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的推进应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将直接关系到他们语文学习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及是否能激发起他们从心理层面爱真、爱国、爱人、爱美,完善人格。现实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已相对滞后,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让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大语文阅读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058-01
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阅读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使阅读深入到生活中,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技能?对学生而言,就是要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学中,学生若主动参与阅读,能为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人格的健全,人生信仰的完善找到捷径,让语文教学和学习如鱼得水。
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发现阅读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若把不好此关,语文教学就谈不上成功。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学生语文阅读相对滞后的问题所在,并找到弥补学生语文阅读不足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方法。
1 语文阅读的普遍薄弱,是制约学生成绩及思想素养的重要因素
信息时代,阅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许多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阅读正逐步忽视:平均每周的看书时间不到6小时,每天主动有效阅读不足半小时,学生看书时间为何少得如此可怜?究其原因:
1.1 大部分学生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升学。他们认为考试又不只考语文,还有其它比语文难度大,却又比语文好拿高分,升学考试中容易拉开分数档次的科目,多花时间学好这些科目,才是明智的做法。
1.2 学生、家长自身缺乏积极性。据统计,26%的学生、家长表示大多数只看些杂书,如:报刊,杂志等;8%的学生、家长表示现在科技发达,捧着书本阅读已成历史,互联网既方便又快捷,足不出户可尽知天下事;66%的学生、家长认为花大量的时间看 “闲书”是浪费时间,重视与考试相关的内容才是正道,致使部分学生对文学名著很少问津,甚至连书名都未曾听过。
1.3 学生无法认清阅读对其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虽然全国大力宣传素质教育,但试题不可能从课外各类读物中选择,“理智”的学生怎肯浪费时间拿自己的命运作赌注?课外阅读可以将来在大学里、在工作岗位上补足。
1.4 阅读目的的盲目性、阅读层次的浅显性和阅读内容的隐患性。阅读应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健全人格为发展目的,由于受年龄和心理特点的限制,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使部分粗糙、低劣甚至淫秽的文学作品在中学生中大行其道,高雅严肃的作品被束之高阁、拒之千里。有相当部分学生十分钟情于言情、武打、漫画,“口袋书”成为流行。
2 帮助学生树立
语文阅读不只限于书本的大语文阅读观念,是培养阅读兴趣行之有效的途径。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是:阅读社会,塑造自我。
2.1 回归自然,阅读自然,是引导学生最直观、最容易获得真知酌见的极佳途径。人类诞生于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发展和进步,时至人类文明已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反而远离或疏远了自然,忽略了自然与人类鱼水相融的亲善关系。钢筋水泥土铸就的“丛林”,让孩子如同网中困兽,井底之蛙,对知识的学习、获得无益,应鼓励他们走向自然,因为:
2.1.1 自然力的熏陶、震撼,有利于学生理解人生真谛,完成知识经验的积累。古人“登高必赋”,正是自然阳刚之力——大山的坚韧挺拔所赋予他们的激情。太史公如若不以“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感受了大自然之正气,又怎能在受腐刑后毅然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如若不是长江黄河奔泄千里之气势的震撼,又怎會有《黄河大合唱》的问世?基于此,教师应经常带领学生走近自然,感悟自然,只有让学生真正回归自然,才能领悟作品中对大自然的叙述、描写之精髓。
2.1.2 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对语文学习中心灵的净化、情操修养的感悟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更有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大自然的魅力往往能让人心境平静,思想纯净。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抱负,方志敏的赤子之情,无疑不是在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之后而从心灵深处迸发的真挚情感。在学生紧张的学习之余,或遇困惑时,如果很少有面对面,眼瞪眼的“说教”、“做工作”,而是领他们看一看山村田野、湖泊江流,学生的情绪转变、精神恢复远比空洞说理快得多。
