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银领学院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双重创新,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银领学院作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实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兼任,副院长主要由银行领导和学院中层干部组成。银领学院在办学上,以订单培养为始点、以开放式办学为特征、以双师团队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优质“银领”为目标,实现了学院、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的办学模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对接。银领学院经过两年的实际运行,在深度融入行业、服务金融企业,全面强化职业培训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促进了学生“优质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4-0062-06
一、银领的概念及其涵义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在其专著《国家的作用》一书中,将当今的劳动力分为三种类型: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劳动力、 个人服务业劳动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劳动力。 从事解决问题的劳动力们上班时千篇一律穿着深色西服, 白衬衫加上领带, 因而产生了“白领”的称呼。负责维修电器、机械的技术工人、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劳动力, 因为每天都要穿着不容易弄脏的蓝色制服,而被称为“蓝领”。“白领”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收入。蓝领一般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
“灰领”是一种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人才类型, 是指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动手动脑相对平衡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灰领”可以描述为: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 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 他们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会创意管理,又能进行实际操作。他们有着比“蓝领”更多的知识和更佳的专业,而且薪金收入也较高。
上述关于劳动力白领、灰领、蓝领三种类型的划分只是一般意义上的。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定位上, 主要面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培养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毕业生大多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一线工作,工作环境优异,工资待遇高,工作要求也更为严谨、规范,在劳动力类型划分上,既不是白领,也完全不同于蓝领,是一种类似于灰领又高于灰领的一个工作阶层,我们将其定义为银领。之所以这样划分,一是从人才分类的角度划分,可以划分为白领、灰领、蓝领,银领从颜色上与灰领接近, 在劳动力类型划分上可以将其划分到灰领阶层; 二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主要在商业银行等业务一线工作, 银领不但可以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又能够很好地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良好工作环境、 较高的工作待遇体现出来, 同时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毕业生特点也表述得更加清晰;三是银领音同于引领,在培养面向商业银行业务一线柜面人才, 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二、银领学院建立的前前后后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及其前身浙江银行学校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培养了4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其中支行行长级以上干部多达3000余人,被誉为浙江金融界的“黄埔军校”。2000年正式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后, 学校不断探索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金融企业的实际要求, 从2001年开始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2003年后,学校先后与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浙江省分公司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2005年各家用人单位在分享到订单式人才培养所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好处之后, 又纷纷和学校签订了下一批的订单式培养协议。 在当时学生人数既定的情况下,还出现了竞相提前入校签订协议、争抢毕业生的局面。2006年,有10家金融企业(系统)和学校签订了订单,金融企业订单班级数量已经达到20多个,订单班级学生数量约800人, 订单班学生占毕业生比例近50%。 其中金融专业参加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学生数量占毕业生的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 订单式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学院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着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 订单人才培养数量的急剧增加, 在订单人才培养上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1) 学生管理问题。随着金融企业订单人才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如果由各个系部单独管理, 由于订单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没有办法实施。如果由金融系统一管理,加上金融系原有的学生规模,超出了一个系部的管理幅度, 增大了金融系学生管理难度, 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的局面。(2) 教学管理问题。 订单班级教学计划要根据行业的要求随时进行动态调整,由于行业教师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授课过程及管理与学校教师有着很大的不同。 行业教师授课在时间的选择上、 授课内容的安排上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行业兼职教师的授课管理力度, 加强对行业兼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培训, 统一协调学校教学和行业之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3)系部之间协调问题。订单班级学生涉及到学院各个系部,在学生管理、学生违纪处理、教学管理、学生党建、 奖学金评定等方面都需要各个系部之间的统一协调,增加了管理难度。(4)行业联络问题。随着订单规模的扩大,需要随时和金融企业日常教学、顶岗实习、 学生就业等工作进行协调与安排, 这些工作由系部或者学校的职能部门完成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组建银领学院之前,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于2006年组建了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 其中的一项工作就是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管理工作, 由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秘书长专门负责订单班级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在组织管理模式上,订单班级学生的学籍、党建等工作仍由原有系部负责,学生管理由金融系负责, 教学管理与行业联络等工作由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负责,在产学合作办的指导下,以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为管理主体, 多部门协作共同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 从半年多的运行效果来看,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系部之间的协调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以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为主体, 依托金融系, 多系部协调的订单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订单人才培养的运行与管理机制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进一步加强订单班级管理, 加大与金融企业共同培养订单人才的力度,不断提高订单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于2007年成立了银领学院, 面向商业银行业务一线,和金融机构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 引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银领学院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 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双重创新, 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三、银领学院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在运行模式上实现了学校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最佳结合。