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2月16日,第六届艺术长沙于长沙美术馆开幕。本届艺术长沙由长沙美术馆馆长谭国斌总策划,于长沙美术馆和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安东尼·葛姆雷、何多苓、庞茂琨、萧昱、袁武等五位艺术家的个展。
长沙有着悠久的湖湘文化,民风“霸蛮”、勤奋笃实,近代的红色文化与当代的娱乐精神亦体现了长沙人慷慨好义、敢想敢干的性格。2007年,收藏家谭国斌创办艺术长沙,不仅施展了一个长沙人的艺术理想,也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抱负。十年来,艺术长沙这一两年一度的艺术盛事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并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逐步与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政府携手探索出一种新模式,促进文化艺术界的合作与交流,成为长沙这座“媒体艺术之都”重要的当代艺术传播平台。2015年,第五届艺术长沙第一次邀请国际艺术家参展,意大利艺术家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专为艺术长沙而作的绘画体现了与中国当代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年,英国著名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应邀参展,进一步推进了艺术长沙创始人谭国斌一再强调的桥梁作用——艺术长沙既是中外艺术沟通的纽带,也是艺术与大众交流的平台。艺术长沙期间,在美仑美术馆开幕的平行展“李路明:出版·时间&方力钧手稿”“坏的又一天”和一系列外围展也一一亮相,相比十年前艺术长沙的独角大戏,如今长沙的当代艺术舞台热闹纷呈。
尽管本次参展的五位艺术家风格迥异、作品类型丰富,涵盏雕塑、装置、油画和国画等领域,但他们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对时间与空间的宏大思考,进而关怀人的存在与命运。长沙美术馆的前身是长沙市博物馆,亦是中其湘区委员会旧址,坐落于长沙重要的文化区域清水塘上,建筑特色十分鲜明。正值新馆改造的施工期,建筑厚重的历史感与展览空间原始斑驳的横样,与在此展出的安东尼·葛姆雷和蒲昱的作品相映成趣。展览现场,六十个以安东尼·葛姆雷本人身体翻模的铸铜雕像,以十二种不同的身姿散落在美术馆一楼的环形展厅,工业化的场馆与真人大小雕塑彼此呼应,是葛姆雷提出的身体与空间理论的最佳诠释。在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葛姆雷始终在探索人体与空间、意识与身体的关系,不断追问人与自然、人与存在的意义。对葛姆雷而言,空间不只有物质维度,也是思维和精神的栖息地。在这件总重达二十三吨的《临界质置II》中,他通过对身体深层次的内在探索,思考艺术的价值与人存在的意义。
同样基于对生命形态与生存经验的思着实践,萧昱的个展以“结草衔环”为题,展出了十五米直径的楠竹花朵、竹子无声影像、装置作品《漩涡》、竹影表演等系列作品。萧昱以竹子的打开方式作为一种重新认识世界和构造自己世界的方法,关注艺术如何描述生命的体验。他根据竹子的物理特性进行扭曲变形,并在大角度扭转处对竹体做了条状切割,竹刺参差暴露,让竹子呈现出暴力的形式语言与独特的生命张力。艺术家通过保留竹子原生形态来指明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知识分子写照的形象,而其对这一天然、硬挺的材料的暴力切割、扭结也隐喻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困顿和焦灼。萧昱此次在长沙就地创作的《结草衔环》表达了艺术家对于人真实生存状况的诘问。
在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何多苓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带阁楼的房子》,总共四十四幅作品首次完整呈现在公众眼前。这一系列绘画是艺术家早年根据契诃夫小说绘制的连环画,画中人流露出何多苓式的高贵与忧郁、朦胧与诗意,也注定了何多苓与俄罗斯结下不解之缘。事实上,何多苓深受俄罗斯文化的熏陶,一直钟爱俄罗斯文学与音乐。《俄罗斯森林》系列的创作始于何多苓2014年的俄罗斯之行,他描绘了托尔斯泰、普希金、肖斯塔科维奇、阿赫玛托娃等俄罗斯文艺巨擘置身于俄罗斯森林的场景。这些笔触潇洒、逍遥孤寂的绘画既是何多苓向那個时代伟大的精神肖像致敬,也寄托了艺术家对这个时代精神塑造的渴望。
向经典致敬往往伴随着对自我身份的追寻,庞茂琨的新作《折叠的伊旬园》系列将经典油画与当代科技、艺术家的肖像并置,共同探讨关于时间、空间、重置、挪用及自我等概念,构建出古典与当代的新语境。当自动化、人工智能日益发展,机器人更有效率地替代人类劳动力,艺术家在探讨社会关系的再一次出走,并不断探索个人绘画的视觉秩序和观念呈现。这一系列画作通过历史来呈现我们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思考与困惑。在庞茂琨眼里,所谓“折叠”不仅局限于时间的重叠与空间的并置,其中还蕴含了对原有的约束被突破,以及与原本和谐的冲突。看似矛盾荒诞的并置既是在解构原本的叙事秩序和时间逻辑,也是在建构更具主观意识的视觉语境,营造出关于历史、今天、未来的多维度时空。
无独有偶,国画家袁武将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纳入传统山水,以此重新想象和思考历史。其展览“大江东去”由六位百年伟人的巨幅肖像、三十余幅册页肖像和历史洪流中一些普通的群众肖像其同组成。百年沉浮,历史的风景总在变化,但也似曾相识,亲历者、参与者与看客皆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而今,无论是筹建中的长沙美术馆、走过十年的艺术长沙,还是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都处在其自身的历史节点之上,在各种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交织中迎向未来。
