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皮锡瑞学术研究》是第一部全面研究皮锡瑞学术的专著,在经学史和学术史上具有开创意义。该书内容全面,较全面地展示了皮锡瑞的学术成就。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样,能立体地呈现皮锡瑞学术之特点。此外,该书重视发掘新材料,从而得出新的观点。
关键词:皮锡瑞;学术;经学
作者简介:杨玲(1982-),女,重庆秀山人,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潘斌先生新著《皮锡瑞学术研究》一书,2015年5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五十余万字,对皮锡瑞学术有全面深入之研究。全书读毕,可知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研究皮锡瑞学术的专著,在经学史和学术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根据研究现状可见,学界对皮锡瑞经学的研究,无论从论著数量还是研究深度来看,都正处于起步阶段,欠缺较多。学界对于探讨皮氏经注,已有的研究成果往往只是就皮氏于某一经的成就进行探究,而无对皮氏经学的全局认识,这就容易流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弊。而对于皮氏经学观的研究,则往往由于批阅材料的不够(如皮氏的《经学家法讲义》、《师伏堂日记》、《师伏堂经说》、《师伏堂经学杂记》均为未刊经学手稿)而导致结论的片面。其次,对皮锡瑞经学的研究,尚未将其放到湘学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对于皮氏经学的研究往往与湘学研究相脱离。
本书则在研究中将皮锡瑞学术当作焦点,将清代学术当作背景,力求焦点在背景的衬托下更为显明。皮锡瑞对《易》、《书》、《诗》、《礼》、《春秋》诸经以及郑学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因此该书研究的起点是梳理皮氏在专经以及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将皮氏经学放到学术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以见其在晚清今文经学复兴大背景中的地位和价值。
第二,本书内容全面,较全面地展示了皮锡瑞的学术成就。全书分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正文部分计划共分九章。绪论主要是对清代经学以及皮锡瑞所处时代的世运学风作概览式的陈述,以求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皮锡瑞经学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第一章是“皮锡瑞之易学”,对皮锡瑞之易学观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涉及“易”之义、《易》之作者和成书过程、论易学流派、论易学的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皮锡瑞之《尚书》学”,从七个方面对皮锡瑞之《尚书》学成就作了探讨,分别是皮锡瑞总论《尚书》之今古文学、皮锡瑞论《尚书》今文学的基本问题、《今文尚书考证》、《尚书大传疏证》、《尚书中候疏证》、皮锡瑞论《古文尚书》学、皮锡瑞论治《尚书》学之方法。第三章是“皮锡瑞之《诗经》学”,从六个方面对皮锡瑞之《诗经》学成就作了探讨,分别是关于《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关于今文三家《诗》、关于《毛诗》、《毛传》及《毛诗序》、评议汉宋《诗》学、论解《诗》和学《诗》、皮锡瑞《诗》学之评价。第四章是“皮锡瑞之‘三礼’学”,从七个方面对皮锡瑞之“三礼”学成就作了探讨,分别是皮锡瑞论“三礼”之成书和流传、皮锡瑞论“三礼”之关系、皮锡瑞论《王制》、评论名家之“三礼”学、皮锡瑞论“三礼”所记之古礼、皮锡瑞论“三礼”之研究方法、皮锡瑞“三礼”学之评价。第五章是“皮锡瑞之《春秋》学”,从三个方面对皮锡瑞之《春秋》学成就作了探讨,分别是关于《春秋》经的基本问题、皮锡瑞之《公羊》学、皮锡瑞之《左传》学。第六章是“皮锡瑞的郑学研究”,对皮锡瑞的郑学著作《驳五经异义疏证》、《孝经郑注疏》、《郑志疏证》、《六艺论疏证》、《鲁礼禘祫义疏证》做了探究,在此基础上还对皮锡瑞郑学研究作了反思。第七章是“皮锡瑞论经学史”,分别是关于皮锡瑞论经学发展演变的时代、《经学历史》的经学观、经学史分期平议。第八章是在前面研究所作的综合性研究,总结出皮锡瑞经学的四大特色,分别是解经征诸实、会通汉宋今古、重视经学之家法、讲求微言大义与经世致用。第九章是皮锡瑞对湘学之继承和发展。
第三,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样,能立体地呈现皮锡瑞学术之特点。一是运用史学重视联系和重视时代背景的研究方法。在社会背景和宏观的历史发展趋势下探讨皮氏经学与清代经学的关系,在宏观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趋势下分析皮锡瑞经学的时代特征,充分展示皮锡瑞经学与晚清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冲突与融合。二是采用考据与义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该书的研究注重考据,只有在对皮锡瑞经学认真考察的基础上,才能作进一步的探讨。除了考据外,该书的研究还重视义理的阐发,突破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方式,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皮锡瑞之经学。三是采用归纳法。皮锡瑞于各经皆有研究,于今古文经学皆有论说,采用归纳研究法,能从异彩纷呈的问题中找出一些共同的规律性的内容。四是采用比较法。皮锡瑞的经学与以往的学术研究有很大的不同,然也与以前的研究有一脉相承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看到皮锡瑞的经学研究与传统的研究之间的差异。
第四,本书重视发掘新材料,从而得出新的观点。该书以清代经学乃至中国经学史为背景,以皮锡瑞经学为焦点,通过对皮锡瑞经学及其与清代其他经学家的经学观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以期更好地把握皮锡瑞经学,厘清晚清经学发展的脉络,这就突破了学界惯常就皮氏经学而谈经学的孤立研究模式。此外,本书在研究时,注重发掘新的材料,如对学人不甚重视的皮氏未刊经学手稿(如《经学家法讲义》、《师伏堂日记》、《师伏堂经说》、《师伏堂经学杂记》)进行爬梳,同时对于皮氏经学著述的序跋材料也多加重视,从而更加全面地展现皮氏经学的成就和特点。
