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水平课程建设的发展要求。在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中引入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探索,也是必然趋势。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对该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探索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也对其他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具有指导、借鉴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1];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2]。
信息化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和主体是信息化教学。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步深化信息教育改革,信息技术的引入催生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信息化网络课程形式,集图、文、声、视于一体,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在线共享。在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中引入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探索,也是必然趋势。
1 “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现状
食品生物化学是从生物化学角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学科。该课程是食品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的核心专业课程,如“食品理化检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营养学”等打下基础,也是高职3+2学生转段培养学生以及大多数食品相关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
食品生物化学具有综合性强、内容繁多、知识点分散、化学反应繁杂等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学生公认的最难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此外,生物化学相关学科领域的迅猛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前沿知识、热点问题等进行及时更新。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明显滞后,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有效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以及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型教学模式,是高职食品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研究者已经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管骁等[3]对高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探讨,提出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注重实验教学、改变教学模式等手段对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进行探索式研究;刘晓飞等[4]将“蓝墨云班课”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合,以蛋白质代谢中的“尿素循环”为例进行教学改革初探;李谞等[5]探讨了基于“智慧树”的混合式教学在食品生物化学中的应用。目前有关信息化设计的研究和应用较少,并且不够深入和全面,因此针对食品生物化学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及应用任重而道远。
2 “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
在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中引入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探索。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理论知识抽象,专业性强,学起来也枯燥乏味,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对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进行设计,目标是通过对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等教学背景展开深度分析,明确信息化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设计信息化教学策略,并在日常教学中实施信息化教学,以探索合适的路径,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课程知识内容,为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等奠定基础。同时,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3 “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
3.1 设计课程总体教学情境,依据课程知识重构教学模块和教学次序
该课程的教学平时主要依据教材的章节次序和学时安排,如糖类物质、脂类物质、蛋白质、核酸和酶等章節之后才是对应的糖类、脂类、含氮小分子、核酸等的代谢,再之后是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但物质、物质的代谢及其合成等部分是环环相扣的,前一章的内容是后一章的基础。此外,高职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缺乏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能力。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需要对课程教学情境进行总体设计,优化知识结构和教学次序,同时结合单向型技能训练进行模块化教学。例如糖类、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糖类代谢划分为一个模块;蛋白质、酪蛋白的制备、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含氮小分子的代谢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划分为一个模块等,从而增强学生知识记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
3.2 收集教学资源,搭建“食品生物化学”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平台
虽然目前已经建成有国家级、省级高职类和本科类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但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多样性(高职、高专和3+2转段培养),仍需搭建适用于不同群体学生的网络课程平台,建设食品生物化学在线开放课程。利用便捷的校园网络和智慧职教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并发布课程相关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图片、视频和习题等资源,并自主开发制作相关微课、动画等教学视频,利用课程平台记录每位学生出勤、作业完成、参与主题讨论、在线测试以及团队合作等情况。为了保障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除了搭建平台、自主开发微课、动画之外,还要积累网络资源,及时扩充、更新教学资源库,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需求。此外,还可以利用腾讯课堂、腾讯会议、职教云、QQ群和微信群等网络技术,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互动平台。
3.3 丰富教学方法,优化考核评价
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要在吸收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教学效果直观、易懂。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方法多样,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以及微课和翻转课堂的运用。此外,建立公正的评价系统和畅通的反馈渠道,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的考核评价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客观的评价体系,使过程性评价因子多样化,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实验技能、实验结果、单元测评等纳入过程考核,同时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的点评等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4 “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的实施
以酶章节中影响酶促反应速度因素的试验为例,将该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包括底物浓度、pH、温度、酶浓度、激活剂和抑制剂,实验中主要探讨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共计4学时。教学过程依托智慧职教平台发布的丰富教学资源,利用职教云课堂实施课前、课中、课后全程教学管理。
4.1 课前预习
课前教师在智慧职教平台发布“影响酶促反应速度因素的实验”PPT课件和操作视频,学生课前预习课件,了解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并能绘制影响因素与反应速度相互关系的曲线图;熟悉鉴定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方法。教师依据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堂提问情况反馈的问题对教学设计及时做出调整。
4.2 课上实施
情景引入,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酶促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对酶的催化反应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利用动画、拼图游戏等讲解酶促反应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实施,学生根据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反应设定的4个任务,进行分组,每组进行单因素实验。分组后,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资源和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并开展任务。实验过程中借助手机录播和多媒体投屏功能,与教师、同学共同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等,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思维训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
4.3 课后拓展
课后通过市场调查、文献查阅、车间参观等深入了解酶在食品、医疗和化妆品中的应用及原理,切身感受酶在生活中的应有价值。
5 结语
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高水平课程建设的发展要求。在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中引入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探索,也是必然趋势。食品生物化学作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内容多、抽象概念和机理多、知识理解和记忆困难等特点,对该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充分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满意度。此外,食品生物化学的课程问题也是许多其他食品专业课程及高职院校课程所存在的,因此,该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对其他课程的信息化改革具有指导、借鉴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95.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4):118-125.
[3]管骁,黄凯,李森.高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食品工业,2018,39(1):219-223.
[4]刘晓飞,张帅,王薇,等.食品生物化学中“尿素循环”的教学改革:以蓝墨云班课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20):420.