2.1.3 分享挑战自然的欣喜与成就感,是达成语文知识升华的捷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挑战自然的奋斗史。面对人类挑战自然的优秀成果,可让学生亲临参观,想象人类力量的伟大,以增强自信力和直观感悟。回归自然,以自然为师,有利于学生感悟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凝聚起来的以爱国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文化传统,领会其精髓。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提高自己的观察和鉴赏能力。
2.2 走入社会,阅读社会人生,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必需之路。“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繁芜纷杂,许多家长对孩子涉入社会谈虎变色,为防患未然,家长、老师便有了许多的“不准”、“不允许”。笔者对此的做法是:让学生在正确的监控引导下,增强鉴别能力,大胆涉足社会。
2.2.1 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和见闻中辨别是非,体味人生,从而完成语文“文道统一”的学习,往往事半功倍。中学生虽然幼稚,却有热情和自己的思想主见,若科学、得法地引领他们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比如旁听青少年犯罪案例的审理,甚至到酒吧、网吧“开眼界”,与成人争论一些青少年“不宜”的话题,加以引导,让他们揭去神秘面纱,辩伪存真。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见诸于文字,或为心得,或为随录,“文道合一”的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
2.2.2 发现社会问题的语文学习,能促进学生在学习接受知识、思想时辩伪去妄。涉足社会的好处,就在于把学生放到了生活的主导地位,只要目的明确,引导正确,学生乐于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搜集社会上不规范用字,不文明、不雅观社会用语,然后不失时机地加以联系,学生习作中的文字、语言不规范毛病就在浓厚的兴趣和热烈的交流中得到克服、更正。又如让学生收集整理社会不文明行为、风气,落后、悲观思想,沦丧道德行为等,均其乐无穷,学生不但加深了思想认识,而且锻炼了听说能力,为写作准备了素材。
学生都有一颗渴望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纯洁好奇心,自然和社会对他们来说犹如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怎样播种,怎样收获就要靠老师这一导引人来发挥作用。如果能真正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他们获得的知识远比书本和学校中多得多,同时也能弥补学生课外阅读的不足,它有助于学生语文阅读的浓厚兴趣在自主探究中养成,让学生从心理层面激发起爱真、爱国、爱人、爱美的情感,进而形成自主阅读的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进取性。语文教师处理好了阅读关,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运用能力的养成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法研究》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编,赵宗焜、张承明主编,云南省教育出版社。
[2]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中学语文教材分析》编委会,出版社同上,主编依次为徐光泽和赵宗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大语文阅读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058-01
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阅读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使阅读深入到生活中,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技能?对学生而言,就是要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学中,学生若主动参与阅读,能为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人格的健全,人生信仰的完善找到捷径,让语文教学和学习如鱼得水。
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发现阅读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若把不好此关,语文教学就谈不上成功。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学生语文阅读相对滞后的问题所在,并找到弥补学生语文阅读不足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方法。
1 语文阅读的普遍薄弱,是制约学生成绩及思想素养的重要因素
信息时代,阅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许多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阅读正逐步忽视:平均每周的看书时间不到6小时,每天主动有效阅读不足半小时,学生看书时间为何少得如此可怜?究其原因:
1.1 大部分学生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升学。他们认为考试又不只考语文,还有其它比语文难度大,却又比语文好拿高分,升学考试中容易拉开分数档次的科目,多花时间学好这些科目,才是明智的做法。
1.2 学生、家长自身缺乏积极性。据统计,26%的学生、家长表示大多数只看些杂书,如:报刊,杂志等;8%的学生、家长表示现在科技发达,捧着书本阅读已成历史,互联网既方便又快捷,足不出户可尽知天下事;66%的学生、家长认为花大量的时间看 “闲书”是浪费时间,重视与考试相关的内容才是正道,致使部分学生对文学名著很少问津,甚至连书名都未曾听过。
1.3 学生无法认清阅读对其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虽然全国大力宣传素质教育,但试题不可能从课外各类读物中选择,“理智”的学生怎肯浪费时间拿自己的命运作赌注?课外阅读可以将来在大学里、在工作岗位上补足。
