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大地依恋”的层级:关注跨层级思维的艺术表达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yu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场所"理论的建构陷入僵局,人们各持己见,而跨层级思维则有利于培育新的"场所感"范式。跨层级思维指在不同的场所层级之间来回转换,反复变焦,把地方-全球讨论置于"层级"和"依恋"语境中。当前许多环境文本如摄影作品、著作等都运用调整"大地依恋"层级的策略,帮助当代读者以多种视角理解自我与场所的深层联系。跨层级思维意味着将对某一特定场所体验的精微性与对全球体验的广大性结合起来,理解人们的生活给环境带来的真实影响,培育新的也许是有效应对当今世界严峻现实的认知习惯与思维方式,使人们适应变化中的世界,并促使他们克服对可能令人麻痹的抽象问题视而不见的倾向。
其他文献
主持人简介: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西方文学理论》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文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科委委员及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召集人,教育部艺教委常委,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会长。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山东省第五次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以及教育部和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多项
一、环境美学在西方的起源在20世纪的最后三十年间,对环境美学的兴趣开始出现在西方学者之中。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兴趣:对自然界美的事物的重新认知,对融入自然的各种活动的不断期待,例如徒步旅行、野营、划船、游览州立与国家公园等。这些活动过去一直是西方娱乐文化的一部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几十年财富不断积累,休闲意识不断增强,二者的结合促使户外娱乐日益流行,也使一些边缘性活动如自然摄影日益增多。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许多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一直以来都在认真探索这个问题。然而,尽管现有成果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洞见,但学术界对此仍缺乏某些共识。这部分是由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基本性质与界定都有些模糊。
鸿蒙宇宙,谁为情种?无论物质的世界如何衍变,无论尘俗的霾霭怎样纠缠于我们的存在,对思想的向往永远是人类最深刻的情结、最真挚的情怀。思想让我们面对自我,思考“我是谁”;思想使我们自由穿梭于历史的时空中,回答“我来自哪里”。
《求是学刊》是黑龙江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74年,前身为《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改名为《求是学刊》,为季刊,国内公开发行。
曾繁仁,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西方文学理论》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项目中文学科组成员,教育部社科委委员及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召集人,教育部艺教委常委,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会长。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山东省第五次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以及教育部和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多项。
西方文明由于对土著文化和异质文化的摧毁正引导世界走向终极毁灭,因此需要反思所谓"文明"及其价值。透过充满进化论色彩地认识背后所隐含的逻辑,这种"文明"的历史不过是胜利者的历史和城市文明的历史,以对大自然的异化为前提,而真正的文明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并与之和谐相处。
由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河学院思政部承办的东北三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年会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8月6—8日在黑龙江省黑河市成功举办。
贝克莱主义是康德在其第一批判中主要的驳斥对象之一。然而,就两种学说的真实关系而言,某些研究者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文章认为,在某些方面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固然与贝克莱的学说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更重要的是对贝克莱主义的深层驳斥。与此相关,“物自身”的概念是否构成反驳贝克莱主义的一个有力手段,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作为黑格尔左派的青年马克思基本按照黑格尔的方式思考国家的本质、集体精神以及实证法等问题。尽管马克思很快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并最终转向唯物主义的历史理论,但是其成熟的历史理论中仍然保留着黑格尔思考国家本质时采用的思想进路。