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差异化求生存应求质不求量
“超薄狂潮”始于摩托罗拉(MOTOROLA)V3的全球热卖,可冷静审视,除了V3,至今再无任何一款以“超薄”为噱头的手机产品在市场上成为闪光点。客观地说,V3的成功,算是手机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任何奇迹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换句话说,奇迹是不可复制的。V3诞生之时,手机恰逢经历了和弦、彩屏、摄像等技术卖点的热炒之后,很难靠技术本身发展去推动销量的时期,工艺设计和用户体验自然成为了最为清晰可见,也最容易实现的突破点。摩托罗拉及时抓住了这一能够利用差异形成优势的时机,并迅速将其变为现实。其次,V3的高贵金属外观、一体键盘等细节设计以及清晰的市场定位、推广策略、宣传攻势等,都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并非单靠“超薄”而取胜,只不过,“超薄”被无限放大而已,因为这一点,完全符合当时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差异化”的确是市场永远不变的取胜法门,可作为企业,必须意识到所谓“差异”是质,而不是量,这一点,任何企业都要遵守。说到设计实力,无论是新技术的应用还是外观的创新,三星一向傲视全球,可是当手机产品的“超薄概念”被摩托罗拉成功市场化之后,那10mm和5mm的差异,就已经不在质上,而在量上。摩托罗拉不是第一个做出超薄手机的企业,但却是第一个将“超薄”这一产品特性市场化的企业,这才是v3成功的要诀所在,所以,就算三星将来能推出Ultra Edition 1.0,其实也早已落在人后。以三星的实力,如果继续执着于在手机厚度上刷新记录,而不是将强大的研发实力投入在另一项“质”的差异化开发上,相信除了换来一声声惊叹之外,其效甚微,徒费精力而已。
好看不能当饭吃
手机无论做到多薄,用户体验以及对功能的要求,都是无法也不能忽略的基础。超薄手机是需要精制造的产品,由于体积限制,手机功能的高度叠加对手机模块,尤其是对IC集成度的要求非常高,而过于集成化,又势必影响手机的稳定性:另外,超薄手机还必须解决因体积变小而导致的电池待机时间、屏幕显示面积、键盘操作区大小、把持手感等诸多问题。武断点说,超薄手机都是以牺牲某些功能性为代价的。追求“薄”的快感,就意味着也许要在其他众多功能上“委曲求全”,是否真的值得,这是因人而异的,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目前市场上另外两个“大户”诺基亚(NOKIA)和索尼爱立信(SonyEricsson)的产品趋势,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索爱至今只推出地过为数不多的几款以“薄”为外型特点的手机,但它们依然以索爱一直坚持贯彻的“影像、音乐、商务”的产品策略为自己的主要卖点。据称,2007年索爱依然不会以“超薄”为主要概念推广手机,这是因为在索爱看来,过分薄和小势必会在—定程度上影响到手机性能,而索爱的策略更注重内外兼修,因此超薄外观不会是非这个品牌的主流机型刻意去追求的。
除了索爱,全球手机市场老大诺基亚也不是超薄手机的忠实追捧者。在中国市场,诺基亚虽然也有超薄手机推出,但其主推的多个系列产品却依然保持着这一品牌较为厚重的趋势。也许有人会说,诺基亚E系列里的E61不就比较符合“超薄”标准么?确实,E61的厚度仅为14mm,可大家别忘了它的宽度为70mm,重量也有144g之巨,很显然,在轻薄外观和功能性无法兼顾的情况下,诺基亚最终选择了功能性。
功能重要,还是外观重要,用户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对于生产厂商来说,优先保证功能性毫无争议应该放在第一位。俗话说“好看不能当饭吃”,问问现在的用户如果要购买手机,是否还会将“薄”作为第一考虑要素,相信三星心里自然就有谱了。
“砖头手机”再度风靡?
超薄手机能在市场上得到用户的追捧,是因为超薄手机外观时尚,便携度高,但是,随着手机功能逐步走向多媒体化,对多媒体功能的包容性较差,也决定了超薄手机不可能成为主流。如果手机具备更大尺寸的屏幕、拥有更为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体积问题将绝对不是阻碍。打个比方,在买PSP之前,所有人都会抱怨PSP体积太大,但购买者还是趋之若骛,为什么?不就是因为打游戏、看电影还是大屏幕看着爽么?
如果有人觉得用PSP打比方不合适,那我用蓝莓手机来说吧。为什么体积庞大的蓝莓手机在北美及欧洲市场能够风靡?那是因为跟中国人喜欢用手机发短信一样,老外习惯在手机上收发邮件。超薄手机看图都费劲,更别说看字了,要处理邮件,自然是大屏幕和大键盘来得方便。再说,手机再大,总要比笔记本电脑携带方便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用户对手机的需求也肯定会越来越丰富,超薄手机面临“审美疲劳”也是迟早的事情。10年前,手拿砖头手机是一种流行,没准儿哪天又开始流行“砖头风”,谁知道呢?
