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对教学能力结构的认知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gzj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师能)是教师可以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成功驾驭教学和教育体系的宏观能力。关注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考察教师对师能的普遍认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为高校教学水平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通过分析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初步掌握高校教师对教学能力结构的认知程度,可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准确定位和寻求有效的改进办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资格能力;教学能力;结构认知;调查分析
  暨南大学工会和暨南大学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课题组承担了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2010年度的调研项目“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通过向师生发放调查问卷、组织教师座谈会和走访兄弟院校等各种形式,收集数据和材料,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进一步厘定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和外延,既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参照原则,又为相关部门制定教学激励机制提供思考因素。
  本次调研的主要平台是该课题组设计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调查问卷》(下称《问卷》)。《问卷》共有86题,其中17.4%题量的内容属于教学能力。笔者通过学校工会向暨南大学师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教师卷)1452份,有效回收1281份,提示参与该项活动有1337人,提出文字意见273条,获得统计数据11万个;发放《问卷》(学生卷)600份,有效回收556份,提示参与该项活动有600人,提出文字意见260多条,获得统计数据1.5万个。①根据课题组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笔者对高校教师的资格能力、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及教师们对师能结构的普遍认知,做出有限分析。
  一、高校教师资格能力的认知调查和分析
  高校教师的资格能力,指的是拥有高校教师资格所必备的基本任职能力。
  与中小学教师不同,高校教师的资格能力表现,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重要地是传授治学治世治人的方法。治学,帮助学生寻找学科规律和顺利解决专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治世,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掌握处理一般社会问题的实践方法;治人,帮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的基本规律,提升他们的人格魅力,引导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和工作中学习为人处事,避免被时代和社会所边缘化。由此可见,高校教师的资格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构造,与众不同。
  本项《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优秀教师”的界定,如果仅从资格能力结构来看,83%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教师中的佼佼者应“具有尖锐的头脑和宽厚的知识基础”(A答案),8.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有尖锐的头脑而无宽厚的知识基础”(B答案),6.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而无尖锐的头脑”(C答案),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既无尖锐的头脑又无宽厚的知识基础”(D答案),详见表1。
  由表1可知,40-49岁是各个年龄段中最突出的,他们中有89.92%的人选择A答案(用正三角形代表),而其他各年龄段的同答案选择则基本持平,都在85%左右。可见,40-49岁年龄段的教师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又保持着较强的比较、判断和感知能力,精力充沛,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团体。
  对于B答案(用菱形代表),选择比例较高的是20-29岁年龄段,占该群体人数的8.93%。其他群体对该答案的选择分别是:30-39岁为7.25%,40-49岁为4.77%,50-65岁为7.04%。显然,20-29岁的教师基本上是入职年限较短的博士和硕士,有待于进一步积累学科专业知识,但他们聪明善察,敢为敢言;50-65岁群体中尚有这样的选择,估计是对社会现状有不同于组织中正式群体的看法。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对C答案(用哑铃形代表)的选择。一般而言,资格能力结构呈菱形(即B答案)的工作者,年轻时容易出成果,但持续一段时间后,由于内存知识和经验不足,后继乏力,在事业的中、后期易陷入困局;资格能力结构呈哑铃形(即C答案)的工作者,年轻时因为本质谨慎,成果不多,但他们凭着自己宽厚的知识基础,或许大器晚成。本次调查显示,在1238人中,仅有81人,即占调查总人数的6.54%,选择了C答案,甚至在50-65岁年龄段的教师中,也只有6.34%的人做出这样的选择,比选择B答案的人还要少。这意味着,环境,如重科研轻教学的环境,促使教师们不得不将“创新”放在“积累”之先。当然,也应考虑填写调查问卷时存在审题不清的因素。
  选择D答案(用倒三角形代表)的,基本上代表了这部分调查对象的内在心理和行为现状是较为消级的。
  从表2中可见,学生对教师资格能力的看法,与教师的看法十分接近。
  在关于“教师们如何看待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上,调查对象的倾向性是很强的,详见表3和表4。从表3、表4可知,在回答“专注于教学而缺少科研成果,是不是一位称职的高校教师”时(见表3),1250位调查对象中,有48.48%的人选择B,31.6%选择A,17.76%选择C,只有2.16%选择D。与这一调查相关联的,是问题“专注于科研而基本不上本科讲台,是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见表4),在1220位调查对象中,73.77%的人给予否定的回答,仅26.23%的人给予肯定的回答。两表表明:大多数教师对大学的定位是明确的,将高校看成是教学机构,只有20%左右的教师承认大学受到社会的影响,已不能将其视为纯粹的教学机构,还要兼顾知名度等。超过70%的教师看重教学,将教学能力看成是一位称职教师的基本能力;但在发展教学能力的同时,有60%以上的教师认为,还应发展科研能力,最好是教学科研兼顾;更有18%的教师认为,只懂教学而不搞科研,并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两项调查中,有20-30%的教师认为,为了提升大学的知名度和体现教师个人的学术价值,教师可以基本不上讲台,只搞科研。
