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新化县职业中专学校 湖南 新化 417600)
摘 要:接受美學文论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该派的产生表明了文学理论从以往以作者、作品为中心转向了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这一历史事实,其出现对整个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在简单地介绍该流派发展历史的同时以该流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尧斯和伊瑟尔的“期待视野”理论和“阅读空白”理论对圣埃克絮佩里的代表作《小王子》进行浅略地解读,并简要地介绍一下圣埃克絮佩里。
关键词:《小王子》;圣埃克絮佩里;尧斯;期待视野;阅读空白
一、简介圣埃克絮佩里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写的一部文学作品。圣埃克絮佩里,法国著名的飞行员,1900年出生于里昂。他在其姨妈家度过了童年时代,后来去瑞士上中学。回国后,他一边在巴黎美术学院就学,一边准备报考海军学院,结果由于口试没通过,未能如愿进入海军学院,却成了一名空军。1921年,他应征服义务兵役,退伍后先后在不同的航空公司工作过。在此期间他陆续发表多部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他另外的两部代表作:《夜航》和《人类的大地》。二战期间,他加入法国空军,当得知贝当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之后,辗转去了纽约开始流亡生活。《小王子》即是在这段期间写成的。1944年他加入同盟国在地中海的空军部队,7月31日,他从科西嘉岛出发,只身前往里昂执行侦察任务。飞机驶上湛蓝的天空后就再也没有下来。
二、简述接受美学文论的历史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出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 -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
理论基础:
接受美学理论家反对19世纪兰克的历史客观主义,反对文学作品有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涵义或意义。他们认为历史研究是一种随着认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对经验的研究。历史研究者同样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一历史观是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基础。始自狄尔泰、海德格尔,由伽达默尔确立,里科尔予以补充的新解释学哲学,为接受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新解释学的“解释循环”、“效果史”、“水平融合”等概念成为接受美学的主要概念。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启发接受美学把作者、作品、读者作为生产者、产品、消费者,置于交往动态关系中去考察。马尔库塞、布洛赫、阿多尔诺、哈贝马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批判,以及结构主义美学的共时断面、“关系概念”、本文理论等也被接受美学批判地吸取。姚斯把结构思想与历史思想结合起来,认为作品结构是更高级的结构,它是在作品的历史系列与公众态度系列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一种过程。姚斯还引进了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期待水平”的概念,为接受美学划定了一个新的独特的研究范围。
三、理论原则
姚斯指出,美学实践应包括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文学的接受三个方面。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当一部作品出现时,就产生了期待水平,即期待从作品中读到什么。读者的期待建立起一个参照条,读者的经验依此与作者的经验相交往。
期待水平既受文学体裁决定,又受读者以前读过的这一类作品的经验决定。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与读者的期待水平不一致,产生审美距离。分析期待水平和实际的审美感受经验,还可以了解过去的艺术标准。接受者有3种类型:一般读者、批评家、作家。此外,文学史家也是读者,文学史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任何作品都在解决以前作品遗留下来的道德、社会、形式方面的问题,同时又提出新的问题,成为后面作品的起点。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阅读和流通培养读者对世界的认识,改变读者的社会态度。
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和发挥功用,是美学实践的中介。
伊瑟尔提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与现实中的客体之间不存在确切的关联作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即留有某些方面的阅读空白。读者由于个人的体验发现的也正是这一特性。读者有两种途径使不确定性标准化:或者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作品,或者修正自己的成见。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一致的对应。这种无地生根的开放性使它们能在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形成各种情景。
四、用接受美学文论的某些观点对《小王子》进行解读
1.用尧斯的“期待视野”理论解读《小王子》