办学模式是一所学校在一定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特定教育目的, 通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和经验总结所形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与运作机制, 它包括办学主体、资金来源、办学形式等要素。办学模式决定着一所院校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宏观层面对一所学校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特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规格、 培养制度等要素的组合体, 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办学特色的根本体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在办学上,以订单培养为始点、以双师团队为依托、 以工学结合为载体、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开放式办学为特征、以优质银领为目标,实现了学院、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的办学模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对接, 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银领学院为学校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 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院务委员会主任由学院院长担任, 院务委员会成员由学院领导、 各金融机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和学院相关系部负责人组成。 银领学院院长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兼任, 副院长由商业银行行长和学校中层干部共同担任。在组织架构上,银领学院除了相关专业教研室以外,还设有金融人才研究室、技能教研室、礼仪教研室,与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秘书处、 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秘书处合署办公。 地方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为浙江省地方金融事业发展提供事业发展研究平台,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需求进行研究, 银领学院则在上述两个平台的基础上,进行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实现了事业发展研究、人才培养需求研究和高素质金融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方面,授课教师主要由行业兼职教师、 银领学院自身的教师和相关系部教师组成。在学生管理方面,银领学院构建了行业兼职教师、 银领学院教师以及德育教师三方育人,共同管理的工作机制。银领学院成立了党总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组织发展等工作。
在银领人才的具体培养模式上, 新生从入学后的第一至第四学期,以学校专业教育为主,学习专业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职业能力和基本通用技能。在第四学期,学校邀请各家金融机构同时进入学校,召开订单人才培养信息发布会, 金融机构介绍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人才需求标准, 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金融机构和学校、学生签订订单,学校对金融机构选出来的学生单独组班,根据行业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第五学期,根据金融机构和学校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 师资力量以金融企业为主, 金融机构选派业务能手和业务骨干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 学校教师负责学生学习组织和课后辅导等工作。学生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要求,在学校和银行交替进行学习,教、学、做合一,教学空间延伸到金融机构,形成一种“大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零距离地学习和了解金融企业文化, 掌握金融企业岗位业务技能, 提高岗位工作操作能力。 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各家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系统不同部门的人才需求情况, 将自己培养出来的订单班学生送到各家分支机构,进行顶岗实习,从事具体的银行工作业务。 学生实习所在的分支机构同时也是其毕业以后的工作单位, 每一位订单班级的学生都有一位师傅进行业务指导。一般情况下,学生和师傅共用一个工号进行工作, 在一些人员非常紧张的银行营业网点, 也有一些学生在师傅指导一段时间以后,就有了独立的工号,实现了身份的转换,由一名学生转化成为一名银行行员。
银领学院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 以订单培养为始点。 银领学院的学生是从全校的二年级学生中, 在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以金融企业命名独立组班,在三年级由银领学院统一培养。 银领学院的学生全部是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培养的订单班级学生,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银领学院工作的始点。
2. 以开放办学为特征。兼包并蓄、开放办学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银领学院在办学上,紧密依托金融行业,充分发挥校友优势,整合集团资源,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开放式办学是银领学院的根本特征。
3. 以双师团队为依托。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对高职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银领学院在教师队伍组成上,以商业银行领导和业务骨干为核心, 专业课程均由商业银行业务骨干完成, 学院教师只负责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和教学组织等工作任务,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 教学队伍使银领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业务素质高、动手能力强。
4. 以工学结合为载体。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已经成为银领学院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常态。银领学院学生的学习地点在学院和商业银行业务网点之间交替进行,在学院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到订单单位的营业网点进行具体的实训和实践活动, 学生经过实训网点的实践活动, 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技能、职业礼仪、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这样可以使学生回到学校以后更加用心、更加刻苦。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运行,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5.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由用人单位和学院共同完成, 银领学院各订单班级的学生毕业以后就成为相应商业银行的员工 ① 。 为了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准员工, 所有参与到银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金融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 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反复与学校推敲人才培养方案, 选派最优秀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对自己的订单班级学生进行授课, 对订单班级的学生进行企业价值理念和业务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学校为行业提供教学组织和基础课的教学等工作。 订单班级的学生培养已经不是学校单方工作, 订单企业对订单人才的关注度甚至比学校还要高, 用人单位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校企合作成为银领学院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
