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话本与文言小说的共生消长与文学史价值

来源 :浙江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话本与文言小说既二水分流又局部交汇,既互相倚傍又彼此消长,是文学史上雅俗际会的共生典范.共生基础源于两者属于相异又相邻的叙事类型——士人叙事与市民叙事,源于两者在叙事话语、叙事行为、叙事旨趣、人物塑形、叙事伦理等方面的异质互补.共生语境则是唐宋之际社会变革、阶层变动、观念变迁、雅俗变化导致的市民文化与士人文化的双向互动.共生机制是两者之间叙事观念的双向渗透、叙事题材的双向改编、叙事技法的双向借鉴.共生形态是形成了世俗化传奇、准世俗化传奇、种本式文言小说、话本式传奇、传奇式话本等小说文体新样式.宋代话本与文言小说的共生,推动小说聚焦从"人物"到"故事"、"意蕴"到"趣味",推动叙事观念从"淑世"到"资暇"、"慕史"到"幻化",推动了由雅而俗、由文而白的重大转折,为近世叙事文学的繁荣奠定了观念基石和文体基础.
其他文献
司法期望是司法系统与政治系统以及民意系统之间意义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不可缺少的概念工具.司法系统建构并使用意义,而意义又支撑着期望,所以司法与期望在意义脉络中得以勾连.司法期望是包摄司法与期望两个分属法律与意识系统的二元构造,兼具认知与规范的双重功效.依据对司法期望结果的理想态度,如果改变认知,调整期望所遭遇的失望,就可以成为司法缓解失望的认知机制;如果恪守规范,坚持先前的期望,则表现为规范期望,有助于抵制司法过程中出现恣意.为了保证司法期望的稳定,对其进行规制与约束都是必不可
理性与情感的二元对立已由认知科学证伪,但这一二分法至今仍然禁锢法律思维,抑制法律人对情感思维的认知与运用,从而导致或加剧社会的认知撕裂.古今中外的法律实践证明,情感思维是一种必要且重要的法律思维.结合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法律人的情感思维可以有三重含义:一是基于情感做出直觉判断;二是基于情感证成法律判断;三是通过调动情感来进行说服.在价值判断日益多元的现代社会,情感思维的运用对于夯实法律决定的正当性基础、弥合认知裂缝、促进社会认同、强化法律权威有着重要意义.
在当代分析本体论的讨论中,紧缩主义为许多哲学家所推崇.依托文本上的证据,我们可以发现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中类似的紧缩本体论线索.作为当代紧缩主义的代表,容易本体论延续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紧缩倾向和反传统形而上学立场.两者都主张存在根植于语言规则,但两者对语言规则的看法不同.容易本体论将语言规则,或其所谓的应用条件,看作给定的、完成的实体,而后期维特根斯坦则认为语言游戏规则是动态的、未完成的.这一语法观上的差异导致容易本体论难以处理的无限倒退问题一开始就为后期维特根斯坦所豁免.
本文将行政级别纳入到城市创新系统的研究中,基于2009~2016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行政级别对于城市创新能力的直接促进作用,明晰了政府财政支持对城市创新能力的间接效应.研究发现:(1)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其创新能力也越强;(2)行政级别主要通过财政支持对城市创新产生影响;(3)行政级别每提高一个层级,对于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也会更强;(4)不同区域战略地区城市行政级别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干预,并根据地区发展战略和发展基础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的放权改革,使县级政府成为拥有最大的行为自主性的地方政府.职责与权限、资源配置的不对称,不断驱使县级政府通过有意识地扩张行为自主性,来应对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以及不断加重的属地管理职责.地方政府自主性的扩张,既可能极大地释放县域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可能派生出乱作为等损害国家整体治理的现象.如何健全政府间合理的职责、权限分工体系,强化县级政府行为自主性的引导和规范,依然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大现实课题.
在工业时代,公平和效率是一对矛盾.工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组织逻辑在事实层面显示为,社会成员通过在工厂就业获得劳动收入,用劳动收入在市场采购生活物质,用生活物质支撑家庭人口的生活和人口再生产,而人口的再生产在事实上培育着下一代劳动力,形成维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持续与发展,即人口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循环与发展.其中,工厂劳动是这一逻辑的重要环节.工厂劳动又嵌入在行业产业分工体系中.
期刊
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作为社会资源,承载着多重利益,不仅关系数据主体的个人利益和个人相关者利益,也关系不特定社会主体的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要协调个人数据资源上个人保护和社会利用之间的矛盾,实现个人数据上的利益协同,应构建新的个人数据社会利用中的个人利益保护理论,并在调整范式上,从权利保护模式转变为以规范个人信息处理行为为中心的行为规范模式,即数据治理范式.
章太炎秉承事功与学术二元的评价观,对古今中外"既立"诸学都进行分解与批判,其分解与批判的对象自然包括王学.与学界所持"章太炎对王学的态度在不同的阶段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的观点迥然不同,本文研究表明,章太炎就其一生而言,大体上都是非王.按章太炎学术发展的内在脉络,可以将其对王学的批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具体思想历程如下:在章太炎"转俗成真"的学术前期,《訄书·王学》以科学主义的视角批评王学"立义至单""无组织经纬",指责王学"以良知自贵"造成与科学的疏离;《谴王氏》以民本主义的原则批评王学"其学既卑,其功又不
马克思是一位出类拔萃的社会批判家.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省察和现实体认,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实质性批判.然而这种科学批判图景并非一日之功,它有一个逻辑跃升的过程.从《莱茵报》时期到《巴黎手稿》,马克思直面现实的物质利益难题而展开了对社会的人本主义批判;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哲学的贫困》,马克思以分工和所有制为抓手展开了对社会的原则性分析;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马克思聚焦于劳动和资本关系而展开了对社会的全面解剖.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再是单一的道义谴责,而是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
劳动法法典化,即要求全面总结我国劳动领域立法、司法和执法各方面成熟经验,对现行劳动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劳动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编纂劳动法典有利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劳动法的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发展,维护劳动法律规范的统一,补充劳动法律规范之不足.编纂劳动法典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治实践和劳动法学研究基础上持续推进.根据我国国情和法治特色,劳动法典编纂的体系结构应采"总分"结构,通过"先补齐单行法、后编纂劳动法典"的"两步走"径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