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文言文在中学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一、导言激趣,朗读感知
教学本课时,我先由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名句导入,然后配乐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接力读,指名读,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我针对学生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问题予以了纠正。例如:“其岸势犬牙参互”,学生容易读成“其岸/势犬牙参互”,这里断句出现了偏差,理解就产生了歧义,我就着重讲解,这样熟读成诵后,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章法等就有了一个全面的、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翻译、理解扫清了障碍。
二、熟读法
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文言文教学是讲得多,读得少,显然不是效果最好的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思是说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说的意思了。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才能增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用心体会,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对文章内容先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不必急于求解,暂且放在一边,借助工具书,帮助疏通词义,求得大致的含义,或者自已进行猜测,以意会之,等日后求得老师的指点,再进一步求得理解。其次,要借助于文本的已有注释和“课文导读”,疏通文章的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轮廓。例如,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说明文重点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事物特征:议论文则要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材料及论证方法。这是阅读的第一层次。
三、理解主旨
新课标指出“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整体赏析”的导读法。首先,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学生认为小石潭很美,水清,石奇,境幽。教师追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得出是“石奇”,再让学生在文中找根据说理由。然后我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小结: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确实是个“石潭”。“如鸣配环”形容声音清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树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姿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写景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整体性阅读方式,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性阅读效果。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联系法
联系是在熟读掌握了文章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求得更深理解的阅读方法,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是对阅读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联系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新旧知识的联系。阅读中,不能孤立地读,要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联系,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同时代或同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读。这类作品因为时代相同,或作家相同,它们在文字运用、语言表达及文章风格上基本接近或相同,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第二类是与同文体、同风格的作品联系起来读。这类作品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可以借鉴和比较。第三类是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联系。这类作品因时代差异或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同,在文字运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变化和差异,阅读时可加以对照、比较、分析和判断,从中找出规律,得出比较正确的理解。
2.上下文的联系。“一篇文章就好比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有自身完整体系,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理解,要从整体上去感知、领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主旨。在阅读过程中,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难句、难段,也可暂且放下,等疏通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其难句、难段也就不难了。
五、积累迁移
积累即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的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迁移即扩展、运用。这一步骤,我就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课后再让学生以课文为中心,精心阅读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进一步体会这类写景散文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旅游景点,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五环节课堂学法指导模式。实践证明,这一学法指导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越来越多的语言材料,也丰富了思维,还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迅速迁移,活用到写作中去,从而乐学,会学,学好文言文,提高文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一、导言激趣,朗读感知
教学本课时,我先由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名句导入,然后配乐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接力读,指名读,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我针对学生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问题予以了纠正。例如:“其岸势犬牙参互”,学生容易读成“其岸/势犬牙参互”,这里断句出现了偏差,理解就产生了歧义,我就着重讲解,这样熟读成诵后,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章法等就有了一个全面的、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翻译、理解扫清了障碍。
二、熟读法
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文言文教学是讲得多,读得少,显然不是效果最好的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思是说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说的意思了。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才能增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用心体会,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对文章内容先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不必急于求解,暂且放在一边,借助工具书,帮助疏通词义,求得大致的含义,或者自已进行猜测,以意会之,等日后求得老师的指点,再进一步求得理解。其次,要借助于文本的已有注释和“课文导读”,疏通文章的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轮廓。例如,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说明文重点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事物特征:议论文则要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材料及论证方法。这是阅读的第一层次。
三、理解主旨
新课标指出“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整体赏析”的导读法。首先,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学生认为小石潭很美,水清,石奇,境幽。教师追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得出是“石奇”,再让学生在文中找根据说理由。然后我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小结: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确实是个“石潭”。“如鸣配环”形容声音清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树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姿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写景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整体性阅读方式,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性阅读效果。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联系法
联系是在熟读掌握了文章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求得更深理解的阅读方法,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是对阅读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联系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新旧知识的联系。阅读中,不能孤立地读,要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联系,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同时代或同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读。这类作品因为时代相同,或作家相同,它们在文字运用、语言表达及文章风格上基本接近或相同,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第二类是与同文体、同风格的作品联系起来读。这类作品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可以借鉴和比较。第三类是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联系。这类作品因时代差异或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同,在文字运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变化和差异,阅读时可加以对照、比较、分析和判断,从中找出规律,得出比较正确的理解。
2.上下文的联系。“一篇文章就好比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有自身完整体系,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理解,要从整体上去感知、领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主旨。在阅读过程中,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难句、难段,也可暂且放下,等疏通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其难句、难段也就不难了。
五、积累迁移
积累即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的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迁移即扩展、运用。这一步骤,我就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课后再让学生以课文为中心,精心阅读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进一步体会这类写景散文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旅游景点,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五环节课堂学法指导模式。实践证明,这一学法指导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越来越多的语言材料,也丰富了思维,还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迅速迁移,活用到写作中去,从而乐学,会学,学好文言文,提高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