6. 以优质银领为目标。 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优质人才。 银领学院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培养面向商业银行业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 将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为我国金融事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四、银领学院的运行与人才培养的主要成效
银领学院经过两年的实际运行, 订单学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培养机制更为健全。订单班级学生规模2006年达到800人, 到2008年已经突破了1000人, 订单人才培养数量已经占到学院毕业生总数的60%以上。银领学院不断提高办学管理水平,人才培养机制日益健全,毕业生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一)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办学机制真正形成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精神,开放办学、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与本质。银领学院在教学管理上,由行业和学院共同进行,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务委员会成员由学校和行业领导共同组成。 行业全程参与到银领学院的教学中来,成为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主体, 在订单人才培养上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在教学上,银领学院将学历教育与岗前培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成为学院的一种常态教学模式。 银领学院的建立使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办学机制真正形成。
(二)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能力本位还是知识本位是区别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根本所在。 银领学院将订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首要和根本的工作任务。 学院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金融企业的实际工作业务对订单学生进行企业价值理念培养和教育,开展教学和职业培训。银领学院建立起动态的人才培养跟踪、市场调研、人才研究的工作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 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时时掌握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从2007年开始,学院在浙江省主要地市围绕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问题, 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举行了15次大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意见征询会,了解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使学校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围绕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教学更具有有效性, 学生的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学院的教学紧密结合金融企业的业务实际, 培养出来的学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人才培养极具实用性,实现了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三性原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三)实现了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赢
银领人才培养实现了学校、 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赢。从学校角度而言:首先,实现了学生优质就业。 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就业工作在整个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就业为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 订单班级的学生在毕业以后都在商业银行业务一线工作, 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工作环境好、起薪高,实现了学生优质就业。其次,破解了财经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难题。订单班学生的准员工身份,使学生在商业银行顶岗实习的时候涉及不到商业银行核心机密泄漏以及管理上的问题,银行将顶岗实习的学生作为准员工来看待, 有效地破解了财经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难题。
从用人单位角度而言:首先,可以稳定、有计划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过渡到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上拥有较多的选择机会。但是,在巨大的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要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人才,需要很大的信息收集成本。通过订单式培养,用人单位可以提前向学校就自身的人才需求状况, 进行定身打造,稳定、有计划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其次,省却了岗前培训所花费的时间及经济方面的投入。 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上招聘来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学校基于知识共性角度培养的, 很难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岗前培训是员工上岗的必备程序。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将岗前培训工作放在学校进行,从而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再次,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协议的形式进行,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可以通过协议的形式得到根本性保证。
从学生角度而言: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免去了寻找工作的艰辛,可以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自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学校推荐、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办法以来, 大多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学期,甚至是一个学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忽视了学业。目前,这种情况在我国高校非常普遍, 使学校面临着在就业压力下不能反对,在强调良好教学秩序下也不好提倡的两难境地。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解决了工作上的后顾之忧以后, 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避免和减少了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教学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五、银领学院下一步运行、管理和发展构想