  上述调查还发现了一种情况:对于“高校是教学机构,不应设定为研究所,只埋头科研不上讲台的教师不是称职的教师”,持这种看法的青年教师(20-29岁)最多,占该群体人数的71.17%,这表明科研要求对青年教师的压力最大。这印证了一种观点,青年教师刚出校门,积累不多,而作为新手,他们的首要工作是尽快适应和熟悉教学工作,这时候,科研多少成为他们选择的“两难”:不搞科研,无法完成工作量指标,也无法提升自己的教学层次;搞科研,又确实分身乏术。   以上分析小结:
  1. 大多数教师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判断力、独到的创新精神和丰厚的才识基础看成是高校教师的必备资格能力。同时也说明,八成以上的教师内心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是定向积极、锐意进取、希望做一个好老师的(从表5中可见,学生也有同样的评价)。如果学校能够基本满足他们的各种层次的心理需要,他们的潜在动力必会爆发出来。
  2. 大多数教师对“大学”有很强烈的认识和定位,认为大学首先是教学机构,教师的价值和能力只有在“讲台”上才能真正显现,从中体现了高校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尊敬,乃至热爱,这为高校确立“大学精神”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 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应该教学和科研两相兼顾。因为,教学是“器”,科研是“道”;无“道”,教学难成“大器”,而无“器”,科研成果无从体现。但是,科研的首要作用是服务于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而不应为了科研而科研,或仅仅是为了提高高校的知名度,毕竟,高校不是单纯的研究所。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认知调查和分析
  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成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知识和方法,并传授给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者,教师的能力应该包括掌握教学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能力、善于解释和质疑的能力、探究事物规律的能力、驾驭课程和学生的能力,以及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自信力和自知能力,等等。笔者遴选本次问卷调查中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对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认知现状做一个简单的呈现。
  对“高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主核是什么”的问题(见表6),在1124位调查对象中,7.43%选择“教师的绝对权威”,89.3%选择“教与学已融为一体”,1.72%选择“课堂完全交给学生”,1.55%选择“其他看法”。这一结果与学生的回答也基本一致,见表7。
  从表6可看出,对于高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占绝对优势的选择是“教与学已融为一体”;而选择“教师的绝对权威”的,则不到一成。这几乎颠覆了过去的传统观念:只要是某个专业的学术权威,必会得到学生的尊重,至于学生是否听懂教师在台上讲的东西则是次要的。这也表明,高校教师现在更看重学生权利,更看重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们普遍都感到来自学生的压力,也不再将课堂看成是单向传播知识的地方。他们认为,高校教师在具备高学识和高学位的同时,还需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
  具体到各年龄段,数据显示,20-29岁年龄段的调查对象中,96.33%的人选择“教与学已融为一体”的答案,高于其他年龄段;相反,该群体只有0.92%的人选择“教师的绝对权威”。选择“教师的绝对权威”,最多的是50-65岁年龄段,占该群体的6.85%;其次是40-49岁年龄段,占该群体的5.87%。这些数据意味着,受时代环境影响,青年教师的个人权利意识早已确立,并养成习惯,他们在这方面会更加理解学生,也更容易接近学生,在驾驭课堂时,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发挥这方面的优势。至于50-65岁的教师,一方面他们已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系,有驾驭课堂的自信;另一方面,他们有着良好的尊师重道的师承。因此,相对而言,他们会更看重教师的尊严,即使选择“教与学已融为一体”,他们也是从关爱学生、引导学生的角度来理解的。
  教师对学生权利的看重和尊重,对学生平等相待,学生是可以体会到的。表8和表9即反映了学生对教师尊重及爱护学生的评价。至于高校课堂,以谁为主导的问题,从表6和表7中可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大学课堂以基础理论、前沿科学知识传播和方法教学为主,教师专注某学科并有丰富的积累,了解学科的发展规律及适用方法,站在学科的知识高地上;作为学生,没有经年积累,是难以领悟学科的本质和精神的。
  对于“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笔者在问卷中这样提问:“高校教师的能力是一个稳定的结构,您认为其中应包含哪些要素?”调查数据显示,1229位调查对象中,71.6%选择B,19.53%选择A,6.92%选择C,1.95%选择D,详见表10。
  从表10可知,对高校教师的能力构成,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的教师,都有七成人选择“经验、知识、方法”,即把教学经验、知识积累和教学方法看成是组成教师能力结构的主要部分。其中,做这一选择比例最高的是青年教师,占该群体的78.57%,最低的是50-65岁年龄段,占该群体的70.71%。此外,除青年教师群体外,其他三个群体的教师均有17-18%的人选择A,即认为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是“经验、知识和高学位”;青年教师做这样选择的反而较少,只占本群体中的9.82%。青年教师选择C的较多,仅次于对A的选择,即有11.61%的人选择“知识、方法、高学位”是教师能力的主要构成,另外三个群体做这个选择的人数恰恰不多,都不足8%。这表明:(1)七至九成的教师或多或少已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从中受益,只有少数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尚未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或者对经验有一种排斥心理;(2)不足三成的教师看重高学位,甚至将学位看得高于经验和方法;(3)近八成的教师重视教学方法,这也是高校将教学重点从知识教学向方法教学转变的基础。
