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点燃”学习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提问式导入、表演式导入、故事式导入、游戏式导入和辩论式导入等等。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教师设计导语要新颖独到,形成悬念,让学生继续往下探究。如上《知识助我成长》时,我讲述某村的放牛娃简单地安排他的人生——放牛。“为什么放牛?放牛娶媳妇呗。娶媳妇干啥呢?娶媳妇生娃呗。生娃干啥呢?生娃放牛呗。”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想象,这样祖辈循环的“放牛”模式,是教育的悲哀。如果我们不认真学习知识,也会有如放牛娃的人生。这样的开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了设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比如,我在讲《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喜欢上网吗?学生回答很活跃,接着我问:你们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让同学们分甲、乙两个小组来辩论这两个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参加。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最后我归纳上网利与弊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上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加强自控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以学科整合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我在教《我能行》中,就朗诵了一首诗: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星;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只是一棵小草;也许你想成为大河,可你却只是一泓山溪……做不了太阳,就做星星,在自己的星座发热发光;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大地;做不了伟人,就做实在的自我,平凡并不可悲,关键是必须做最好的自己……这诗一般优美的语言立即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以形象幽默的漫画激发兴趣
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并且直观、生动、富有幽默感。如果我们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漫画巧妙地和授课内容结合起来,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就会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到良好的效果,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漫画中所蕴涵的道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课中,我用了一张漫画。漫画题曰《我很胖》,描述了一个长得很胖,满脸是青春痘的女学生,她说:“我那么胖,又很难看,大家一定都看不起我。”我首先把漫画展示出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之后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1)漫画中的小主人公有一种什么消极的心理?(2)有这种心理的人,还有哪些表现?(3)假如漫画中的小主人公照此发展下去,会有什么后果?(4)假如你是小主人公的朋友,你该如何帮助她?(5)请你送一句鼓励她自尊自信的格言或警句。稍试几分钟后,请几个同学上讲台来表演。这样下来学生对“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含义和内容的理解就深刻透彻得多了,而且记忆深刻。
四、课堂结尾设疑留悬念,延伸学生兴趣
好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完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比如讲授《我能行》一课结尾时,我讲了《三国演义》中马谡的故事。马谡自幼熟读兵书,自以为才能过人,在奉命据守要塞街亭时,不顾实际情况,不听其他将领的劝告,放弃有利地形,执意将营寨扎在山上,导致了街亭的失守,使整个战局陷入不利境地。然后同学们思考、讨论:马谡的行为是什么行为?马谡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通过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这样,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弥补了品德课结尾抽象、枯燥、平淡的不足,又寓教于乐,为下节课做好了准备。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教育部.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4]黄蓉生.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北京蓝色畅想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2
(责编 雷 艳)
一、精心设计导语,“点燃”学习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提问式导入、表演式导入、故事式导入、游戏式导入和辩论式导入等等。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教师设计导语要新颖独到,形成悬念,让学生继续往下探究。如上《知识助我成长》时,我讲述某村的放牛娃简单地安排他的人生——放牛。“为什么放牛?放牛娶媳妇呗。娶媳妇干啥呢?娶媳妇生娃呗。生娃干啥呢?生娃放牛呗。”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想象,这样祖辈循环的“放牛”模式,是教育的悲哀。如果我们不认真学习知识,也会有如放牛娃的人生。这样的开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了设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比如,我在讲《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喜欢上网吗?学生回答很活跃,接着我问:你们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让同学们分甲、乙两个小组来辩论这两个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参加。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最后我归纳上网利与弊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上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加强自控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以学科整合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我在教《我能行》中,就朗诵了一首诗: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星;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只是一棵小草;也许你想成为大河,可你却只是一泓山溪……做不了太阳,就做星星,在自己的星座发热发光;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大地;做不了伟人,就做实在的自我,平凡并不可悲,关键是必须做最好的自己……这诗一般优美的语言立即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以形象幽默的漫画激发兴趣
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并且直观、生动、富有幽默感。如果我们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漫画巧妙地和授课内容结合起来,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就会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到良好的效果,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漫画中所蕴涵的道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课中,我用了一张漫画。漫画题曰《我很胖》,描述了一个长得很胖,满脸是青春痘的女学生,她说:“我那么胖,又很难看,大家一定都看不起我。”我首先把漫画展示出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之后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1)漫画中的小主人公有一种什么消极的心理?(2)有这种心理的人,还有哪些表现?(3)假如漫画中的小主人公照此发展下去,会有什么后果?(4)假如你是小主人公的朋友,你该如何帮助她?(5)请你送一句鼓励她自尊自信的格言或警句。稍试几分钟后,请几个同学上讲台来表演。这样下来学生对“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含义和内容的理解就深刻透彻得多了,而且记忆深刻。
四、课堂结尾设疑留悬念,延伸学生兴趣
好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完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比如讲授《我能行》一课结尾时,我讲了《三国演义》中马谡的故事。马谡自幼熟读兵书,自以为才能过人,在奉命据守要塞街亭时,不顾实际情况,不听其他将领的劝告,放弃有利地形,执意将营寨扎在山上,导致了街亭的失守,使整个战局陷入不利境地。然后同学们思考、讨论:马谡的行为是什么行为?马谡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通过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这样,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弥补了品德课结尾抽象、枯燥、平淡的不足,又寓教于乐,为下节课做好了准备。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教育部.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4]黄蓉生.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北京蓝色畅想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2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