在2005年成立的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成立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起的银领学院, 已经送走了两届毕业生,毕业生质量不断提高,行业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银领学院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围绕巩固、完善、深化六个字做文章,培养熟练银行柜台操作的基层复合型人才, 将银领学院打造成为培育现代银行新柜员的“黄埔军校”。
(一)巩固与金融企业订单培养、合作办学成果
银领学院面向银行业, 在运行机制上加大行业参与力度, 在办学上充分体现出行业要素在办学中的主导力量。 在学院办学中继续加强与行业的紧密联系,深度融入行业,巩固与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 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 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 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以及上述四大银行宁波分行的业务联系,加大与招商银行杭州分行、招商银行宁波分行、浙商银行、广发银行杭州分行、上海银行杭州分行、杭州银行、杭州联合银行、浙江泰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合作力度,拓展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分行、 浙江省农村信用联社和浙江省各家农村合作银行的合作范围。校企合作,加大熟练银行柜台业务操作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巩固与金融单位订单人才培养的成果。每年进院学生占毕业生总数持续保持在50%以上, 并将订单学生培养扩展到省外和西部地区。
(二)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机制
银领学院以企业化的要求对订单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教学内容和行业完全对接,不断完善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学生管理方面,引入行业要素,根据行业的作息和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和教育。将校企合作制度化,并逐步升华为一种人才培养文化。在学院管理上,对外不断完善和金融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 建立起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对内不断加强内涵和管理机制建设, 对订单班学生根据行业的要求,引入淘汰机制,进行动态化管理。
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必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银领学院的学生不但要就业,而且还要顺利就业、对口就业、优质就业。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 银领学院将学生人才培养定位于熟练银行柜台业务操作的基层复合型人才。同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将侧重于银行后台业务, 主要以会计岗位为主进行培养;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侧重于服务营销业务,主要以客户经理岗位进行训练和培养;对于亲和力较强的学生面向银行理财经理和理财顾问方向进行重点培养;对于外语比较好、业务素质较高的学生面向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方面进行重点培养; 对于各个方面表现都很突出, 综合素质非常高的学生在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经营管理方面进行重点培养。
引入行业文化,通过校园环境建设、体制和制度建设对学生进行诚信文化、 金融文化和校友文化教育。引进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将银行业从业人员考证标准纳入到教学之中,课证融和,实现课程教学和职业标准的有机结合。 发挥学院原有行业内办学的优势,争取金融机构在学院设立更多的奖学金、奖教金,充分吸收行业资源进行办学。
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产学研为纽带,将银领学院组建成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拥有自己的独立园区。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拟参照独立学院的模式, 先期以5000万元刚刚投资建成的大楼作为出资, 吸引其他与学院具有稳定校企合作关系的银行参股, 组建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母体,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准法人教育实体。相对独立的银领学院承载教书育人、 行业培训、 科研服务、职业标准制定等一系列工作,将开放办学、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向深入。 银领学院将继续遵循高职教育规律, 以企业需求为核心, 以人民满意为宗旨,努力向新的更高的发展轨道迈进。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龙会芳)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4-0062-06
一、银领的概念及其涵义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在其专著《国家的作用》一书中,将当今的劳动力分为三种类型: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劳动力、 个人服务业劳动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劳动力。 从事解决问题的劳动力们上班时千篇一律穿着深色西服, 白衬衫加上领带, 因而产生了“白领”的称呼。负责维修电器、机械的技术工人、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劳动力, 因为每天都要穿着不容易弄脏的蓝色制服,而被称为“蓝领”。“白领”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收入。蓝领一般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
“灰领”是一种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人才类型, 是指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动手动脑相对平衡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灰领”可以描述为: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 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 他们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会创意管理,又能进行实际操作。他们有着比“蓝领”更多的知识和更佳的专业,而且薪金收入也较高。
上述关于劳动力白领、灰领、蓝领三种类型的划分只是一般意义上的。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定位上, 主要面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培养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毕业生大多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一线工作,工作环境优异,工资待遇高,工作要求也更为严谨、规范,在劳动力类型划分上,既不是白领,也完全不同于蓝领,是一种类似于灰领又高于灰领的一个工作阶层,我们将其定义为银领。之所以这样划分,一是从人才分类的角度划分,可以划分为白领、灰领、蓝领,银领从颜色上与灰领接近, 在劳动力类型划分上可以将其划分到灰领阶层; 二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主要在商业银行等业务一线工作, 银领不但可以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又能够很好地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良好工作环境、 较高的工作待遇体现出来, 同时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毕业生特点也表述得更加清晰;三是银领音同于引领,在培养面向商业银行业务一线柜面人才, 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二、银领学院建立的前前后后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及其前身浙江银行学校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培养了4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其中支行行长级以上干部多达3000余人,被誉为浙江金融界的“黄埔军校”。2000年正式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后, 学校不断探索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金融企业的实际要求, 从2001年开始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2003年后,学校先后与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浙江省分公司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2005年各家用人单位在分享到订单式人才培养所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好处之后, 又纷纷和学校签订了下一批的订单式培养协议。 