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公益类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在传播志愿奉献精神、弘扬阳光乐观青春正能量,净化和升华大学生心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阐述了高校公益类学生社团的性质和作用,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其今后的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公益社团;品牌;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6016702
1 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定义和重要作用
1.1 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定义
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是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一种,是高校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所自愿组成的,以开展公益活动,服务社会为目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比如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义工协会、爱心服务社等。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开展的活动包括志愿服务敬老院和福利院、组织爱心捐赠、组织无偿献血、开展义务劳动、文明礼仪宣讲、开展支教等。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发展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关注,其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传播青春正能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1.2 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重要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志愿服务、公益比赛、山区支教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良好的平台,并为自己积累丰富的人脉资源;在推广自己社团的活动以及为自己的社团募集资金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在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能够很好地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2)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公益性学生社团是一个学生组织,是由一群关心社会发展,关心文明和谐社会构建,愿意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为弘扬奉献助人的精神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大学生自愿结成的组织。社团看似是一个结构松散的学生组织,但因为加入社团的大学生都是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兴趣爱好,都会在社团的活动中不断团结合作,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为社团的发展和目标的达成献计献策。
(3)促进打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形成。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由青少年时代向成年时代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大学中所受到的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公益活动能够有效地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能够有效培养人对生活的感恩心态和意识,有助于促进人心理健康的发展。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面对着人际关系、情感、家庭经济背景等各方面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难免产生急功近利、浮躁压抑的情绪和想法,组织和参加公益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现象,客观看待自己的得失及面临的问题,冷静寻求解决方法,有助于大学生及时反省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改进。公益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2.1 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基本成型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后,有了越来越快的发展。虽然不同高校的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发展程度存在差别,但基本都已经进入了制度化管理和组织化管理的阶段。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目前都已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从主席团到各部门再到每位社员的垂直管理结构,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也已经十分明确,秘书处、宣传部等部门一般负责内部事务,而实践部等部门一般负责活动的组织,各部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已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同时,许多公益性学生社团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包括社团组织、社团干部选拔、会员管理、会飞管理等,能够做到用制度来管理社团,并有专门的人来管理社团的经费和会员的会费,保证社团的正常运行。
2.2 社团活动基本形成体系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效益和重要作用是通过其自身所举办的各项活动所体现的。目前,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和体系已经日趋完善和丰富。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已经能够通过组织各种形式和各种规模的对外和对内的活动来实现其自身价值,完成其目标。对外方面,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志愿者队赴养老院和福利院志愿服务、组织校园无偿献血活动、山区希望小学支教等活动来弘扬志愿奉献精神,传播乐观阳光的青春正能量。在众多的公益性活动当中,不同高校的公益性学生社团会根据自身的宗旨、资源和实际情况,重点打造几个品牌性的大活动,比如公益微电影大赛、山村希望小学支教等,在更好地传播公益理念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在做好对外活动的同时,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还通过内部培训、新老社员见面会、社團新年联欢会等内部活动,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和熟悉,增进社团的内部凝聚力。
2.3 社团影响力逐渐增大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经过年的发展,已经在弘扬志愿奉献的公益精神、传播感恩阳光正能量方面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其校园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大。很多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在所在高校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同时,通过与其他高校的公益性学生组织联合开展活动,也能够在其它学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媒体对于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重要活动给予的报道也逐渐增多。
3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
3.1 社团管理进一步向制度化和科学化发展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管理已经初步具有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特征,社团管理向制度化和科学化方面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是提高社团活动质量,扩大社团内部凝聚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制度设计必须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切忌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其它社团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要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并能够统筹考虑社团的短期发展和中长期发展的需要,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对于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要做到合理科学的量化,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明确各岗位的权利和职责,使社团成员在工作时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有章可循,保证社团工作的正常进行。
3.2 重点打造社团精品活动
打造社团精品活动是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打造自身形象,扩大其在学校中的影响力,以取得更好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应该在做好常规活动的同时,应该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及发展状况,重点打造至少一个精品活动,并将精品活动持之以恒地坚持办下去。精品活动数量不宜过多。精品活动可以依托社团自身的力量举办,也可以联合校内其它社团或是其它高校的工艺性学生组织共同举办,在提高本社团精品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的同时,将志愿奉献的公益理念传播给越来越多的人,同时学习其它社团举办活动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3.3 提高社团管理和活动的创新性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在日常的运作和发展中应该注重各方面工作的创新。一是要强化社团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要鼓励社团成员在活动方案策划、活动宣传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提出创新性的意见和想法。二是社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要随着社团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及时调整。三是社团的管理层在决策时可多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多方听取意见,尽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位社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在注重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创新与坚持的关系,要避免为了创新而创新,要避免过于注重创新而忽视了对于很多常规性公益活动的坚持,对于要坚持下去的公益性活动,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下去。
3.4 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社团品牌影响力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要想进一步提高社团影响力,提升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应该加强与兄弟院校相关学生社团以及社会各类公益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梦婷.高校公益类社团发展研究——以渤海大学为例[J].商业经济,2013,(3).
[2]闫小龙,赵凯博.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与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
[3]刘松,刘颖,于情.谈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8).