1.4 阅读目的的盲目性、阅读层次的浅显性和阅读内容的隐患性。阅读应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健全人格为发展目的,由于受年龄和心理特点的限制,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使部分粗糙、低劣甚至淫秽的文学作品在中学生中大行其道,高雅严肃的作品被束之高阁、拒之千里。有相当部分学生十分钟情于言情、武打、漫画,“口袋书”成为流行。
2 帮助学生树立
语文阅读不只限于书本的大语文阅读观念,是培养阅读兴趣行之有效的途径。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是:阅读社会,塑造自我。
2.1 回归自然,阅读自然,是引导学生最直观、最容易获得真知酌见的极佳途径。人类诞生于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发展和进步,时至人类文明已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反而远离或疏远了自然,忽略了自然与人类鱼水相融的亲善关系。钢筋水泥土铸就的“丛林”,让孩子如同网中困兽,井底之蛙,对知识的学习、获得无益,应鼓励他们走向自然,因为:
2.1.1 自然力的熏陶、震撼,有利于学生理解人生真谛,完成知识经验的积累。古人“登高必赋”,正是自然阳刚之力——大山的坚韧挺拔所赋予他们的激情。太史公如若不以“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感受了大自然之正气,又怎能在受腐刑后毅然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如若不是长江黄河奔泄千里之气势的震撼,又怎會有《黄河大合唱》的问世?基于此,教师应经常带领学生走近自然,感悟自然,只有让学生真正回归自然,才能领悟作品中对大自然的叙述、描写之精髓。
2.1.2 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对语文学习中心灵的净化、情操修养的感悟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更有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大自然的魅力往往能让人心境平静,思想纯净。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抱负,方志敏的赤子之情,无疑不是在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之后而从心灵深处迸发的真挚情感。在学生紧张的学习之余,或遇困惑时,如果很少有面对面,眼瞪眼的“说教”、“做工作”,而是领他们看一看山村田野、湖泊江流,学生的情绪转变、精神恢复远比空洞说理快得多。
2.1.3 分享挑战自然的欣喜与成就感,是达成语文知识升华的捷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挑战自然的奋斗史。面对人类挑战自然的优秀成果,可让学生亲临参观,想象人类力量的伟大,以增强自信力和直观感悟。回归自然,以自然为师,有利于学生感悟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凝聚起来的以爱国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文化传统,领会其精髓。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提高自己的观察和鉴赏能力。
2.2 走入社会,阅读社会人生,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必需之路。“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繁芜纷杂,许多家长对孩子涉入社会谈虎变色,为防患未然,家长、老师便有了许多的“不准”、“不允许”。笔者对此的做法是:让学生在正确的监控引导下,增强鉴别能力,大胆涉足社会。
2.2.1 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和见闻中辨别是非,体味人生,从而完成语文“文道统一”的学习,往往事半功倍。中学生虽然幼稚,却有热情和自己的思想主见,若科学、得法地引领他们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比如旁听青少年犯罪案例的审理,甚至到酒吧、网吧“开眼界”,与成人争论一些青少年“不宜”的话题,加以引导,让他们揭去神秘面纱,辩伪存真。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见诸于文字,或为心得,或为随录,“文道合一”的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
2.2.2 发现社会问题的语文学习,能促进学生在学习接受知识、思想时辩伪去妄。涉足社会的好处,就在于把学生放到了生活的主导地位,只要目的明确,引导正确,学生乐于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搜集社会上不规范用字,不文明、不雅观社会用语,然后不失时机地加以联系,学生习作中的文字、语言不规范毛病就在浓厚的兴趣和热烈的交流中得到克服、更正。又如让学生收集整理社会不文明行为、风气,落后、悲观思想,沦丧道德行为等,均其乐无穷,学生不但加深了思想认识,而且锻炼了听说能力,为写作准备了素材。
学生都有一颗渴望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纯洁好奇心,自然和社会对他们来说犹如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怎样播种,怎样收获就要靠老师这一导引人来发挥作用。如果能真正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他们获得的知识远比书本和学校中多得多,同时也能弥补学生课外阅读的不足,它有助于学生语文阅读的浓厚兴趣在自主探究中养成,让学生从心理层面激发起爱真、爱国、爱人、爱美的情感,进而形成自主阅读的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进取性。语文教师处理好了阅读关,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运用能力的养成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法研究》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编,赵宗焜、张承明主编,云南省教育出版社。
[2]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中学语文教材分析》编委会,出版社同上,主编依次为徐光泽和赵宗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