空间、开发课外资源
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乡土知识、影视作品、时政新闻等资源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具有独特作用。
1.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以其“近、熟、亲”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乡情教育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家乡的过去、家乡的今天、展望家乡的明天,认识自己的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从而培养他们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任何地方都有其独特而浓厚的地方特色资源,我在教学《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时,首先用一些具体的数据和图片说明我们街道厂矿企业的兴起,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提高。但同时有展示了我们当地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从而理解了环境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坚定了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解。课后,我还布置学生走出课堂,对社区的一些污染现象展开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影视文学作品资源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影像资料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丰富着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笔宝贵的教育资源。比如,我在《一国两制》的教学中,就运用了文学作品《乡愁》这个资源。我在课堂上作了这样的设计:多媒体出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动画画面——夜深了,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窗户,洒满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双目凝视,思乡之情潮水般地涌上心头……在背景音乐《回家》的优美旋律中,声音响起:“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让学生跟着轻声朗读,用心感受诗人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无须老师的说教,“爱我中华”“统一祖国”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心中最强烈的呐喊,他们经历了一次感悟、升华的过程,情感受到熏陶、浸染,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3.时政新闻资源
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与热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时政新闻,丰富教学内容,并注重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课前三分钟,我们开辟了新闻播报栏目,每天让一个同学讲述与课文有联系的一些时政新闻,如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非合作论坛、两会专题、南海局势问题、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国内外时事的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从上所述,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教育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深刻挖掘,合理开发利用,就能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使思品课不再枯燥和单调。同时它还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现行的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内容来源是多渠道的,丰富多彩的,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互助、探究、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可称作课程资源。
一、挖掘教材、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是基础性的课程资源,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课程资源。新课程的教材观倡导积极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比如,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教学中,按教材结构,家庭保护与学校保护是分讲的,而且内容非常精练,分为两大块,先用案例引出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概念,然后逐条介绍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内容。在教学中,我结合相关资料编写了《小亮的遭遇》这个案例,讲述了小亮在家庭和学校经历的一系列遭遇。故事情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配以漫画,体现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这条主线,把枯燥的法律条文故事化、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积极性高,这样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升华了感情。
二、从身边出发、开发学生资源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经验和既有知识视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学生的视角可以让他们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所在,他们愿意参加进来,产生共鸣,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例如在讲“道德良好,心理健康的作用”时,我让同学们举例子说明。好多同学都讲到了张海迪的故事,海伦凯勒的故事……这些人物都是名人,有一定的说服力,但难以让学生产生直接感受和体验。所以,我就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去发现,去思考:(1)想一想,你生活中曾经历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当时你是怎么克服困难的?(2)你身边有哪些类似的人物和事迹?结果,同学们举出了许许多多身边的感人事例。只有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去说,这样课文中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其次,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是这个动态系统中的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的群体,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不可能按照教师预先设想的同一思维轨道运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时应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同时,教师要特别重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努力捕捉每一个动态生成的良机。在讲授八年级《诚实守信》时,讲述了《曾子杀猪》的故事,指出中国传统道德观非常看重诚实信用的品德,崇尚做老实人的美德,然后提问:“有人说,在现代社会里,做老实人是要吃亏的。对此你怎么看?”不料,学生的回答却呈一边倒之势,大多数认为:“做老实人是要吃亏的。”还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
三、拓展空间、开发课外资源
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乡土知识、影视作品、时政新闻等资源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具有独特作用。
1.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以其“近、熟、亲”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乡情教育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家乡的过去、家乡的今天、展望家乡的明天,认识自己的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从而培养他们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任何地方都有其独特而浓厚的地方特色资源,我在教学《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时,首先用一些具体的数据和图片说明我们街道厂矿企业的兴起,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提高。但同时有展示了我们当地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从而理解了环境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坚定了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解。课后,我还布置学生走出课堂,对社区的一些污染现象展开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影视文学作品资源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影像资料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丰富着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笔宝贵的教育资源。比如,我在《一国两制》的教学中,就运用了文学作品《乡愁》这个资源。我在课堂上作了这样的设计:多媒体出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动画画面——夜深了,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窗户,洒满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双目凝视,思乡之情潮水般地涌上心头……在背景音乐《回家》的优美旋律中,声音响起:“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让学生跟着轻声朗读,用心感受诗人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无须老师的说教,“爱我中华”“统一祖国”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心中最强烈的呐喊,他们经历了一次感悟、升华的过程,情感受到熏陶、浸染,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3.时政新闻资源
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与热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时政新闻,丰富教学内容,并注重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课前三分钟,我们开辟了新闻播报栏目,每天让一个同学讲述与课文有联系的一些时政新闻,如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非合作论坛、两会专题、南海局势问题、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国内外时事的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从上所述,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教育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深刻挖掘,合理开发利用,就能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使思品课不再枯燥和单调。同时它还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