长沙有着悠久的湖湘文化,民风“霸蛮”、勤奋笃实,近代的红色文化与当代的娱乐精神亦体现了长沙人慷慨好义、敢想敢干的性格。2007年,收藏家谭国斌创办艺术长沙,不仅施展了一个长沙人的艺术理想,也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抱负。十年来,艺术长沙这一两年一度的艺术盛事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并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逐步与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政府携手探索出一种新模式,促进文化艺术界的合作与交流,成为长沙这座“媒体艺术之都”重要的当代艺术传播平台。2015年,第五届艺术长沙第一次邀请国际艺术家参展,意大利艺术家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专为艺术长沙而作的绘画体现了与中国当代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年,英国著名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应邀参展,进一步推进了艺术长沙创始人谭国斌一再强调的桥梁作用——艺术长沙既是中外艺术沟通的纽带,也是艺术与大众交流的平台。艺术长沙期间,在美仑美术馆开幕的平行展“李路明:出版·时间&方力钧手稿”“坏的又一天”和一系列外围展也一一亮相,相比十年前艺术长沙的独角大戏,如今长沙的当代艺术舞台热闹纷呈。
尽管本次参展的五位艺术家风格迥异、作品类型丰富,涵盏雕塑、装置、油画和国画等领域,但他们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对时间与空间的宏大思考,进而关怀人的存在与命运。长沙美术馆的前身是长沙市博物馆,亦是中其湘区委员会旧址,坐落于长沙重要的文化区域清水塘上,建筑特色十分鲜明。正值新馆改造的施工期,建筑厚重的历史感与展览空间原始斑驳的横样,与在此展出的安东尼·葛姆雷和蒲昱的作品相映成趣。展览现场,六十个以安东尼·葛姆雷本人身体翻模的铸铜雕像,以十二种不同的身姿散落在美术馆一楼的环形展厅,工业化的场馆与真人大小雕塑彼此呼应,是葛姆雷提出的身体与空间理论的最佳诠释。在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葛姆雷始终在探索人体与空间、意识与身体的关系,不断追问人与自然、人与存在的意义。对葛姆雷而言,空间不只有物质维度,也是思维和精神的栖息地。在这件总重达二十三吨的《临界质置II》中,他通过对身体深层次的内在探索,思考艺术的价值与人存在的意义。
同样基于对生命形态与生存经验的思着实践,萧昱的个展以“结草衔环”为题,展出了十五米直径的楠竹花朵、竹子无声影像、装置作品《漩涡》、竹影表演等系列作品。萧昱以竹子的打开方式作为一种重新认识世界和构造自己世界的方法,关注艺术如何描述生命的体验。他根据竹子的物理特性进行扭曲变形,并在大角度扭转处对竹体做了条状切割,竹刺参差暴露,让竹子呈现出暴力的形式语言与独特的生命张力。艺术家通过保留竹子原生形态来指明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知识分子写照的形象,而其对这一天然、硬挺的材料的暴力切割、扭结也隐喻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困顿和焦灼。萧昱此次在长沙就地创作的《结草衔环》表达了艺术家对于人真实生存状况的诘问。
在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何多苓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带阁楼的房子》,总共四十四幅作品首次完整呈现在公众眼前。这一系列绘画是艺术家早年根据契诃夫小说绘制的连环画,画中人流露出何多苓式的高贵与忧郁、朦胧与诗意,也注定了何多苓与俄罗斯结下不解之缘。事实上,何多苓深受俄罗斯文化的熏陶,一直钟爱俄罗斯文学与音乐。《俄罗斯森林》系列的创作始于何多苓2014年的俄罗斯之行,他描绘了托尔斯泰、普希金、肖斯塔科维奇、阿赫玛托娃等俄罗斯文艺巨擘置身于俄罗斯森林的场景。这些笔触潇洒、逍遥孤寂的绘画既是何多苓向那個时代伟大的精神肖像致敬,也寄托了艺术家对这个时代精神塑造的渴望。
向经典致敬往往伴随着对自我身份的追寻,庞茂琨的新作《折叠的伊旬园》系列将经典油画与当代科技、艺术家的肖像并置,共同探讨关于时间、空间、重置、挪用及自我等概念,构建出古典与当代的新语境。当自动化、人工智能日益发展,机器人更有效率地替代人类劳动力,艺术家在探讨社会关系的再一次出走,并不断探索个人绘画的视觉秩序和观念呈现。这一系列画作通过历史来呈现我们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思考与困惑。在庞茂琨眼里,所谓“折叠”不仅局限于时间的重叠与空间的并置,其中还蕴含了对原有的约束被突破,以及与原本和谐的冲突。看似矛盾荒诞的并置既是在解构原本的叙事秩序和时间逻辑,也是在建构更具主观意识的视觉语境,营造出关于历史、今天、未来的多维度时空。
无独有偶,国画家袁武将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纳入传统山水,以此重新想象和思考历史。其展览“大江东去”由六位百年伟人的巨幅肖像、三十余幅册页肖像和历史洪流中一些普通的群众肖像其同组成。百年沉浮,历史的风景总在变化,但也似曾相识,亲历者、参与者与看客皆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而今,无论是筹建中的长沙美术馆、走过十年的艺术长沙,还是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都处在其自身的历史节点之上,在各种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交织中迎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