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念罗伯逊想到刘良模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p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4月9日,是保罗·罗伯逊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这位曾以自己的歌声和行动坚定地支持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老朋友,中外友人在北京宋庆龄故居举行了保罗·罗伯逊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保罗-罗伯逊(PaulRobeson,1898--1976)是著名美国黑人歌唱家、民权运动领袖、保卫世界和平的坚强战士。抗日战争时期,他应宋庆龄之邀,担任“保卫中国同盟”荣誉会员,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
  缅怀保罗·罗伯逊,禁不住想起刘良模先生。
  我最初认识刘良模先生,是在1934年夏。当年,正是国难日趋深重的年代。1932年,他毕业于沪江大学,参加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校会组的工作,除组织青少年学生活动外,还负责编辑一张名日《消息》的刊物,那年我才十四岁,参加了由青年会举办的在庐山牯岭的少年夏令营。就在山上,他和他的同学、亲密朋友陈维姜结为伉俪。维姜当时是女青年会的干事,婚礼很简朴,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和夫人张曼筠也参加祝贺。我有幸参加了,还住在新婚夫妇的邻屋,以后同船回沪。良模先生大我十岁多,他像大哥哥一样对我们十分亲切,说说笑笑,一同唱歌。
  从1934年开始,刘良模先生就积极倡导民众歌咏运动。1936年1月28日,是淞沪抗战四周年纪念日。当天,“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在市商会大礼堂举行纪念大会上正式成立,刘良模和各歌咏团成员领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救国会组织各种活动,他都带头唱歌。当时,沈钧儒老先生和救国会的其他领导人,都亲热地称他是“救国会的啦啦队长”。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刘良模当即发起组织青年会军人服务工作,到淞沪军队后方慰问。战火紧逼时,他和一些同志不辞辛劳地从苏州步行到南京,又沿着铁路线走到徐州、郑州、汉口、长沙,1939年到达浙江金华游击区。周恩来曾在那里和他谈话,作了鼓励。由于良模先生热心爱国运动,军人服务部金华支部被解散,良模先生被软禁在宁波青年会。1940年,良模先生被迫离开祖国,去了美国。
  1946年我去美国留学,次年新年,我到纽约拜望一些老朋友,到了良模、维姜的家。在国外重逢,倍感亲切,叙旧谈心中,良模先生告诉我他与保罗·罗伯逊的一段亲密的友谊:保罗要刘良模一字一句地教他唱《义勇军进行曲》等中国歌曲,他俩还一起灌制了一套中国抗战歌曲集一《起来》。良模夫妇特意为我播放了那个唱片集。他们告诉我,出售《起来》唱片集所得的收入都汇到国内支援抗战了。我特地在纽约购买了一套《起来》唱片集带回我读书的学校,并时常向外国友人和留学生播放。良模先生还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介绍给美国音乐界,他们为了表示对坚持抗战的中国人民的敬意,特地把它译成英文,配上钢琴谱,由著名的普林斯顿音乐院合唱队在纽约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音乐会,受到美国人民的欢迎和赞赏。
  我至今还保留着保罗·罗伯逊歌唱录音带的复制品,这盘录音是解放以后保罗乘他儿子访华之便,特意嘱其赠送给刘良模的。保罗用浑厚深沉、雄伟宏亮的歌喉,唱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中、英文歌词,还有英语的《中国军歌》和《凤阳歌》等,每当我们重新听它时,总是十分激动,这歌声凝聚了两位民主战士的心血和友谊,曾回荡在太平洋两岸,为激励中华民族的自由、独立、解放,促进中美人民的友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他文献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上书毛主席,一封信换了一顶“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丢了国防部长的位子,搬出中南海,住进挂甲屯,风风雨雨,历尽坎坷。从此人们对上书言事,噤若寒蝉。可是大千世界,奇事频仍,有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66岁的农民肖汉兴就是这样一个人。  趁着1958年大放“高产卫星”的余兴,1959年中共中宁县委的主要领导人上报195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2.8亿
为将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良种快速推广,以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合子胚发育阶段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以及ABA与PEG8000对体细胞胚成熟的影响,并探
本文根据现有的绿色设计知识和经验,把产品的分成4种类型;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设计人员依据产品的类型,寻找产品绿色设计的重点和突破方向,为绿色设计决策提供了有利的分析基础
为了双输出脉冲发生器的输出摇杆在工作行程中工作区间上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处的瞬时传动比相等,且等于脉动无级变速器的平均传动比,提出了Stephenson型Ⅲ级双输出脉冲发生器等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胡厥文等为代表的爱国民营企业家,坚守民族气节,积极组织民营工厂内迁,把自己的 企业搬迁到西南和西北后方继续从事军需民用的生产,以支持长期抗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积极发动组织民营工厂内迁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业绝大多数都建在沿海地区,其中又以上海最为集中。当时的统计资料表明:上海有大小工厂、工场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