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之爱”·时间·空间:东北作家群再考察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作家群开始了从故乡到祖国的流动旅程,故乡的沦亡激发了他们对祖国、民族的再发现.他们在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描绘了祖国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发生现场,召唤出共同体得以产生的新时间和新空间,同时呈现出动员和团结民众为抗战服务的共情.东北作家的创作在读者心中制造出的感觉结构,通过与关内共时文坛的双向互动,促进了抗战时期国族认同的生成和散布,并以此重构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文学地图.
其他文献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rn重视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增强其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到能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问题.
期刊
在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语境中,李初梨的"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理论因其"认识革命"的思路而具有特殊意义.李初梨的理论并不直接指向政体革命,而是勾勒出以"全社会"视野为核心的认识体系,并转换了智识阶级对革命的认同方式,从这两个层面将无产阶级革命的概念和问题带进文学中,为国内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理论到文学理论的拓展提供了契机.在当下,其思路仍具有可观的理论潜能,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进程.
关于《摩罗诗力说》等鲁迅早期文言作品,一些学者运用"材源考"的方式还原了其所依据的蓝本,认定其为"编译"性质.这种注重知识生产的实证研究自有学术价值,却不应因此忽略古文中"学问"与"文章"的纠缠,对文章脉络与文体的讲究.从文章学的角度考察《摩罗诗力说》一文,可知其主旨是在"纯文学"的视域下反思诗教传统,反对诗教主张的"温柔敦厚"与"征圣",既强调纯文学的"不用之用",又主张文学应具有启蒙主义的"教示"功能;在文体上,鲁迅采用了"说"的文体,运用史传笔法,文风纵横抑扬,详赡气盛,情文相生.鲁迅根据文章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