“期待视野”是尧斯接受美学文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称为接受美学方法论的“顶梁柱”。期待视野的发现,对于解读文本内蕴藏的思想内容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对于真正实现作品的艺术存在具有重大的作用。尧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的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感状态中,随之开始唤起‘时间与终结的期待’,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文本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简而言之,所谓‘期待视野’显然是指一个超主体系统或期待结构,一个所指系统,或一个假设的个人可能赋予任一文本的思维定向。”所以,当我们拿起《小王子》这本书时,每个人的脑海里便会出现一个自己特定的期待视野:有人会在中出现一个头戴王冠,身着金甲,脚穿宝鞋,腰佩利剑,神采奕奕,英俊潇洒的年轻王子的形象;有人会想到小王子是竖立在某个广场中央的一座由名家雕塑的雕像;还有人会想到原本可爱英俊的王子由于受到巫婆的诅咒,被变成了一只青蛙,后来这个青蛙王子得到的真心爱人的眼泪又变回了王子,而且王子还获得了巨大的正义力量,除掉的巫婆,解除了诅咒,和爱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期待视野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在不同时间阶段有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所以,当一個人处于童年时代,他读《小王子》则对于奇幻的、具体的东西充满期待,总试图在书中找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如对只有房间大的小星球、和王子齐膝高的火山、会毁坏小星球的猴面包树等,总会在他那幼小的心灵无数次的构造着它们可爱的具体的形象;当他长大了甚至成年后再读《小王子》,其期待视野就不同了,此时的他再看到那个只有房间大的小星球、和小王子齐膝高的火山、会使小星球毁坏的猴面包树时就不会只停留在对这些奇特的事物赋予具体的、可爱的形象这一浅层的层面上了,他肯定还会深入地去思考这部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中所描绘的那些意象的深层涵义。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期待视野是由读者自己的文化、兴趣、经历、年龄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对文本的潜在准备,是读者参与创造的原动力。”
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总是对其“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的满足、朝越、失望或反驳。尧斯从这一规律出发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与经典性。他说:“期待视野与作品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根据我们的阅读、观赏经验,那些“通俗”作品容易以熟知的趣味标准来接受,实现人们的期待视野的满足。反之,经典作品的艺术特征则都是以它与第一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相对立所造成的审美距离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期待视野的改变。《小王子》是圣埃克絮佩里在纽约流亡期间写的一部哲理童话,也是这位著名作家的最后一部作品。所以我们在读《小王子》时就不能以读平常的童话那样去解读它,如果我们抱着阅读普通童话的心态去解读它,则其中蕴含的艺术特征一定会与我们这种“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产生对立的距离。正如书中所说:“……我真想这样说:‘从前呀,有个小王子,住在一个跟他的身体差不多的大的星球上,他想有个朋友……’对那些懂得生活的人来说,这样听上去会真实得多。可是,我不想人家轻率地读我这本书……”《小王子》就是一部不同于一般童话的文学作品。正因如此,我们在阅读《小王子》中才会不断地对“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行超越,从而成就了《小王子》的经典性。
2.用伊瑟尔的“发现空白”理论解读《小王子》
发现空白阅读模式是读者创造性的又一体现,是接受美学文论的又一重要概念。它对读者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本将在读者的创造性重构中走向丰富和开放。“发现空白的阅读模式是建立在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要求把文本的空白上升为阅读的主要关注对象,阅读应该有意识的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充分体味文本中的那些沉默的因素,分析空白的文本结构和技巧的作用,用想象和理智去参与文本的创作。”
发现空白的阅读模式为理解当代作品特别是一些结构和技巧上对传统写法有所突破的作品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关照角度。读者将从文本跳跃的情节、隐秘的人物、包含复杂前提的叙述语言以及各式各样的组合中获得一种创造的快感。
《小王子》写于1943年,这正是各种非传统的文学流派异彩纷呈的时代:意识流、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等都并流于当时的欧美文坛。成书于二战期间的《小王子》不可能不受到这些非传统的文学流派的影响,所以它在结构和技巧上对传统肯定有所突破。《小王子》是以一个大人的口吻进行回忆述说的一部作品,采用了一种朴素无华的平淡的述说方式,而且在这种回忆式的述说中作者似乎还常常会将思绪拉回现在来对当时进行一场似乎局外人式的评价。这种回忆与现在相互穿插的述说带有明显的意识流的痕迹。这种意识流式的述说方式必然有着意识的跳跃,因而在这当中必然存在阅读的空白。如文本中有“我有很可靠的理由,足以相信小王子原先住的那个星球是B612号小行星。这颗小行星只在1909年被人用望远镜见过一次,那人是一个土耳其的天文学家。当时,他在一次国际天文学大会上作了长篇论证。可是,就由于他的服饰的缘故,谁也不相信他的话。大人啊,就是这样……”这里出现了意识的跳跃:由原来在说小王子住在B612号小行星一下子跳到在说只因土耳其的天文学家着装的缘故,大家就不相信他的长篇论证。而至于该天文学家论证了什么?这里出现了阅读的空白,这就需要读者用想象与理智参与文本的填充与创作。而不同的读者对此则会作出不同的填充与创作:用科学的态度对B612号小行星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从而得出B612号小行星是否有生物存在的证据,这可能是大人们对它的填充与创作;而用具体的、感性的事物来填充与创作则可能是孩子的思维。
