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其“首要的社会职能”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培养数以万计的实用的高质量创新人才。普通工科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无法胜任的。为了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在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型大学文化等方面下功夫。本文就实用创新教育对工科院校在培养目标、层次和模式定位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教育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的态势已从隐性走向显性,“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经济的国际化须以人才的国际化为支撑。”这一变化的加剧,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显著外部与内在的变化,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率倍受人们关注,高校人才有效供给的不足造成了大学生结构性的失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所显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专业供过于求的问题,而是更深层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重新定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实现人才充分就业的战略选择。课程是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基本要素,是实现高校教学职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核心要素。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必须在目标、结构、管理理念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为此,加强工科大学生实用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构建普通工科高校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与研究背景
1.知識经济呼唤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普通工科高校的教育创新
知识经济作为 21世纪的主导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不断创新是决定其在21世纪命运兴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教育是培养实用创新人才的摇篮,是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正是基于对知识经济与教育的重要关系的深刻剖析和清醒认识,世界各国政府都把迎接新世纪挑战的目光投向了教育,纷纷制定适应知识经济的教育发展战略,进行教育革命。而改革的焦点和核心不约而同都集中在如何进行教育创新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使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不再只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创新潜能,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可以说,21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新性人才。创新教育是未来社会、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取向。
2.普通工科高校创新教育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国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点是与我们的传统教育不能营造出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合适“土壤”,不能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直接相关。传统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直接或间接扼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妨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体制、行为以及环境等因素,如培养目标过于强调统一、划一与知识教学;重视学生考分和考试等定量评价,忽视对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多样性、发展性评价;教学中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在个性发展方面,过多地强调教育规范的统一和要求的共性,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自由和个性生存空间。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还存在大量的对于创新性人才个性表征、个体优势潜能差异理解的“盲区”、“误区”,导致现实中大量存在着威胁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精神环境,缺少发挥创新潜能所必要的、有利于个性成长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长此以往,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因此,现存的传统教育是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的。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必须对传统教育进行重大变革。
同时,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在工业经济平台上向知识经济跃进的产物,研究普通工科高校的创新教育应置于知识经济与素质教育的坐标系中来回答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随着人才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们所期望的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将是一种站在世界文化与教育的前沿,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进步教育,是一种具有极大的自主性、自由性,具备科学理性的教育,是一种完全处于动态过程中的富于活力的教育。
二、对普通工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我国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现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视角:一是从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容来看,它是有关科技创新活动规律、创新理念、创新原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实践。二是从目标和价值取向看,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造就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实践。三是从总体教育理念看,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是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到创新性教育的转向,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到注重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的转向,它涉及到工科大学生培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是教育评价标准全面的、根本的变革,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对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
根据创新和教育的规律,我们认为创新教育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创新教育将会呈现出下列发展趋势。(1)教育制度由封闭、刚性划一转向开放、灵活多样。(2)教育体制由集权型转向分权型。(3)教育机制由集中控制、消极服从型转向宏观调控、主动适应型。(4)师生关系由权威型转向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特征的平等民主型。(5)教育方式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6)教育评价由注重选择转向注重培养。(7)教育管理由封闭、集中转向自主、参与。(8)教学过程由学生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获取,由注重储存、积累信息转向选择、提取、加工信息,由给学生现成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转向提倡从多方向提出设想方案,并从中进行选择和决策。(9)教育途径由注重课堂转向课堂内外并重,由单一的教学转向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等。
2.研究方法
按照理论研究的一般框架,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路和措施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平衡相结合、局部合理与整体优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对比,以及对我国普通工科高校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若干问题的探索,确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发达国家的创新教育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共同特征:(1)发达国家对其高等教育改革普遍重视。意识到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靠教育来提高人才的素质,提高本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2)对教育改革都持续很长的时间。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所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解决这些问题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非一朝一夕的功夫。(3)把教育发展的重点从数量上的增加转向质量方面的提高。(4)瞄准时代的特点与要求,调整培养目标、改进课程结构。