在当时学生人数既定的情况下,还出现了竞相提前入校签订协议、争抢毕业生的局面。2006年,有10家金融企业(系统)和学校签订了订单,金融企业订单班级数量已经达到20多个,订单班级学生数量约800人, 订单班学生占毕业生比例近50%。 其中金融专业参加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学生数量占毕业生的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 订单式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学院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着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 订单人才培养数量的急剧增加, 在订单人才培养上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1) 学生管理问题。随着金融企业订单人才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如果由各个系部单独管理, 由于订单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没有办法实施。如果由金融系统一管理,加上金融系原有的学生规模,超出了一个系部的管理幅度, 增大了金融系学生管理难度, 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的局面。(2) 教学管理问题。 订单班级教学计划要根据行业的要求随时进行动态调整,由于行业教师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授课过程及管理与学校教师有着很大的不同。 行业教师授课在时间的选择上、 授课内容的安排上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行业兼职教师的授课管理力度, 加强对行业兼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培训, 统一协调学校教学和行业之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3)系部之间协调问题。订单班级学生涉及到学院各个系部,在学生管理、学生违纪处理、教学管理、学生党建、 奖学金评定等方面都需要各个系部之间的统一协调,增加了管理难度。(4)行业联络问题。随着订单规模的扩大,需要随时和金融企业日常教学、顶岗实习、 学生就业等工作进行协调与安排, 这些工作由系部或者学校的职能部门完成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组建银领学院之前,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于2006年组建了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 其中的一项工作就是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管理工作, 由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秘书长专门负责订单班级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在组织管理模式上,订单班级学生的学籍、党建等工作仍由原有系部负责,学生管理由金融系负责, 教学管理与行业联络等工作由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负责,在产学合作办的指导下,以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为管理主体, 多部门协作共同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 从半年多的运行效果来看,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系部之间的协调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以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为主体, 依托金融系, 多系部协调的订单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订单人才培养的运行与管理机制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进一步加强订单班级管理, 加大与金融企业共同培养订单人才的力度,不断提高订单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于2007年成立了银领学院, 面向商业银行业务一线,和金融机构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 引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银领学院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 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双重创新, 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三、银领学院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在运行模式上实现了学校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最佳结合。办学模式是一所学校在一定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特定教育目的, 通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和经验总结所形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与运作机制, 它包括办学主体、资金来源、办学形式等要素。办学模式决定着一所院校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宏观层面对一所学校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特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规格、 培养制度等要素的组合体, 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办学特色的根本体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在办学上,以订单培养为始点、以双师团队为依托、 以工学结合为载体、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开放式办学为特征、以优质银领为目标,实现了学院、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的办学模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对接, 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银领学院为学校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 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院务委员会主任由学院院长担任, 院务委员会成员由学院领导、 各金融机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和学院相关系部负责人组成。 银领学院院长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兼任, 副院长由商业银行行长和学校中层干部共同担任。在组织架构上,银领学院除了相关专业教研室以外,还设有金融人才研究室、技能教研室、礼仪教研室,与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秘书处、 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秘书处合署办公。 地方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为浙江省地方金融事业发展提供事业发展研究平台,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需求进行研究, 银领学院则在上述两个平台的基础上,进行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实现了事业发展研究、人才培养需求研究和高素质金融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方面,授课教师主要由行业兼职教师、 银领学院自身的教师和相关系部教师组成。在学生管理方面,银领学院构建了行业兼职教师、 银领学院教师以及德育教师三方育人,共同管理的工作机制。银领学院成立了党总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组织发展等工作。
