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的内容,运用动作、表情、语言扮演角色而进行的游戏。它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对于我们农村幼儿园来说,它也是最便于操作的一项游戏活动,但是,通过实践,我们发现目前许多地区表演游戏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单纯地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
按照传统的做法,我们在开展表演游戏时,过分注重角色的语言,甚至完全背诵角色的对话。这样孩子在游戏时,时时想着如何说才是对,才不被老师批评,游戏的性质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游戏的自发性也会慢慢地丧失。那么对于幼儿来说,游戏还有乐趣可言吗?
二、表演模式化
表演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以作品为根据,反映一定的故事或童话的内容,这恰恰就是造成我们的孩子在表演游戏中出现了千篇一律、依瓢画葫的表演,完全看不见创造性的影子。如经典事故《小兔乖乖》,玩来玩去,还是大灰狼的尾巴被门夹住了,大家一起打死大灰狼。难道我们的孩子就想不出其他的办法打死大灰狼吗?这其实只需要我们教师轻轻的一句提醒。
三、重表演的完美,轻过程的愉悦
对于幼儿来说,“玩”的过程本身是他们所注重的,而在实际游戏中教师的目的性非常的强,只要孩子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有了一些偏差,老师就会马上千方百计地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预设目标走去。老师的干预是非常多的,以期达到表演的完美性,而忽视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愉悦情感的体验。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以下策略。
(一)变单一的语言为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
游戏中,除了发展幼儿语言这一外显目标外,还隐含着许多的教育因素。如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形成对周围事物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对道具的运用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通过合作表演,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形成,利于他们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培养。
(二)变模式表演为创造性表演
在表演游戏中,我们应赋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头脑进行加工、想象、创造性地运用动作、表情、增减情节与角色、删改对话、替换词语。鼓励幼儿在不违背原作品的基础上,合理创新。老师要善于发现,保护这种萌芽。如在表演《萝卜回来了》中,我发现有一组幼儿增添了一个角色“小羊”,并按原作品对“小羊”的语言进行了仿编,幼儿大胆地创造、创编,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主体性、创造性都得了发挥。
(三)变重完美结果为重过程体验
我们要一改以往活动中注重表演的完美结果,教师过多的进行干预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游戏材料的提供上,不是越精致越完美越好,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可发挥其想象力的“以物代物”的半成品材料或废旧物品,以促进幼儿自主地生成新的主题和内容。鼓励中、大班幼儿参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提高幼儿的主动性,满足幼儿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
2.表演过程中,中、大班幼儿可自行分配角色,还可以改变传统做法,尝试进行不分角色,教师念旁白,全体幼儿表演同一角色,按各自的理解表演角色,避免同出一辙,并组织幼儿相互评价,相互学习,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3.允许游戏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教师应帮助幼儿学会发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学习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对一个问题不仅要知道它“是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不仅能丰富幼儿已有的经验,同时也能发展幼儿的实际能力。
当然,重“过程”并不是不要“结果”、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把握好指导的策略、时机,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这也是教育的艺术。
我们都深知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我们幼教工作者要真正把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还需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去实践、去研究。
一、单纯地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
按照传统的做法,我们在开展表演游戏时,过分注重角色的语言,甚至完全背诵角色的对话。这样孩子在游戏时,时时想着如何说才是对,才不被老师批评,游戏的性质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游戏的自发性也会慢慢地丧失。那么对于幼儿来说,游戏还有乐趣可言吗?
二、表演模式化
表演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以作品为根据,反映一定的故事或童话的内容,这恰恰就是造成我们的孩子在表演游戏中出现了千篇一律、依瓢画葫的表演,完全看不见创造性的影子。如经典事故《小兔乖乖》,玩来玩去,还是大灰狼的尾巴被门夹住了,大家一起打死大灰狼。难道我们的孩子就想不出其他的办法打死大灰狼吗?这其实只需要我们教师轻轻的一句提醒。
三、重表演的完美,轻过程的愉悦
对于幼儿来说,“玩”的过程本身是他们所注重的,而在实际游戏中教师的目的性非常的强,只要孩子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有了一些偏差,老师就会马上千方百计地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预设目标走去。老师的干预是非常多的,以期达到表演的完美性,而忽视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愉悦情感的体验。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以下策略。
(一)变单一的语言为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
游戏中,除了发展幼儿语言这一外显目标外,还隐含着许多的教育因素。如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形成对周围事物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对道具的运用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通过合作表演,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形成,利于他们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培养。
(二)变模式表演为创造性表演
在表演游戏中,我们应赋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头脑进行加工、想象、创造性地运用动作、表情、增减情节与角色、删改对话、替换词语。鼓励幼儿在不违背原作品的基础上,合理创新。老师要善于发现,保护这种萌芽。如在表演《萝卜回来了》中,我发现有一组幼儿增添了一个角色“小羊”,并按原作品对“小羊”的语言进行了仿编,幼儿大胆地创造、创编,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主体性、创造性都得了发挥。
(三)变重完美结果为重过程体验
我们要一改以往活动中注重表演的完美结果,教师过多的进行干预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游戏材料的提供上,不是越精致越完美越好,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可发挥其想象力的“以物代物”的半成品材料或废旧物品,以促进幼儿自主地生成新的主题和内容。鼓励中、大班幼儿参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提高幼儿的主动性,满足幼儿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
2.表演过程中,中、大班幼儿可自行分配角色,还可以改变传统做法,尝试进行不分角色,教师念旁白,全体幼儿表演同一角色,按各自的理解表演角色,避免同出一辙,并组织幼儿相互评价,相互学习,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3.允许游戏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教师应帮助幼儿学会发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学习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对一个问题不仅要知道它“是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不仅能丰富幼儿已有的经验,同时也能发展幼儿的实际能力。
当然,重“过程”并不是不要“结果”、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把握好指导的策略、时机,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这也是教育的艺术。
我们都深知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我们幼教工作者要真正把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还需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去实践、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