发现空白的阅读模式也为阅读传统文本带来了新的透视角度。传统文本虽然追求完整统一,但故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省略,遗漏,甚至神秘。而正是这些未写出的地方,读者发现了自己的位置和才干。
《小王子》虽然是一部在结构和技巧上对传统有所突破的作品,但这并不是说《小王子》就没有传统的因素。其实,《小王子》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充满传统烂漫主义色彩的游记。在这部游记中,我们也可以用发现空白的阅读模式对其进行解读。如在作品中我们知道,小王子是住在只有房间那么大的一个小星球上的,既然居住在那么小的一个地方,那么小王子就应该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文本中也是这样讲的),如果小行星上再出现另一个人的话,那么小王子对他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文本中明确地告诉我们,B612号小行星除了小王子之外别无他人。可是文本中在小王子漫游到地球后又有这么一句话:“他(小王子)大概以为我是跟他一样的。”至于怎么样的一个一样法,文本又给我们留下了一片阅读的空白,这又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填充与创作了。作为读者,我们可以认为在小王子心中,“我”是同他一样是从与B612号小行星类似的外星球漫游到地球来的;也可以认为“我”和他一样也是住在B612号小行星上,只不过是处在不同的时空维度而已;还可以认为“我”和他一样都是孩子,因为他能一眼看出我所画的没有剖开的大人们都认为是一顶帽子的蟒蛇消化大象图。
五、总结
用接受美学文学理论对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进行解读,这是一种尝试。尝试就难免有误,但接受美学文论允许读者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文本的误读,认为这是构建、丰富作品艺术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故而,本文对于《小王子》的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对它的艺术存在的一次构建与丰富。
参考文献:
[1]圣埃克絮佩里著,周克希译.小王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2]孟庆枢等编.西方文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王先霈等编.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4]尧斯著,周宁等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摘 要:接受美學文论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该派的产生表明了文学理论从以往以作者、作品为中心转向了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这一历史事实,其出现对整个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在简单地介绍该流派发展历史的同时以该流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尧斯和伊瑟尔的“期待视野”理论和“阅读空白”理论对圣埃克絮佩里的代表作《小王子》进行浅略地解读,并简要地介绍一下圣埃克絮佩里。
关键词:《小王子》;圣埃克絮佩里;尧斯;期待视野;阅读空白
一、简介圣埃克絮佩里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写的一部文学作品。圣埃克絮佩里,法国著名的飞行员,1900年出生于里昂。他在其姨妈家度过了童年时代,后来去瑞士上中学。回国后,他一边在巴黎美术学院就学,一边准备报考海军学院,结果由于口试没通过,未能如愿进入海军学院,却成了一名空军。1921年,他应征服义务兵役,退伍后先后在不同的航空公司工作过。在此期间他陆续发表多部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他另外的两部代表作:《夜航》和《人类的大地》。二战期间,他加入法国空军,当得知贝当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之后,辗转去了纽约开始流亡生活。《小王子》即是在这段期间写成的。1944年他加入同盟国在地中海的空军部队,7月31日,他从科西嘉岛出发,只身前往里昂执行侦察任务。飞机驶上湛蓝的天空后就再也没有下来。
二、简述接受美学文论的历史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出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 -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
理论基础:
接受美学理论家反对19世纪兰克的历史客观主义,反对文学作品有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涵义或意义。他们认为历史研究是一种随着认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对经验的研究。历史研究者同样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一历史观是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基础。始自狄尔泰、海德格尔,由伽达默尔确立,里科尔予以补充的新解释学哲学,为接受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新解释学的“解释循环”、“效果史”、“水平融合”等概念成为接受美学的主要概念。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启发接受美学把作者、作品、读者作为生产者、产品、消费者,置于交往动态关系中去考察。马尔库塞、布洛赫、阿多尔诺、哈贝马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批判,以及结构主义美学的共时断面、“关系概念”、本文理论等也被接受美学批判地吸取。姚斯把结构思想与历史思想结合起来,认为作品结构是更高级的结构,它是在作品的历史系列与公众态度系列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一种过程。姚斯还引进了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期待水平”的概念,为接受美学划定了一个新的独特的研究范围。