在银领人才的具体培养模式上, 新生从入学后的第一至第四学期,以学校专业教育为主,学习专业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职业能力和基本通用技能。在第四学期,学校邀请各家金融机构同时进入学校,召开订单人才培养信息发布会, 金融机构介绍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人才需求标准, 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金融机构和学校、学生签订订单,学校对金融机构选出来的学生单独组班,根据行业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第五学期,根据金融机构和学校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 师资力量以金融企业为主, 金融机构选派业务能手和业务骨干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 学校教师负责学生学习组织和课后辅导等工作。学生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要求,在学校和银行交替进行学习,教、学、做合一,教学空间延伸到金融机构,形成一种“大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零距离地学习和了解金融企业文化, 掌握金融企业岗位业务技能, 提高岗位工作操作能力。 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各家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系统不同部门的人才需求情况, 将自己培养出来的订单班学生送到各家分支机构,进行顶岗实习,从事具体的银行工作业务。 学生实习所在的分支机构同时也是其毕业以后的工作单位, 每一位订单班级的学生都有一位师傅进行业务指导。一般情况下,学生和师傅共用一个工号进行工作, 在一些人员非常紧张的银行营业网点, 也有一些学生在师傅指导一段时间以后,就有了独立的工号,实现了身份的转换,由一名学生转化成为一名银行行员。
银领学院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 以订单培养为始点。 银领学院的学生是从全校的二年级学生中, 在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以金融企业命名独立组班,在三年级由银领学院统一培养。 银领学院的学生全部是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培养的订单班级学生,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银领学院工作的始点。
2. 以开放办学为特征。兼包并蓄、开放办学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银领学院在办学上,紧密依托金融行业,充分发挥校友优势,整合集团资源,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开放式办学是银领学院的根本特征。
3. 以双师团队为依托。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对高职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银领学院在教师队伍组成上,以商业银行领导和业务骨干为核心, 专业课程均由商业银行业务骨干完成, 学院教师只负责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和教学组织等工作任务,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 教学队伍使银领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业务素质高、动手能力强。
4. 以工学结合为载体。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已经成为银领学院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常态。银领学院学生的学习地点在学院和商业银行业务网点之间交替进行,在学院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到订单单位的营业网点进行具体的实训和实践活动, 学生经过实训网点的实践活动, 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技能、职业礼仪、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这样可以使学生回到学校以后更加用心、更加刻苦。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运行,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5.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由用人单位和学院共同完成, 银领学院各订单班级的学生毕业以后就成为相应商业银行的员工 ① 。 为了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准员工, 所有参与到银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金融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 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反复与学校推敲人才培养方案, 选派最优秀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对自己的订单班级学生进行授课, 对订单班级的学生进行企业价值理念和业务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学校为行业提供教学组织和基础课的教学等工作。 订单班级的学生培养已经不是学校单方工作, 订单企业对订单人才的关注度甚至比学校还要高, 用人单位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校企合作成为银领学院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
6. 以优质银领为目标。 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优质人才。 银领学院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培养面向商业银行业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 将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为我国金融事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四、银领学院的运行与人才培养的主要成效
银领学院经过两年的实际运行, 订单学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培养机制更为健全。订单班级学生规模2006年达到800人, 到2008年已经突破了1000人, 订单人才培养数量已经占到学院毕业生总数的60%以上。银领学院不断提高办学管理水平,人才培养机制日益健全,毕业生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一)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办学机制真正形成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精神,开放办学、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与本质。银领学院在教学管理上,由行业和学院共同进行,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务委员会成员由学校和行业领导共同组成。 行业全程参与到银领学院的教学中来,成为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主体, 在订单人才培养上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在教学上,银领学院将学历教育与岗前培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成为学院的一种常态教学模式。 银领学院的建立使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办学机制真正形成。
(二)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能力本位还是知识本位是区别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根本所在。 银领学院将订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首要和根本的工作任务。 学院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金融企业的实际工作业务对订单学生进行企业价值理念培养和教育,开展教学和职业培训。银领学院建立起动态的人才培养跟踪、市场调研、人才研究的工作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 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时时掌握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从2007年开始,学院在浙江省主要地市围绕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问题, 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举行了15次大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意见征询会,了解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使学校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围绕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教学更具有有效性, 学生的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学院的教学紧密结合金融企业的业务实际, 培养出来的学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人才培养极具实用性,实现了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三性原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三)实现了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赢