[5]李谞,吕茜.基于“智慧树”的混合式教学在“食品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269-270.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1];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2]。
信息化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和主体是信息化教学。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步深化信息教育改革,信息技术的引入催生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信息化网络课程形式,集图、文、声、视于一体,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在线共享。在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中引入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探索,也是必然趋势。
1 “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现状
食品生物化学是从生物化学角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学科。该课程是食品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的核心专业课程,如“食品理化检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营养学”等打下基础,也是高职3+2学生转段培养学生以及大多数食品相关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
食品生物化学具有综合性强、内容繁多、知识点分散、化学反应繁杂等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学生公认的最难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此外,生物化学相关学科领域的迅猛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前沿知识、热点问题等进行及时更新。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明显滞后,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有效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以及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型教学模式,是高职食品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研究者已经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管骁等[3]对高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探讨,提出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注重实验教学、改变教学模式等手段对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进行探索式研究;刘晓飞等[4]将“蓝墨云班课”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合,以蛋白质代谢中的“尿素循环”为例进行教学改革初探;李谞等[5]探讨了基于“智慧树”的混合式教学在食品生物化学中的应用。目前有关信息化设计的研究和应用较少,并且不够深入和全面,因此针对食品生物化学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及应用任重而道远。
2 “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
在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中引入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探索。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理论知识抽象,专业性强,学起来也枯燥乏味,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对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进行设计,目标是通过对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等教学背景展开深度分析,明确信息化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设计信息化教学策略,并在日常教学中实施信息化教学,以探索合适的路径,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课程知识内容,为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等奠定基础。同时,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3 “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
3.1 设计课程总体教学情境,依据课程知识重构教学模块和教学次序
该课程的教学平时主要依据教材的章节次序和学时安排,如糖类物质、脂类物质、蛋白质、核酸和酶等章節之后才是对应的糖类、脂类、含氮小分子、核酸等的代谢,再之后是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但物质、物质的代谢及其合成等部分是环环相扣的,前一章的内容是后一章的基础。此外,高职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缺乏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能力。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需要对课程教学情境进行总体设计,优化知识结构和教学次序,同时结合单向型技能训练进行模块化教学。例如糖类、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糖类代谢划分为一个模块;蛋白质、酪蛋白的制备、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含氮小分子的代谢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划分为一个模块等,从而增强学生知识记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
3.2 收集教学资源,搭建“食品生物化学”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平台
虽然目前已经建成有国家级、省级高职类和本科类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但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多样性(高职、高专和3+2转段培养),仍需搭建适用于不同群体学生的网络课程平台,建设食品生物化学在线开放课程。利用便捷的校园网络和智慧职教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并发布课程相关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图片、视频和习题等资源,并自主开发制作相关微课、动画等教学视频,利用课程平台记录每位学生出勤、作业完成、参与主题讨论、在线测试以及团队合作等情况。为了保障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除了搭建平台、自主开发微课、动画之外,还要积累网络资源,及时扩充、更新教学资源库,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需求。此外,还可以利用腾讯课堂、腾讯会议、职教云、QQ群和微信群等网络技术,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互动平台。
3.3 丰富教学方法,优化考核评价
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要在吸收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教学效果直观、易懂。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方法多样,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以及微课和翻转课堂的运用。此外,建立公正的评价系统和畅通的反馈渠道,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的考核评价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客观的评价体系,使过程性评价因子多样化,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实验技能、实验结果、单元测评等纳入过程考核,同时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的点评等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4 “食品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的实施
以酶章节中影响酶促反应速度因素的试验为例,将该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包括底物浓度、pH、温度、酶浓度、激活剂和抑制剂,实验中主要探讨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共计4学时。教学过程依托智慧职教平台发布的丰富教学资源,利用职教云课堂实施课前、课中、课后全程教学管理。
4.1 课前预习
课前教师在智慧职教平台发布“影响酶促反应速度因素的实验”PPT课件和操作视频,学生课前预习课件,了解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并能绘制影响因素与反应速度相互关系的曲线图;熟悉鉴定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方法。教师依据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堂提问情况反馈的问题对教学设计及时做出调整。
4.2 课上实施
情景引入,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酶促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对酶的催化反应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利用动画、拼图游戏等讲解酶促反应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实施,学生根据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反应设定的4个任务,进行分组,每组进行单因素实验。分组后,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资源和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并开展任务。实验过程中借助手机录播和多媒体投屏功能,与教师、同学共同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等,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思维训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
4.3 课后拓展
课后通过市场调查、文献查阅、车间参观等深入了解酶在食品、医疗和化妆品中的应用及原理,切身感受酶在生活中的应有价值。
5 结语
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高水平课程建设的发展要求。在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中引入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探索,也是必然趋势。食品生物化学作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内容多、抽象概念和机理多、知识理解和记忆困难等特点,对该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充分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满意度。此外,食品生物化学的课程问题也是许多其他食品专业课程及高职院校课程所存在的,因此,该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对其他课程的信息化改革具有指导、借鉴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95.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4):118-125.
[3]管骁,黄凯,李森.高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食品工业,2018,39(1):219-223.
[4]刘晓飞,张帅,王薇,等.食品生物化学中“尿素循环”的教学改革:以蓝墨云班课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20):420.
[5]李谞,吕茜.基于“智慧树”的混合式教学在“食品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