三、理论原则
姚斯指出,美学实践应包括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文学的接受三个方面。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当一部作品出现时,就产生了期待水平,即期待从作品中读到什么。读者的期待建立起一个参照条,读者的经验依此与作者的经验相交往。
期待水平既受文学体裁决定,又受读者以前读过的这一类作品的经验决定。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与读者的期待水平不一致,产生审美距离。分析期待水平和实际的审美感受经验,还可以了解过去的艺术标准。接受者有3种类型:一般读者、批评家、作家。此外,文学史家也是读者,文学史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任何作品都在解决以前作品遗留下来的道德、社会、形式方面的问题,同时又提出新的问题,成为后面作品的起点。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阅读和流通培养读者对世界的认识,改变读者的社会态度。
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和发挥功用,是美学实践的中介。
伊瑟尔提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与现实中的客体之间不存在确切的关联作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即留有某些方面的阅读空白。读者由于个人的体验发现的也正是这一特性。读者有两种途径使不确定性标准化:或者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作品,或者修正自己的成见。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一致的对应。这种无地生根的开放性使它们能在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形成各种情景。
四、用接受美学文论的某些观点对《小王子》进行解读
1.用尧斯的“期待视野”理论解读《小王子》
“期待视野”是尧斯接受美学文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称为接受美学方法论的“顶梁柱”。期待视野的发现,对于解读文本内蕴藏的思想内容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对于真正实现作品的艺术存在具有重大的作用。尧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的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感状态中,随之开始唤起‘时间与终结的期待’,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文本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简而言之,所谓‘期待视野’显然是指一个超主体系统或期待结构,一个所指系统,或一个假设的个人可能赋予任一文本的思维定向。”所以,当我们拿起《小王子》这本书时,每个人的脑海里便会出现一个自己特定的期待视野:有人会在中出现一个头戴王冠,身着金甲,脚穿宝鞋,腰佩利剑,神采奕奕,英俊潇洒的年轻王子的形象;有人会想到小王子是竖立在某个广场中央的一座由名家雕塑的雕像;还有人会想到原本可爱英俊的王子由于受到巫婆的诅咒,被变成了一只青蛙,后来这个青蛙王子得到的真心爱人的眼泪又变回了王子,而且王子还获得了巨大的正义力量,除掉的巫婆,解除了诅咒,和爱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期待视野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在不同时间阶段有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所以,当一個人处于童年时代,他读《小王子》则对于奇幻的、具体的东西充满期待,总试图在书中找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如对只有房间大的小星球、和王子齐膝高的火山、会毁坏小星球的猴面包树等,总会在他那幼小的心灵无数次的构造着它们可爱的具体的形象;当他长大了甚至成年后再读《小王子》,其期待视野就不同了,此时的他再看到那个只有房间大的小星球、和小王子齐膝高的火山、会使小星球毁坏的猴面包树时就不会只停留在对这些奇特的事物赋予具体的、可爱的形象这一浅层的层面上了,他肯定还会深入地去思考这部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中所描绘的那些意象的深层涵义。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期待视野是由读者自己的文化、兴趣、经历、年龄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对文本的潜在准备,是读者参与创造的原动力。”