银领人才培养实现了学校、 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赢。从学校角度而言:首先,实现了学生优质就业。 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就业工作在整个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就业为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 订单班级的学生在毕业以后都在商业银行业务一线工作, 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工作环境好、起薪高,实现了学生优质就业。其次,破解了财经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难题。订单班学生的准员工身份,使学生在商业银行顶岗实习的时候涉及不到商业银行核心机密泄漏以及管理上的问题,银行将顶岗实习的学生作为准员工来看待, 有效地破解了财经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难题。
从用人单位角度而言:首先,可以稳定、有计划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过渡到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上拥有较多的选择机会。但是,在巨大的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要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人才,需要很大的信息收集成本。通过订单式培养,用人单位可以提前向学校就自身的人才需求状况, 进行定身打造,稳定、有计划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其次,省却了岗前培训所花费的时间及经济方面的投入。 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上招聘来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学校基于知识共性角度培养的, 很难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岗前培训是员工上岗的必备程序。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将岗前培训工作放在学校进行,从而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再次,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协议的形式进行,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可以通过协议的形式得到根本性保证。
从学生角度而言: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免去了寻找工作的艰辛,可以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自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学校推荐、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办法以来, 大多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学期,甚至是一个学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忽视了学业。目前,这种情况在我国高校非常普遍, 使学校面临着在就业压力下不能反对,在强调良好教学秩序下也不好提倡的两难境地。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解决了工作上的后顾之忧以后, 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避免和减少了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教学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五、银领学院下一步运行、管理和发展构想
在2005年成立的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成立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起的银领学院, 已经送走了两届毕业生,毕业生质量不断提高,行业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银领学院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围绕巩固、完善、深化六个字做文章,培养熟练银行柜台操作的基层复合型人才, 将银领学院打造成为培育现代银行新柜员的“黄埔军校”。
(一)巩固与金融企业订单培养、合作办学成果
银领学院面向银行业, 在运行机制上加大行业参与力度, 在办学上充分体现出行业要素在办学中的主导力量。 在学院办学中继续加强与行业的紧密联系,深度融入行业,巩固与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 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 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 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以及上述四大银行宁波分行的业务联系,加大与招商银行杭州分行、招商银行宁波分行、浙商银行、广发银行杭州分行、上海银行杭州分行、杭州银行、杭州联合银行、浙江泰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合作力度,拓展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分行、 浙江省农村信用联社和浙江省各家农村合作银行的合作范围。校企合作,加大熟练银行柜台业务操作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巩固与金融单位订单人才培养的成果。每年进院学生占毕业生总数持续保持在50%以上, 并将订单学生培养扩展到省外和西部地区。
(二)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机制
银领学院以企业化的要求对订单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教学内容和行业完全对接,不断完善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学生管理方面,引入行业要素,根据行业的作息和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和教育。将校企合作制度化,并逐步升华为一种人才培养文化。在学院管理上,对外不断完善和金融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 建立起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对内不断加强内涵和管理机制建设, 对订单班学生根据行业的要求,引入淘汰机制,进行动态化管理。
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必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银领学院的学生不但要就业,而且还要顺利就业、对口就业、优质就业。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 银领学院将学生人才培养定位于熟练银行柜台业务操作的基层复合型人才。同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将侧重于银行后台业务, 主要以会计岗位为主进行培养;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侧重于服务营销业务,主要以客户经理岗位进行训练和培养;对于亲和力较强的学生面向银行理财经理和理财顾问方向进行重点培养;对于外语比较好、业务素质较高的学生面向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方面进行重点培养; 对于各个方面表现都很突出, 综合素质非常高的学生在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经营管理方面进行重点培养。
引入行业文化,通过校园环境建设、体制和制度建设对学生进行诚信文化、 金融文化和校友文化教育。引进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将银行业从业人员考证标准纳入到教学之中,课证融和,实现课程教学和职业标准的有机结合。 发挥学院原有行业内办学的优势,争取金融机构在学院设立更多的奖学金、奖教金,充分吸收行业资源进行办学。
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产学研为纽带,将银领学院组建成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拥有自己的独立园区。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拟参照独立学院的模式, 先期以5000万元刚刚投资建成的大楼作为出资, 吸引其他与学院具有稳定校企合作关系的银行参股, 组建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母体,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准法人教育实体。相对独立的银领学院承载教书育人、 行业培训、 科研服务、职业标准制定等一系列工作,将开放办学、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向深入。 银领学院将继续遵循高职教育规律, 以企业需求为核心, 以人民满意为宗旨,努力向新的更高的发展轨道迈进。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龙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