[4]沈晖.高校学生社团公益——互益分类方法及管理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
高校公益类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在传播志愿奉献精神、弘扬阳光乐观青春正能量,净化和升华大学生心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阐述了高校公益类学生社团的性质和作用,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其今后的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公益社团;品牌;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6016702
1 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定义和重要作用
1.1 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定义
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是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一种,是高校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所自愿组成的,以开展公益活动,服务社会为目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比如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义工协会、爱心服务社等。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开展的活动包括志愿服务敬老院和福利院、组织爱心捐赠、组织无偿献血、开展义务劳动、文明礼仪宣讲、开展支教等。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发展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关注,其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传播青春正能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1.2 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重要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志愿服务、公益比赛、山区支教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良好的平台,并为自己积累丰富的人脉资源;在推广自己社团的活动以及为自己的社团募集资金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在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能够很好地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2)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公益性学生社团是一个学生组织,是由一群关心社会发展,关心文明和谐社会构建,愿意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为弘扬奉献助人的精神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大学生自愿结成的组织。社团看似是一个结构松散的学生组织,但因为加入社团的大学生都是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兴趣爱好,都会在社团的活动中不断团结合作,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为社团的发展和目标的达成献计献策。
(3)促进打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形成。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由青少年时代向成年时代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大学中所受到的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公益活动能够有效地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能够有效培养人对生活的感恩心态和意识,有助于促进人心理健康的发展。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面对着人际关系、情感、家庭经济背景等各方面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难免产生急功近利、浮躁压抑的情绪和想法,组织和参加公益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现象,客观看待自己的得失及面临的问题,冷静寻求解决方法,有助于大学生及时反省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改进。公益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2.1 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基本成型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后,有了越来越快的发展。虽然不同高校的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发展程度存在差别,但基本都已经进入了制度化管理和组织化管理的阶段。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目前都已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从主席团到各部门再到每位社员的垂直管理结构,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也已经十分明确,秘书处、宣传部等部门一般负责内部事务,而实践部等部门一般负责活动的组织,各部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已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同时,许多公益性学生社团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包括社团组织、社团干部选拔、会员管理、会飞管理等,能够做到用制度来管理社团,并有专门的人来管理社团的经费和会员的会费,保证社团的正常运行。
2.2 社团活动基本形成体系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效益和重要作用是通过其自身所举办的各项活动所体现的。目前,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和体系已经日趋完善和丰富。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已经能够通过组织各种形式和各种规模的对外和对内的活动来实现其自身价值,完成其目标。对外方面,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志愿者队赴养老院和福利院志愿服务、组织校园无偿献血活动、山区希望小学支教等活动来弘扬志愿奉献精神,传播乐观阳光的青春正能量。在众多的公益性活动当中,不同高校的公益性学生社团会根据自身的宗旨、资源和实际情况,重点打造几个品牌性的大活动,比如公益微电影大赛、山村希望小学支教等,在更好地传播公益理念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在做好对外活动的同时,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还通过内部培训、新老社员见面会、社團新年联欢会等内部活动,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和熟悉,增进社团的内部凝聚力。
2.3 社团影响力逐渐增大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经过年的发展,已经在弘扬志愿奉献的公益精神、传播感恩阳光正能量方面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其校园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大。很多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在所在高校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同时,通过与其他高校的公益性学生组织联合开展活动,也能够在其它学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媒体对于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重要活动给予的报道也逐渐增多。
3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
3.1 社团管理进一步向制度化和科学化发展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管理已经初步具有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特征,社团管理向制度化和科学化方面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是提高社团活动质量,扩大社团内部凝聚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制度设计必须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切忌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其它社团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要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并能够统筹考虑社团的短期发展和中长期发展的需要,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对于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要做到合理科学的量化,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明确各岗位的权利和职责,使社团成员在工作时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有章可循,保证社团工作的正常进行。
3.2 重点打造社团精品活动
打造社团精品活动是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打造自身形象,扩大其在学校中的影响力,以取得更好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应该在做好常规活动的同时,应该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及发展状况,重点打造至少一个精品活动,并将精品活动持之以恒地坚持办下去。精品活动数量不宜过多。精品活动可以依托社团自身的力量举办,也可以联合校内其它社团或是其它高校的工艺性学生组织共同举办,在提高本社团精品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的同时,将志愿奉献的公益理念传播给越来越多的人,同时学习其它社团举办活动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3.3 提高社团管理和活动的创新性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在日常的运作和发展中应该注重各方面工作的创新。一是要强化社团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要鼓励社团成员在活动方案策划、活动宣传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提出创新性的意见和想法。二是社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要随着社团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及时调整。三是社团的管理层在决策时可多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多方听取意见,尽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位社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在注重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创新与坚持的关系,要避免为了创新而创新,要避免过于注重创新而忽视了对于很多常规性公益活动的坚持,对于要坚持下去的公益性活动,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下去。
3.4 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社团品牌影响力
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要想进一步提高社团影响力,提升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应该加强与兄弟院校相关学生社团以及社会各类公益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梦婷.高校公益类社团发展研究——以渤海大学为例[J].商业经济,2013,(3).
[2]闫小龙,赵凯博.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与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
[3]刘松,刘颖,于情.谈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8).
[4]沈晖.高校学生社团公益——互益分类方法及管理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