关键词:皮锡瑞;学术;经学
作者简介:杨玲(1982-),女,重庆秀山人,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潘斌先生新著《皮锡瑞学术研究》一书,2015年5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五十余万字,对皮锡瑞学术有全面深入之研究。全书读毕,可知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研究皮锡瑞学术的专著,在经学史和学术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根据研究现状可见,学界对皮锡瑞经学的研究,无论从论著数量还是研究深度来看,都正处于起步阶段,欠缺较多。学界对于探讨皮氏经注,已有的研究成果往往只是就皮氏于某一经的成就进行探究,而无对皮氏经学的全局认识,这就容易流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弊。而对于皮氏经学观的研究,则往往由于批阅材料的不够(如皮氏的《经学家法讲义》、《师伏堂日记》、《师伏堂经说》、《师伏堂经学杂记》均为未刊经学手稿)而导致结论的片面。其次,对皮锡瑞经学的研究,尚未将其放到湘学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对于皮氏经学的研究往往与湘学研究相脱离。
本书则在研究中将皮锡瑞学术当作焦点,将清代学术当作背景,力求焦点在背景的衬托下更为显明。皮锡瑞对《易》、《书》、《诗》、《礼》、《春秋》诸经以及郑学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因此该书研究的起点是梳理皮氏在专经以及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将皮氏经学放到学术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以见其在晚清今文经学复兴大背景中的地位和价值。
第二,本书内容全面,较全面地展示了皮锡瑞的学术成就。全书分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正文部分计划共分九章。绪论主要是对清代经学以及皮锡瑞所处时代的世运学风作概览式的陈述,以求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皮锡瑞经学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第一章是“皮锡瑞之易学”,对皮锡瑞之易学观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涉及“易”之义、《易》之作者和成书过程、论易学流派、论易学的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皮锡瑞之《尚书》学”,从七个方面对皮锡瑞之《尚书》学成就作了探讨,分别是皮锡瑞总论《尚书》之今古文学、皮锡瑞论《尚书》今文学的基本问题、《今文尚书考证》、《尚书大传疏证》、《尚书中候疏证》、皮锡瑞论《古文尚书》学、皮锡瑞论治《尚书》学之方法。第三章是“皮锡瑞之《诗经》学”,从六个方面对皮锡瑞之《诗经》学成就作了探讨,分别是关于《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关于今文三家《诗》、关于《毛诗》、《毛传》及《毛诗序》、评议汉宋《诗》学、论解《诗》和学《诗》、皮锡瑞《诗》学之评价。第四章是“皮锡瑞之‘三礼’学”,从七个方面对皮锡瑞之“三礼”学成就作了探讨,分别是皮锡瑞论“三礼”之成书和流传、皮锡瑞论“三礼”之关系、皮锡瑞论《王制》、评论名家之“三礼”学、皮锡瑞论“三礼”所记之古礼、皮锡瑞论“三礼”之研究方法、皮锡瑞“三礼”学之评价。第五章是“皮锡瑞之《春秋》学”,从三个方面对皮锡瑞之《春秋》学成就作了探讨,分别是关于《春秋》经的基本问题、皮锡瑞之《公羊》学、皮锡瑞之《左传》学。第六章是“皮锡瑞的郑学研究”,对皮锡瑞的郑学著作《驳五经异义疏证》、《孝经郑注疏》、《郑志疏证》、《六艺论疏证》、《鲁礼禘祫义疏证》做了探究,在此基础上还对皮锡瑞郑学研究作了反思。第七章是“皮锡瑞论经学史”,分别是关于皮锡瑞论经学发展演变的时代、《经学历史》的经学观、经学史分期平议。第八章是在前面研究所作的综合性研究,总结出皮锡瑞经学的四大特色,分别是解经征诸实、会通汉宋今古、重视经学之家法、讲求微言大义与经世致用。第九章是皮锡瑞对湘学之继承和发展。
第三,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样,能立体地呈现皮锡瑞学术之特点。一是运用史学重视联系和重视时代背景的研究方法。在社会背景和宏观的历史发展趋势下探讨皮氏经学与清代经学的关系,在宏观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趋势下分析皮锡瑞经学的时代特征,充分展示皮锡瑞经学与晚清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冲突与融合。二是采用考据与义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该书的研究注重考据,只有在对皮锡瑞经学认真考察的基础上,才能作进一步的探讨。除了考据外,该书的研究还重视义理的阐发,突破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方式,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皮锡瑞之经学。三是采用归纳法。皮锡瑞于各经皆有研究,于今古文经学皆有论说,采用归纳研究法,能从异彩纷呈的问题中找出一些共同的规律性的内容。四是采用比较法。皮锡瑞的经学与以往的学术研究有很大的不同,然也与以前的研究有一脉相承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看到皮锡瑞的经学研究与传统的研究之间的差异。
第四,本书重视发掘新材料,从而得出新的观点。该书以清代经学乃至中国经学史为背景,以皮锡瑞经学为焦点,通过对皮锡瑞经学及其与清代其他经学家的经学观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以期更好地把握皮锡瑞经学,厘清晚清经学发展的脉络,这就突破了学界惯常就皮氏经学而谈经学的孤立研究模式。此外,本书在研究时,注重发掘新的材料,如对学人不甚重视的皮氏未刊经学手稿(如《经学家法讲义》、《师伏堂日记》、《师伏堂经说》、《师伏堂经学杂记》)进行爬梳,同时对于皮氏经学著述的序跋材料也多加重视,从而更加全面地展现皮氏经学的成就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