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总是对其“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的满足、朝越、失望或反驳。尧斯从这一规律出发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与经典性。他说:“期待视野与作品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根据我们的阅读、观赏经验,那些“通俗”作品容易以熟知的趣味标准来接受,实现人们的期待视野的满足。反之,经典作品的艺术特征则都是以它与第一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相对立所造成的审美距离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期待视野的改变。《小王子》是圣埃克絮佩里在纽约流亡期间写的一部哲理童话,也是这位著名作家的最后一部作品。所以我们在读《小王子》时就不能以读平常的童话那样去解读它,如果我们抱着阅读普通童话的心态去解读它,则其中蕴含的艺术特征一定会与我们这种“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产生对立的距离。正如书中所说:“……我真想这样说:‘从前呀,有个小王子,住在一个跟他的身体差不多的大的星球上,他想有个朋友……’对那些懂得生活的人来说,这样听上去会真实得多。可是,我不想人家轻率地读我这本书……”《小王子》就是一部不同于一般童话的文学作品。正因如此,我们在阅读《小王子》中才会不断地对“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行超越,从而成就了《小王子》的经典性。
2.用伊瑟尔的“发现空白”理论解读《小王子》
发现空白阅读模式是读者创造性的又一体现,是接受美学文论的又一重要概念。它对读者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本将在读者的创造性重构中走向丰富和开放。“发现空白的阅读模式是建立在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要求把文本的空白上升为阅读的主要关注对象,阅读应该有意识的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充分体味文本中的那些沉默的因素,分析空白的文本结构和技巧的作用,用想象和理智去参与文本的创作。”
发现空白的阅读模式为理解当代作品特别是一些结构和技巧上对传统写法有所突破的作品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关照角度。读者将从文本跳跃的情节、隐秘的人物、包含复杂前提的叙述语言以及各式各样的组合中获得一种创造的快感。
《小王子》写于1943年,这正是各种非传统的文学流派异彩纷呈的时代:意识流、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等都并流于当时的欧美文坛。成书于二战期间的《小王子》不可能不受到这些非传统的文学流派的影响,所以它在结构和技巧上对传统肯定有所突破。《小王子》是以一个大人的口吻进行回忆述说的一部作品,采用了一种朴素无华的平淡的述说方式,而且在这种回忆式的述说中作者似乎还常常会将思绪拉回现在来对当时进行一场似乎局外人式的评价。这种回忆与现在相互穿插的述说带有明显的意识流的痕迹。这种意识流式的述说方式必然有着意识的跳跃,因而在这当中必然存在阅读的空白。如文本中有“我有很可靠的理由,足以相信小王子原先住的那个星球是B612号小行星。这颗小行星只在1909年被人用望远镜见过一次,那人是一个土耳其的天文学家。当时,他在一次国际天文学大会上作了长篇论证。可是,就由于他的服饰的缘故,谁也不相信他的话。大人啊,就是这样……”这里出现了意识的跳跃:由原来在说小王子住在B612号小行星一下子跳到在说只因土耳其的天文学家着装的缘故,大家就不相信他的长篇论证。而至于该天文学家论证了什么?这里出现了阅读的空白,这就需要读者用想象与理智参与文本的填充与创作。而不同的读者对此则会作出不同的填充与创作:用科学的态度对B612号小行星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从而得出B612号小行星是否有生物存在的证据,这可能是大人们对它的填充与创作;而用具体的、感性的事物来填充与创作则可能是孩子的思维。
发现空白的阅读模式也为阅读传统文本带来了新的透视角度。传统文本虽然追求完整统一,但故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省略,遗漏,甚至神秘。而正是这些未写出的地方,读者发现了自己的位置和才干。
《小王子》虽然是一部在结构和技巧上对传统有所突破的作品,但这并不是说《小王子》就没有传统的因素。其实,《小王子》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充满传统烂漫主义色彩的游记。在这部游记中,我们也可以用发现空白的阅读模式对其进行解读。如在作品中我们知道,小王子是住在只有房间那么大的一个小星球上的,既然居住在那么小的一个地方,那么小王子就应该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文本中也是这样讲的),如果小行星上再出现另一个人的话,那么小王子对他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文本中明确地告诉我们,B612号小行星除了小王子之外别无他人。可是文本中在小王子漫游到地球后又有这么一句话:“他(小王子)大概以为我是跟他一样的。”至于怎么样的一个一样法,文本又给我们留下了一片阅读的空白,这又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填充与创作了。作为读者,我们可以认为在小王子心中,“我”是同他一样是从与B612号小行星类似的外星球漫游到地球来的;也可以认为“我”和他一样也是住在B612号小行星上,只不过是处在不同的时空维度而已;还可以认为“我”和他一样都是孩子,因为他能一眼看出我所画的没有剖开的大人们都认为是一顶帽子的蟒蛇消化大象图。
五、总结
用接受美学文学理论对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进行解读,这是一种尝试。尝试就难免有误,但接受美学文论允许读者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文本的误读,认为这是构建、丰富作品艺术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故而,本文对于《小王子》的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对它的艺术存在的一次构建与丰富。
参考文献:
[1]圣埃克絮佩里著,周克希译.小王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2]孟庆枢等编.西方文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王先霈等编.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4]尧斯著,周宁等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