  为了掌握高校教师运用教学技术的信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和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是否有用?您会怎样去做?”调查数据显示:在1252位调查对象中,80.03%选择A,16.45%选择B,2.48%选择C,1.04%选择D,详见表11。从表11可知,八成以上教师对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和教育技术持赞成态度,其中,青年教师群体更是有九成以上的人持这种态度,并愿意尽力将课件做好。约9~16%的教师虽然认识到发展教学技术的重要性,但无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将课件做好,或没有接受教育技术的相关培训,从而将教学技术简单地理解成只是减轻教师劳动量、降低黑板书写率的辅助技术。
  此外,笔者注意到,青年教师群体中完全排斥制作教学课件的比例是0,而且,在四个群体中,认为制作教学课件“有用”,表示“会努力设计好课件”的,青年教师群体占的比例最高,达到本群体的90.99%。这表明青年教师对学生有更多的理解(从表12可见,大多数学生愿意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对使用教学技术有更多的热情,教学手法和技术更灵活、更时尚。与此相反,50-65岁教师群体中,使用新的教学技术的热情是各群体中最低的,选择A的教师只占该群体的81.38%;而完全排斥制作教学课件的又是各群体中最高的,占该群体的0.69%。这除了反映出该群体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年龄因素外,还说明中老教师不要固守已得到的知识和经验,还应乐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更新旧观念。   以上分析表明:
  1. 对于教学能力,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高校课堂已不再是教师“垄断”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明显上升,他们会挑剔教师,会从自己的角度看待教师。因此,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除知识水平和上课技巧外,还需要拥有属于课堂以外的东西,诸如教师的人格魅力、管理和激励学生的技巧、对学生权利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把握。
  2. 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除了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外,七至八成的教师看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只有不足三成的教师认为高学位比方法或经验更重要。这说明,多数教师重视方法,这间接为高校倡导方法教学提供了支持。现在的大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只有知识传播,大学生需要“知其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他们需要教师“授渔”,而不仅仅是“授鱼”。
  3. 八成教师认为在讲课中运用教学技术是有用的,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尽自己的能力将课件做好。这也证明,大多数教师有着良好的发展教学能力的愿望;而出于种种原因,不重视、觉得没必要或懒得去引进教学技术的教师则不到总人数的4%。显然,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并感受到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性,但在教学技术与教学能力相挂钩的认识上,目前尚未得到教师们的广泛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并未得到普及。
  三、高校教师教育能力的认知调查和分析
  教育能力,是教师将培养学生的理念成功地转化为行动的能力。教育,与教学不同,需要一个环境,教师只是这个环境中的一个细胞。对于教育这样一种宏观能力,需要专门立项进行研究。本调查仅从较狭义的角度,谈教育能力的其中一个因素,即“培养教育能力所需要拥有的学识结构”,详见表13。
  表13显示,在1242位调查对象中,62.48%选择A,11.35%选择B,19.57%选择C,只有6.60%选择D。这一结果表明,七成以上教师认为具备教育能力的教师,不仅必备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社会知识和其他知识,以此形成互补互制的能力结构。至于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孰轻孰重,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以专业知识作为第一选择是合理的。
  信息时代改变了人们对知识的看法,也改变了人们的知识构成。调查数据显示,“70后”和“80后”教师群体选择A答案的比例高于“50后”和“60后”两个教师群体;相反,后者选择C答案的比例又高于前者。这说明“70后”、“80后”教师基本是生活在信息时代,而信息往往是集束传播。在大量信息的“狂轰烂炸”之下,“70后”、“80后”教师慢慢学会并习惯了信息的选择和处理,也学会对比各种信息,从中寻找对自己有利有用的东西。“50后”、“60后”教师主要成长于信息相对单一的时代,跨学科兴趣也会弱化一些。以此类推,“90后”的学生兴趣广泛,这将成为学校开展通识教育的一个良好条件。
  以上分析小结:
  1. 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将教育能力看作是一种综合能力。专业课教师当然需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这是高校教师的教学之本,但要胜任教育责任,还应把其他学科知识,尤其是社会知识融入自己的教育结构中。
  2. 从重视和关心社会知识来看,六成教师包括部分青年教师有明确的教育责任,认为高校教师不仅仅是一名教书匠,还应当是一名教育者。他们明白,充分掌握社会知识,犹如掌握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当然,要胜任教育责任,必须掌握社会知识,但并不是说掌握了社会知识就一定能成为教育者;同时,也不能绝对地说,未选择社会知识便是不看重教育,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教师以科研为己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本身就起到引导学生、教化学生的作用。
  3. 九成多的教师认识到各种知识的互补,可以让自己的心胸更开阔,更容易适应社会,也可以帮助自己触类旁通,更容易找到本学科的规律。按照现在国际领先的大学教育与科研的“综合即创造”新趋势,很多专业的进步与提高,都是借助专业内“互补”甚至跨专业“互补”来实现的。
  
  注释:
  ①问卷调查表及各项调查数据详见暨南大学工会、暨南大学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课题组共同撰写《2011·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课题由叶勤教授主持。该报告目前尚属内部文集,需要可与暨南大学工会(020-85225907)联系。