因此,从对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发展特征来看,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1)对创造性人才的大量需求,改革传统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创新教育备受瞩目。(2)灵活开放的教育制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开展较好的国家,其高校都有较大的自治权,其教育形式和层次丰富多样,教育制度开放灵活。(3)鲜明的个性是创造的基础。尊重个性,注重个性培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4)英才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5)加强基础教育,拓宽知识面,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是大学创新教育的基础工作。(6)让学生参与科研学术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创新教育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的态势已从隐性走向显性,“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经济的国际化须以人才的国际化为支撑。”这一变化的加剧,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显著外部与内在的变化,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率倍受人们关注,高校人才有效供给的不足造成了大学生结构性的失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所显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专业供过于求的问题,而是更深层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重新定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实现人才充分就业的战略选择。课程是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基本要素,是实现高校教学职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核心要素。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必须在目标、结构、管理理念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为此,加强工科大学生实用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构建普通工科高校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与研究背景
1.知識经济呼唤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普通工科高校的教育创新
知识经济作为 21世纪的主导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不断创新是决定其在21世纪命运兴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教育是培养实用创新人才的摇篮,是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正是基于对知识经济与教育的重要关系的深刻剖析和清醒认识,世界各国政府都把迎接新世纪挑战的目光投向了教育,纷纷制定适应知识经济的教育发展战略,进行教育革命。而改革的焦点和核心不约而同都集中在如何进行教育创新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使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不再只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创新潜能,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可以说,21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新性人才。创新教育是未来社会、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取向。
2.普通工科高校创新教育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国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点是与我们的传统教育不能营造出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合适“土壤”,不能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直接相关。传统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直接或间接扼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妨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体制、行为以及环境等因素,如培养目标过于强调统一、划一与知识教学;重视学生考分和考试等定量评价,忽视对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多样性、发展性评价;教学中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在个性发展方面,过多地强调教育规范的统一和要求的共性,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自由和个性生存空间。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还存在大量的对于创新性人才个性表征、个体优势潜能差异理解的“盲区”、“误区”,导致现实中大量存在着威胁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精神环境,缺少发挥创新潜能所必要的、有利于个性成长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长此以往,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因此,现存的传统教育是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的。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必须对传统教育进行重大变革。
同时,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在工业经济平台上向知识经济跃进的产物,研究普通工科高校的创新教育应置于知识经济与素质教育的坐标系中来回答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随着人才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们所期望的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将是一种站在世界文化与教育的前沿,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进步教育,是一种具有极大的自主性、自由性,具备科学理性的教育,是一种完全处于动态过程中的富于活力的教育。
二、对普通工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我国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现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视角:一是从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容来看,它是有关科技创新活动规律、创新理念、创新原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实践。二是从目标和价值取向看,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造就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实践。三是从总体教育理念看,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是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到创新性教育的转向,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到注重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的转向,它涉及到工科大学生培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是教育评价标准全面的、根本的变革,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对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
根据创新和教育的规律,我们认为创新教育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创新教育将会呈现出下列发展趋势。(1)教育制度由封闭、刚性划一转向开放、灵活多样。(2)教育体制由集权型转向分权型。(3)教育机制由集中控制、消极服从型转向宏观调控、主动适应型。(4)师生关系由权威型转向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特征的平等民主型。(5)教育方式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6)教育评价由注重选择转向注重培养。(7)教育管理由封闭、集中转向自主、参与。(8)教学过程由学生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获取,由注重储存、积累信息转向选择、提取、加工信息,由给学生现成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转向提倡从多方向提出设想方案,并从中进行选择和决策。(9)教育途径由注重课堂转向课堂内外并重,由单一的教学转向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等。
2.研究方法
按照理论研究的一般框架,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路和措施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平衡相结合、局部合理与整体优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对比,以及对我国普通工科高校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若干问题的探索,确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发达国家的创新教育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共同特征:(1)发达国家对其高等教育改革普遍重视。意识到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靠教育来提高人才的素质,提高本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2)对教育改革都持续很长的时间。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所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解决这些问题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非一朝一夕的功夫。(3)把教育发展的重点从数量上的增加转向质量方面的提高。(4)瞄准时代的特点与要求,调整培养目标、改进课程结构。
因此,从对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发展特征来看,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1)对创造性人才的大量需求,改革传统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创新教育备受瞩目。(2)灵活开放的教育制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开展较好的国家,其高校都有较大的自治权,其教育形式和层次丰富多样,教育制度开放灵活。(3)鲜明的个性是创造的基础。尊重个性,注重个性培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4)英才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5)加强基础教育,拓宽知识面,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是大学创新教育的基础工作。(6)让学生参与科研学术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