说三星“病态”,实属一家之言,但回想这么多年以来,不缺技术的三星却一直缺乏具有亲和力的功能性产品,而始终沉迷于创造“世界第一”,说其处于“病态”,似乎也不为过。手机这东西,容量大点好,速度快点好,功能多点好,价格低点好,至于是10mm还是5mm,其实一点也不重要。希望像三星这样真正有实力的厂商,别再偏执于“病态美丽”,那2007年的手机市场,才是真的大有看头。
“超薄狂潮”始于摩托罗拉(MOTOROLA)V3的全球热卖,可冷静审视,除了V3,至今再无任何一款以“超薄”为噱头的手机产品在市场上成为闪光点。客观地说,V3的成功,算是手机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任何奇迹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换句话说,奇迹是不可复制的。V3诞生之时,手机恰逢经历了和弦、彩屏、摄像等技术卖点的热炒之后,很难靠技术本身发展去推动销量的时期,工艺设计和用户体验自然成为了最为清晰可见,也最容易实现的突破点。摩托罗拉及时抓住了这一能够利用差异形成优势的时机,并迅速将其变为现实。其次,V3的高贵金属外观、一体键盘等细节设计以及清晰的市场定位、推广策略、宣传攻势等,都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并非单靠“超薄”而取胜,只不过,“超薄”被无限放大而已,因为这一点,完全符合当时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差异化”的确是市场永远不变的取胜法门,可作为企业,必须意识到所谓“差异”是质,而不是量,这一点,任何企业都要遵守。说到设计实力,无论是新技术的应用还是外观的创新,三星一向傲视全球,可是当手机产品的“超薄概念”被摩托罗拉成功市场化之后,那10mm和5mm的差异,就已经不在质上,而在量上。摩托罗拉不是第一个做出超薄手机的企业,但却是第一个将“超薄”这一产品特性市场化的企业,这才是v3成功的要诀所在,所以,就算三星将来能推出Ultra Edition 1.0,其实也早已落在人后。以三星的实力,如果继续执着于在手机厚度上刷新记录,而不是将强大的研发实力投入在另一项“质”的差异化开发上,相信除了换来一声声惊叹之外,其效甚微,徒费精力而已。
好看不能当饭吃
手机无论做到多薄,用户体验以及对功能的要求,都是无法也不能忽略的基础。超薄手机是需要精制造的产品,由于体积限制,手机功能的高度叠加对手机模块,尤其是对IC集成度的要求非常高,而过于集成化,又势必影响手机的稳定性:另外,超薄手机还必须解决因体积变小而导致的电池待机时间、屏幕显示面积、键盘操作区大小、把持手感等诸多问题。武断点说,超薄手机都是以牺牲某些功能性为代价的。追求“薄”的快感,就意味着也许要在其他众多功能上“委曲求全”,是否真的值得,这是因人而异的,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目前市场上另外两个“大户”诺基亚(NOKIA)和索尼爱立信(SonyEricsson)的产品趋势,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索爱至今只推出地过为数不多的几款以“薄”为外型特点的手机,但它们依然以索爱一直坚持贯彻的“影像、音乐、商务”的产品策略为自己的主要卖点。据称,2007年索爱依然不会以“超薄”为主要概念推广手机,这是因为在索爱看来,过分薄和小势必会在—定程度上影响到手机性能,而索爱的策略更注重内外兼修,因此超薄外观不会是非这个品牌的主流机型刻意去追求的。
除了索爱,全球手机市场老大诺基亚也不是超薄手机的忠实追捧者。在中国市场,诺基亚虽然也有超薄手机推出,但其主推的多个系列产品却依然保持着这一品牌较为厚重的趋势。也许有人会说,诺基亚E系列里的E61不就比较符合“超薄”标准么?确实,E61的厚度仅为14mm,可大家别忘了它的宽度为70mm,重量也有144g之巨,很显然,在轻薄外观和功能性无法兼顾的情况下,诺基亚最终选择了功能性。
功能重要,还是外观重要,用户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对于生产厂商来说,优先保证功能性毫无争议应该放在第一位。俗话说“好看不能当饭吃”,问问现在的用户如果要购买手机,是否还会将“薄”作为第一考虑要素,相信三星心里自然就有谱了。
“砖头手机”再度风靡?
超薄手机能在市场上得到用户的追捧,是因为超薄手机外观时尚,便携度高,但是,随着手机功能逐步走向多媒体化,对多媒体功能的包容性较差,也决定了超薄手机不可能成为主流。如果手机具备更大尺寸的屏幕、拥有更为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体积问题将绝对不是阻碍。打个比方,在买PSP之前,所有人都会抱怨PSP体积太大,但购买者还是趋之若骛,为什么?不就是因为打游戏、看电影还是大屏幕看着爽么?
如果有人觉得用PSP打比方不合适,那我用蓝莓手机来说吧。为什么体积庞大的蓝莓手机在北美及欧洲市场能够风靡?那是因为跟中国人喜欢用手机发短信一样,老外习惯在手机上收发邮件。超薄手机看图都费劲,更别说看字了,要处理邮件,自然是大屏幕和大键盘来得方便。再说,手机再大,总要比笔记本电脑携带方便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用户对手机的需求也肯定会越来越丰富,超薄手机面临“审美疲劳”也是迟早的事情。10年前,手拿砖头手机是一种流行,没准儿哪天又开始流行“砖头风”,谁知道呢?
说三星“病态”,实属一家之言,但回想这么多年以来,不缺技术的三星却一直缺乏具有亲和力的功能性产品,而始终沉迷于创造“世界第一”,说其处于“病态”,似乎也不为过。手机这东西,容量大点好,速度快点好,功能多点好,价格低点好,至于是10mm还是5mm,其实一点也不重要。希望像三星这样真正有实力的厂商,别再偏执于“病态美丽”,那2007年的手机市场,才是真的大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