  (责任编辑 陈志萍)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及其特征的认识,通过对美国一流大学马里兰大学办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做法以及在经费保障机制、品牌校园文化战略等方面的先进办学经验的借鉴,对比我国高校现状,在提高教学质量、筹措办学经费、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一流大学;办学理念;教师发展;校园文化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大
期刊
摘要:基于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构建大学知识生产“动力源”理论模型。政府、产业界两大外部主体,及大学的学术群体构成现代大学知识生产动力源。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演进的分析得出:科研的崛起,是学术主体、政府和产业界力量逐步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有效衔接,是整合三方力量,推动其科研崛起的制度基础。促进政府、产业界及学术主体建构协同创新机制,也是中国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有
期刊
摘 要:采用系统与生态的分析理念和方法,系统解析了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研究中心发展建设的特点与优势;归纳演绎出大学跨学科组织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选择具有发展优势的种子,营造适宜组织成长发展的环境,把握科技与社会发展多种催化因素,建立研究合作的共同交流与联系,形成组织发展演进(约束)的正循环。为我国大学跨学科组织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线索”。  关键词:大学跨学科组织;生态系统;治理;有效路径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4-01  作者简介:程玮,广东培正学院助理校长,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广州/510830)  *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资助课题“基于自我认知能力提升的大学生生涯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ZY062)、2012-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基于心理能力发展的多维课程开发与教学策略”(课题批准号
期刊
摘 要:澳大利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可雇佣性技能框架,作为培养和评估可雇佣性的具体指标体系和内容。墨尔本大学在该框架的指导下,加强对本科生可雇佣性技能的培养。本文从以新生代课程为核心的墨尔本模式、顶峰体验课程、基于工作的学习等非课程活动和就业教育四个方面讨论墨尔本大学促进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培养的做法,以期为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可雇佣性技能;墨尔
期刊
摘 要:上世纪末以来,学术资本主义成为影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主要思潮之一。在此思潮影响下,大学的学术导向、教育理念、组织属性与管理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文试图从知识论的视角对学术资本主义这一概念进行解读,并以知识为基点对大学的传统核心使命进行回顾与重审。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知识创造、知识养成、知识传播三个维度指出学术资本主义与大学核心使命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冲突,以此作为对学术资本主义的一种
期刊
摘要:本文以乔治·吉伊根艺术教育理念为锲入点,探讨基于艺术批评的高校艺术教育策略,以期丰富我国艺术教育研究领域的话语体系,为我国艺术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促进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批评;乔治·吉伊根;教育策略;探索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艺术教育亦日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从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来看,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9-20  作者简介:卢远,暨南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法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州/510630)  *本文系2012年广东省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资助项目“网络环境下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2JGXM-MS11)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调研显示近年来高校宗教渗透有上升的趋势。本文以网络环境为视角,对高校宗教渗透现象及其成因进行了解析。研究认
期刊
摘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改已经7年,对广大在校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和婚姻思维模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0后大学生现实地日渐形成了“试婚”的客观存在,但是很多高校的校规制定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试婚现象采取消极的态度。在对上海几所高校实地调研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试婚现象进行法律解析,以引导90后大学生建立更加健康合理的婚恋观。  关键词:试婚;调查分析;法律规范  为了切实
期刊
摘 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关键在于高校要学会自主办学,完善权力运行机制。文章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为案例,对其机构设置、权力分配及权力运行中的制约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我国大学需要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变革治理模式,明晰权力分配,完善法律法规,适当发挥政府和社会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澳大利亚;大学内部治理;权力运行;权力制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以政府为主导,以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