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我国不少城市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空气、水、噪音及垃圾等的污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环境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从影响我国城市的环境问题着手,提出对策。
[关键词]城市 环境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5-0186-01
毋庸置疑,当今城市经济高速增长,严重依赖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给城市带来了污染物的高排放,破坏了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严重威胁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
一、城市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气污染。长期以来,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含硫和灰分较高,许多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南方部分城市还出现酸雨污染,这种状况长期以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另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有害物质排入大气层, 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更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二)水体污染。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城市水污染主要由工厂排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造成的,近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为7%,有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同时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城市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废污水排入流经城市的河流,使径流水质恶化。
(三)固体废物污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比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废料及弃土等,这些固体废物基本上都是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排放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猛增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大幅度上涨。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已超过5亿多吨,并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 综合利用和处置率非常低,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 大多直接堆放在城市郊外,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以上, 占地5 万余公顷,形成了垃圾围城的恶劣情况。
(四)城市噪声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噪声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城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和建筑工地。目前我国约70%的城市人口遭受到高噪声的影响,在70 个有监测的城市中只有60%的主要城市达标,而一般城市只有33%达到噪声控制标准。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70 分贝,社会生活噪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大量的统计研究表明,长期处理高噪音中的人,容易造成精神紧张、耳聋等疾病,影响人们身心健康。
二、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明确城市扩展的空间模式。有些地方在“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指导下,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城市空间扩展,采取“摊大饼式”的开发模式,一味追求城市建成区的扩大。其结果是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水、电、路、网建设严重滞后,不仅影响了居民生活,还浪费了大量土地,把城市景观弄到“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尴尬境地。这种低效率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是严重不符合的。我国的城市建设应走“ 紧凑型”的模式,集约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城市建设一块,基础设施配套一块。
(二)做好城市环境规划,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城市的拓展应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新城建设之前应请专门的规划部门制定出符合生态和环境规律的系统规划,并结合市民的反馈意见加以完善,避免盲目性。城市环境规划应以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为指导,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综合考慮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通过对多种方案的比较分析,最后选择出最优方案,以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对噪声污染严重区域应加强监管,配合交通部门做好交通线路的布局、改建,保证车辆畅通,减少污染。加强对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的严格管理,对城市饮用水源地更要超前保护,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城市化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发展的, 但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不仅资源、能源消耗大,而且产生的环境污染也极其严重,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我们再也不能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科教、旅游等第三产业。工业生产中应逐步淘汰污染重的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结构。
(四)完善环境立法,建立有效的环境收费制度。为使城市环境建设走上法律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必须加强和完善环境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让公众更加了解环境法律的要求和自己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和义务, 自觉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强制性监管限制小汽车数量,完善并健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开发利用电能、磁能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逐步取代汽油。建立健全城市环境法规适时地推出",城市环境法和有关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试行城市环境审计制度,制定强制性的环境管理规定和措施,实施依法管理和保护。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全体人民的环境意识。
[关键词]城市 环境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5-0186-01
毋庸置疑,当今城市经济高速增长,严重依赖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给城市带来了污染物的高排放,破坏了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严重威胁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
一、城市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气污染。长期以来,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含硫和灰分较高,许多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南方部分城市还出现酸雨污染,这种状况长期以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另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有害物质排入大气层, 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更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二)水体污染。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城市水污染主要由工厂排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造成的,近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为7%,有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同时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城市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废污水排入流经城市的河流,使径流水质恶化。
(三)固体废物污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比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废料及弃土等,这些固体废物基本上都是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排放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猛增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大幅度上涨。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已超过5亿多吨,并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 综合利用和处置率非常低,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 大多直接堆放在城市郊外,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以上, 占地5 万余公顷,形成了垃圾围城的恶劣情况。
(四)城市噪声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噪声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城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和建筑工地。目前我国约70%的城市人口遭受到高噪声的影响,在70 个有监测的城市中只有60%的主要城市达标,而一般城市只有33%达到噪声控制标准。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70 分贝,社会生活噪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大量的统计研究表明,长期处理高噪音中的人,容易造成精神紧张、耳聋等疾病,影响人们身心健康。
二、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明确城市扩展的空间模式。有些地方在“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指导下,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城市空间扩展,采取“摊大饼式”的开发模式,一味追求城市建成区的扩大。其结果是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水、电、路、网建设严重滞后,不仅影响了居民生活,还浪费了大量土地,把城市景观弄到“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尴尬境地。这种低效率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是严重不符合的。我国的城市建设应走“ 紧凑型”的模式,集约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城市建设一块,基础设施配套一块。
(二)做好城市环境规划,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城市的拓展应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新城建设之前应请专门的规划部门制定出符合生态和环境规律的系统规划,并结合市民的反馈意见加以完善,避免盲目性。城市环境规划应以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为指导,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综合考慮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通过对多种方案的比较分析,最后选择出最优方案,以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对噪声污染严重区域应加强监管,配合交通部门做好交通线路的布局、改建,保证车辆畅通,减少污染。加强对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的严格管理,对城市饮用水源地更要超前保护,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城市化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发展的, 但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不仅资源、能源消耗大,而且产生的环境污染也极其严重,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我们再也不能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科教、旅游等第三产业。工业生产中应逐步淘汰污染重的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结构。
(四)完善环境立法,建立有效的环境收费制度。为使城市环境建设走上法律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必须加强和完善环境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让公众更加了解环境法律的要求和自己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和义务, 自觉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强制性监管限制小汽车数量,完善并健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开发利用电能、磁能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逐步取代汽油。建立健全城市环境法规适时地推出",城市环境法和有关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试行城市环境审计制度,制定强制性的环境管理规定和措施,实施依法管理和保护。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全体人民的环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